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推荐表
栏目名称 | 了不起的甲骨文 | 创办时间 | 2023-12-25 |
原创单位 | 河南日报社 | 刊播单位 | 河南日报 |
字数 | 6443 字 | 语种 | 中文 |
刊播周期 | 每周1期 | 刊播版面 | 周三第五版 |
主创人员 | 集体 | 编辑 | 集体 |
作品简介 (采编过程) | 习近平总书记对“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高度重视、念兹在兹。河南省委提出,“要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中华文化新地标、中原文旅新名片”。作为河南省委机关报,河南日报社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将“了不起的甲骨文”作为重点文化IP打造。2023年底开始在河南日报开设“了不起的甲骨文”专栏,2024年全年在每周三第五版固定推出专栏,“每周三,五版见”已成为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新媒体推出顶端新闻了不起的甲骨文频道和动漫、短视频、互动游戏、AI视频、海报等产品。内容上,坚持学理支撑和新闻支撑“两条腿走路”。推出“甲骨文百人谈”“甲骨名人堂”“清华的甲骨情缘”“字源其说”“漫画甲骨”等系列,对甲骨文进行了丰富新颖的系统性报道。 | ||
社会效果 | 河南日报推出的“了不起的甲骨文”专栏通过全媒体发布,文字、图片、影像交相辉映,新闻发布、线上游戏、线下活动互相支撑,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著名考古学家王巍评价:“了不起的甲骨文”是对精神标识、文化地标系统性宣传的样板、标杆。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之际,河南日报推出香味创意“请柬”,被中宣部新闻通气会表扬;全国两会期间推出《甲骨文“豫”见全国两会》视频,被B站全网推送,中宣部推出专期新闻阅评肯定。农历小年在郑州地铁举办“老家河南‘字敬’世界”创意活动,荣获“第九届金场景营销大奖”金奖。“了不起的甲骨文”外文素材库获得全国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提名奖。截至2024年底,该主题全媒体产品海内外浏览量突破70亿次。 | ||
初评评语 (推荐理由) | 《了不起的甲骨文》专栏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殷墟甲骨文字”全媒体多视角多形态多载体的系统性挖掘宣传和展示,通过文字、图片和影像的立体呈现,实现了线上与线下、媒体与大众、古代与现代、平面与多维、中国与世界、文字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对“精神标识、文化地标”的创新性传播,实现了传播力、影响力与培塑文化自信的完美结合。尤其可贵的是,该专栏立足传统文化深度解读勇于推进内容创新,坚持学理支撑和新闻支撑“两条腿走路”,推出的“甲骨文万人谈”“甲骨名人堂”“字源其说”等系列,独辟蹊径,活泼生动,对甲骨文文化进行了全维多视角的创新性表达和传播。 | ||
集体人员名单
作者(主创人员): 刘雅鸣、张学文、王曦辉、屈芳、方舟、阙爱民、朱琨、熊飞、许笑雨、董娉、温小娟、张体义、杜军、郭歌、张魏、李悦、张冬云、黄晖、王文齐、李英华、窦晓雪、李林、杨之甜、赵阿娜、李晓舒、谢建晓、沈剑奇、童林、张蕊、刘晓阳、屈晓妍、莫韶华、李东宝、张弛、范娟华、杨致文、张丛博、张弋、孟月、李向华、彭彬、时运斌、黄亮、陈天琦、潘怡羽、元茹、赵小红、杨阳 |
编辑: 任国战、杜君、马国华、梁栋、高超、党文民、赵春喜、刘竞、秦兴利、龚鸣、李茜茜、王冠星、张梦源、耿晓帆、王淑美、梁莹莹、马愿、薛迎辉、刘静雯、刘琦、李晓霞、窦晓雪、赵大明、王歌、赵若郡、祁思元、李晓星、李筱晗、单莉伟、周鸿斌、党瑶、王伟宾、张焱莉、王平、李芳、张慧敏、赵汴光、刘向东、马小刚 |
pagebreak
上半年代表作文字稿
甲骨有灵 见龙在田
龙年春节即将到来,龙行龘龘,神州大地喜气洋洋。
十二生肖中,绝大多数是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唯有龙例外。龙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动物,人们赋予龙各种神性:兴云雨、善变化、利万物。先秦文献中提到龙,往往与王权、上天相关联。如《诗经·商颂·玄鸟》中有“龙旂十乘,大糦是承”,《易经·乾卦》中有“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经历数千年历史演变,融入中华民族丰富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龙被定格为华夏民族的标志。
在我国早期成熟汉字体系的代表甲骨文中有没有十二生肖的记载呢?
