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寻找“王荣浩” | 参评项目 | 典型报道 (新媒体) | ||||||||||||||||||||||
字数/时长 | 0时20分01秒 | 体裁 | 新闻专题 | ||||||||||||||||||||||
语种 | 中文 | ||||||||||||||||||||||||
作者 (主创人员) | 杨川源、杨柯、王西、吕梦佳、胡吉 | 编辑 | 朱惠子、张铭、张诚 | ||||||||||||||||||||||
原创单位 |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 | 发布端/账号/ 媒体名称 | 中国蓝新闻客户端 | ||||||||||||||||||||||
刊播日期 | 2024-12-23 18:00 | ||||||||||||||||||||||||
作品网址 | http://wap.cztv.com/articles/index.html?pubId=2403510 | ||||||||||||||||||||||||
是否为“三好作品” | 否 | ||||||||||||||||||||||||
采编过程 (作品简介) | 今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面对当下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我国科技创新领域正在经历霸权国家科技封锁及贸易壁垒的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以科技创新增强发展主动权。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尤为具有现实价值与意义。该报道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现实动员的紧迫感,历时三个多月,跨越“三省五城”,行程上万公里,着力挖掘了浙江在参与“两弹一星”事业中“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的普通建设者典型群体—“王荣浩”的故事,鼓舞和动员全社会坚定信心、奋发图强。 | ||||||||||||||||||||||||
社会效果 | 报道打破传统节目生产传播流程,在典型报道播发的全过程中强化融合传播。从预告到二创,再到评论,不同角度传播“两弹一星”精神。迅速在学习强国、央视新闻客户端、 全国新媒体联盟、中国蓝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视频号、人民号、百家号、东部战区人民号等平台上发布,入选中国记协第39期“我的代表作”。全网阅读传播量破亿,从融合报道走向了更具有现实价值的“精神跨年”。 | ||||||||||||||||||||||||
传播数据 |
| ||||||||||||||||||||||||
初评评语 (推荐理由) | 创新叙事方式,增强“穿透力”。报道创新设置“一主两辅”三个叙事轴,把跨越了60年的“两弹一星”精神,与来自历史、广播剧、人物群等庞杂多头的信息交织在一起,结合正在发生的新闻现场,以“进行时”观察历史、记录群像。 创新观察视角,增强“感染力”。报道深挖细节背后人物精神内涵,释放人的力量、真实的力量,让千千万万为中国核事业默默付出青春的普通人的故事更加可感,引发共鸣。 创新联动方式,增强“动员力”。报道从“两弹一星”精神中汲取现实力量,直面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发挥主流媒体的社会观察力与动员力,增强历史典型精神传播的“时度效”,寻找历史与现实的情感共鸣点。在传播中主动打破传统节目生产传播流程,从不同角度、不同类别、不同情感类型融合传播“两弹一星”精神,走向了更具有现实价值的“精神跨年”,是主流媒体在全媒体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挖掘现实动员力的实战探索。 | ||||||||||||||||||||||||
pagebreak

作品二维码-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卫视-新媒体-典型报道-《寻找“王荣浩”》
评委会评委推荐语
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之际,《寻找“王荣浩”》以“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为灵魂主线,通过挖掘浙江籍普通核工业建设者王荣浩及其妻子王贤琴跨越半个世纪的守望故事,展现“两弹一星”伟业背后平凡英雄的集体群像。作品笔触细腻,叙事沉浸,其精妙在于:以小见大,“三颗核桃”是从“爱情信物”到“核工业隐喻”再到“精神传承载体”的三层升华,映照个人奉献与国家使命的壮丽交响;群像辉映,穿插陈福民、刘桂升等人物故事,将“寻找一个人”拓展为“致敬一代人”,让宏大叙事落地于人性光辉;代际传承,借广播剧《核桃树之恋》的排演,架设青年与历史对话的桥梁,彰显精神血脉传承的生生不息。作品立意高远,具有历史厚重感和情感穿透力,是典型报道中的精品力作。(山西广播电视台新闻融媒体中心主任祁朝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