安阳市文物局文化遗产与文物保护及考古研究专员于成龙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甲骨文中有“龙”,但没有十二生肖。十二生肖的概念出现在春秋战国,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有记载,十二生肖在完全定型之前,各地风俗不一样,选取的动物也不一样。
甲骨文中有“龙”,不是十二生肖意义上的龙,那是什么龙呢?
于成龙解释说,按照目前资料统计,甲骨文中大约有55个“龙”字,其含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地名,龙方,是与商王室关系密切的一个方国。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商代子龙鼎,鼎上的铭文“龙”应该就是地名。另一种含义和我们今天理解的龙是一致的,指一种能兴云布雨的神性动物。
于成龙说,考古发现表明,中华龙文化历史悠久,辽宁查海遗址发现的“龙”距今8000多年了,内蒙古赵宝沟文化的“龙”距今7000年,河南濮阳西水坡的“龙”距今6500年,在距今5000年前后,从北方的红山到南方的良渚,到处都有精美龙文物出土,龙成为当时一种普遍的信仰与图腾。距今4000年以后,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夏之所以能够统一,得益于普遍信仰的龙图腾进行的精神统一。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多件绿松石龙形器,至此龙基本定型。商朝作为夏文化的承袭者,甲骨文中出现大量的“龙”字也就成为必然了。
有学者研究认为,甲骨文中,“龙”就是龙宿的象形,“东方青龙”包含的七宿,连起来的形状像一条龙。青龙七宿的出没与降雨相互对应,古人认为龙掌管着降雨,而降雨又决定着农耕收成,农耕的收成则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龙成了农耕社会最主要的“图腾”。
于成龙说,他更倾向于认为甲骨文中的“龙”字是对当时作土龙祈雨仪式的一种真实记录。卜辞中有“乙未卜,龙无其雨”的记录,还有“其作龙于凡田,有雨”,“凡”是地名,即在凡地的田野里筑土龙以祈雨。商汤祈雨是商代著名的历史事件,商代祈雨主要有两种方式:焚巫尪、作土龙。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求雨第七十四》中对以舞龙的方式求雨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文字记载有滞后性,以龙求雨的历史应该非常悠久。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舞龙求雨的活动逐渐由官方的正式礼仪变成了民间的一种娱乐,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内核也由求雨变成了娱乐。
甲骨文中的“龙”字是个象形字,既像鳄,又像蛇,头角峥嵘,张着血盆大口,龇牙咧嘴,扭动身躯,长尾左右摆动。关于龙的起源,说法不一。考古学家李零依据对古文字、古代文献和文物的研究,指出龙是模仿鳄鱼、蜥蜴、蛇等爬行动物而成,扬子鳄是其原型。李零还曾专门论述龙纹与饕餮纹的关系,用一系列图片展示了青铜器上各种龙的典型形象,以及“龙”字字形从甲骨文、金文到后世演化的过程。甲骨文里的“龙”字模仿鳄鱼,头上长角。“龙”字头上尾下,作竖置状,有的左右反置,头朝左则尾朝右,头朝右则尾朝左。后来龙角逐渐变成一个像“辛”字一样的字,然后变成“立”,“立”字就是繁体“龍”字左上角的那一部分。战国时期,“龙”字变成左右结构,头在左,身尾在右,头作上辛下月,尾加三撇,表现龙鬣。秦汉时期“龙”字左半部变上立下月。小篆以后,“龙”字就基本看不出象形了。现在通用的简化“龙”字,只取繁体“龍”字的右半部,加以草书化而形成。
斗柄东指,天下皆春。甲骨有灵,见龙在田。春天的田野,孕育着无限的希望与美好的未来。
下半年代表作文字稿
以甲骨文释字打开通向殷商历史的窗口
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初秋。
王子杨的办公室就在这座楼的三楼,不大的房间满满地被各种书籍占据,就连茶几上也堆满了书,书堆中间还放着一个甲骨文图案的白色马克杯。围书而坐,王子杨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星率西”与流星雨
2008年,原本研究战国文字的王子杨来到黄天树教授门下攻读博士,自此开启了他的甲骨文研究生涯。如今,王子杨担任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中国文字博物馆第二、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从事甲骨文等古文字的研究工作,成绩斐然。
甲骨文释字是王子杨主要的兴趣点,他把释字工作比作“钓鱼”。前期梳理材料阶段时常备受煎熬、一筹莫展。突然间的一个收获,如同鱼儿咬钩被拉出水面的那一瞬间,让人兴奋不已,有时候会兴奋上好几天。
释字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要经过不断地验证和发展。“很多人可能对甲骨文释字有一种误解,觉得认出来以后不就被承认了吗?那不是。每年都有文章考证之前的释字哪里是对的、哪里是错的。所以,你考释出来字是一码事,得到大家的认可是另一码事。”王子杨说。
在王子杨看来,学者不仅要盯着没有被释读的甲骨文,也应当关注已识但语义还不明确的常用字。他举了一个例子:甲骨文中“以为”的“以”被阐释为“率领、携带”的意思。可是用法只有这一种吗?有一大批辞例显示,用这个意思解释不通。例如,甲骨文中提到祭祀甲然后把乙也祭祀了,中间用“以”来连接,显然不是“率领”也不是“携带”的意思,而是“连带、顺带”之意。这种用法以前少有人意识到。
有时候释读一个不认识的字,或者弄清楚一个字的语义,就能连带讲清楚一大批卜辞,也因此可以揭示出商代社会历史的某个新的侧面。
王子杨的研究近年来逐渐向以字征史、以字补史方面倾斜。“研究殷商史在我看来是甲骨文考释的终极目标。”他说。
《武丁时代的流星雨记录》一文是王子杨以字补史的一次成功尝试。他在文章中分析几版武丁时期的甲骨卜辞,推断其中“星率西”意为众星都向西运动,并进一步指出这应当是殷商甲骨卜辞中关于流星雨的记录。而在这之前,国内公认最早的流星雨记录是春秋早期。王子杨的研究表明,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武丁时期就已经有了对流星雨的文字记录。
基于古文字学者的文字考释意见进行殷商史研究,不可避免会受到他人考释结论的影响。王子杨的历史研究则从文字考释本身出发:“我和史学出身的研究者不一样。他们具有宏观的史学视野,往往能够钩稽出殷商社会的图景。我是从一个小地方切入,反映殷商史的一个侧面。”
致力于商代祭祀仪式的复原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商代非常重视各种祭祀活动,但我们对甲骨文记载的祭祀究竟什么样却还知之甚少。
王子杨说:“目前对甲骨祭祀动词的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我们连甲骨文有多少个祭祀动词都还不知道,祭名多少个也不清楚。知道的只是个别的名称,比如说周祭,而这也是晚期的。”
王子杨的脑海中,一个个祭祀动词不是孤立的。以祭祀动词为切入口,借助祭祀动词出现的语境、前后的关联,可以逐渐架构起一个小的祭祀片段。然后根据各种卜辞的关系把片段连起来,复原一个商代祭祀仪式的理想模型。就像电影胶片一样,一帧一帧、一段一段地剪辑在一起,便诞生了完整的影片。
然而,商代祭祀仪式究竟可以复原到什么程度,目前还没有人知道。有学者曾对王子杨说,这个方向你能做,但是这个“坑”你跳进去,十年八年可能都出不来,但王子杨依然想把商代祭祀仪式复原研究做下去。“这个东西是应该做的。硬骨头总要有人啃,不啃不能前进。所以我愿意干这些事情,这对我们理解商史、理解祭祀是大有裨益的。”
目前,王子杨的主要工作还包括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整理。即将出版的《甲骨字释提要》一书收集甲骨文发现125年来甲骨文字的全部考释意见,编著成工具书供甲骨文研究者和甲骨文爱好者来使用。同时整理的还有另一部与甲骨文研究理论方法有关的著作,介绍125年来众多学者接续奋斗的研究成果。王子杨希望通过这些著作把甲骨文研究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来,告诉初学者,甲骨文应该怎么考释,需要避开哪些“坑”,从而让后人不会重蹈覆辙。
如今甲骨文的魅力逐步彰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甲骨文、学习甲骨文。但做好普及工作没那么简单。王子杨注意到,目前市面上甲骨文科普读物还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受错误的导读影响最大的是小孩子们,这一点亟待引起重视。
作为中国文字博物馆第二届、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子杨经常到河南安阳出差。采访中,他对中国文字博物馆未来学术阵地建设充满期待:“一个博物馆的展陈水平和研究水平是直接挂钩的,学术能力上去了,展陈能力也会跟着提升。”他还十分赞许安阳的甲骨文普及活动:“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各种甲骨文推广工作,我觉得已经做得非常好了。”
评委会评委推荐语
河南日报社以“了不起的甲骨文”新闻专栏为载体,通过全媒报道、艺术表达和科技赋能,持续聚焦海内外尤其Z世代用户,增强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认知和情感认同。线上,构建“纸端—指端—文化体验”的立体传播格局;线下,通过在郑州、香港、卢森堡等境内外做实体展览、布局XR大空间电影,提升海内外受众沉浸体验感。国内报道、国际传播突出新闻性、故事性、学理性,兼顾本土叙事与全球视角,让学术内容大众化,突破地域、年龄、文化界限,破解文化新闻专栏限于学术圈、公众认知不足等难题,传播总量超70亿次,精准触达用户,为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时代报纸新闻专栏“破圈”传播提供创新样本。(《中国记者》杂志编辑室副主任陈国权) |
pagebreak
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专栏代表作基本情况【上半年】
上半年代表作标题 | 甲骨有灵 见龙在田 | ||||||||
刊播日期 | 2024-02-07 | 字数/时长 | 1569 | ||||||
是否为“三好作品” | 否 | ||||||||
作品评介 | “了不起的甲骨文”专栏龙年春节特别报道,围绕“龙”字及春节文化做文章。主稿《甲骨有灵 见龙在田》从甲骨文中的龙字入手,解读龙的来源与龙文化。甲骨文中有“龙”字,尚未有十二生肖的概念。通过专家解读,让读者了解到甲骨文“龙”字是对当时作土龙祈雨仪式的一种记录,后来演化为民间舞龙的民俗表演形式,加深了读者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 ||||||||
采编过程 | 接到“了不起的甲骨文”龙年春节特别报道的任务后,河南日报社“文化专班”成员迅速行动起来,河南日报记者专程采访甲骨文专家、殷墟博物馆甲骨文特展策展人于成龙博士,从专业的角度解读了龙的来源及龙文化。作者主要选取甲骨文“龙”与十二生肖、甲骨文“龙”与民俗舞龙的渊源、龙的起源与演变等内容撰写主要稿件《甲骨有灵 见龙在田》在春节前夕刊登,同时推出了新媒体产品。 | ||||||||
社会效果 | “了不起的甲骨文”龙年春节特别报道,围绕“龙”字及春节文化做文章,主要稿件《甲骨有灵 见龙在田》契合主题、内容丰富、专家解读权威,通过报纸专栏和新媒体报道,让甲骨文和春节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通过多渠道触达更多普通市民,实现了节日与甲骨文的交相辉映,同时通过河南国际传播中心海外平台,实现了内宣与外宣的互动联通。 | ||||||||
传播数据 |
| ||||||||
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专栏代表作基本情况【下半年】
下半年代表作标题 | 以甲骨文释字打开通向殷商历史的窗口 | ||||||||
刊播日期 | 2024-08-14 | 字数/时长 | 1908 | ||||||
是否为“三好作品” | 否 | ||||||||
作品评介 | “了不起的甲骨文”新闻专栏分“甲骨文百人谈”“甲骨文名人堂”“清华的甲骨文情缘”等主要系列,本期专栏主稿《以甲骨文释字打开通向殷商历史的窗口》是“清华的甲骨文情缘”系列的重点稿件。该稿件主要内容包括从甲骨卜辞中发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流星雨记录,学界在商代祭祀形式复原方面的努力以及初学者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学术深度有应时的热点,把“冷甲骨”做成“热文化”。 | ||||||||
采编过程 | 为了写好“清华的甲骨文情缘”专访稿件,河南日报、大河美术报专门派记者赴清华大学对文字学家王子杨教授进行深入专题采访,从“释字”的小切口谈殷商大历史。甲骨文“释字”是普通读者最关注的问题,专家认为,“释字”是基础,目的是研究殷商历史,进而为现代的文旅融合、树立文化自信服务。 | ||||||||
社会效果 | 《以甲骨文释字打开通向殷商历史的窗口》采访扎实、内容丰富,既有专业的深入,又有读者关注的热点,还有对甲骨文爱好者的路径指引。此稿件通过报纸、新媒体等形式的传播,引起业界、社会好评。稿件充分体现了“了不起的甲骨文”专栏稿件视野的开阔与学术深度,新闻媒体与高等学府专业研究机构合作推出系列深度稿件,是一种文化普及、讲好甲骨文故事的有益尝试。 | ||||||||
传播数据 |
| ||||||||
2024年每月刊播作品目录
月份 | 作品标题 | 刊播日期 |
01月 | 数字技术赋能甲骨文保护传承 | 2024-01-10 |
02月 | “数智人妇好”亮相殷墟 | 2024-02-21 |
03月 | 让甲骨文“活”在当下 | 2024-03-13 |
04月 | 追溯汉字源头,赓续中华文明 | 2024-04-10 |
05月 | 跟随甲骨文,赴一场中原博物馆之旅 | 2024-05-15 |
06月 | 以淡薄之心探源文明,以炽热之心传播文化 | 2024-06-12 |
07月 | 从“清华简”看甲骨文 | 2024-07-10 |
08月 | 解锁甲骨文背后的“生态密码” | 2024-08-14 |
09月 | 郑州早商文字和甲骨文有什么关系 | 2024-09-11 |
10月 | 殷墟众多龟甲从何而来? | 2024-10-09 |
11月 | 在山博,听馆藏甲骨的新故事 | 2024-11-13 |
12月 | 河南完全有条件成为汉字的代言者 | 2024-12-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