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推荐表
栏目名称 | 我在现场 | 创办时间 | 2022-04-13 |
原创单位 | 光明日报 | 刊播单位 | 光明日报 |
字数 | 896 字 | 语种 | 中文 |
刊播周期 | 平均每周两期,全年共刊出93期 | 刊播版面 | 1版、综合新闻版 |
主创人员 | 集体 | 编辑 | 集体 |
作品简介 (采编过程) | 新闻现场就是记者的战场。光明日报头版长期开设“我在现场”栏目,通过三四百字的现场短新闻形式,以精炼简短的篇幅、鲜明的新闻特质、强烈的现场感,用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字,反映新时代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报纸容量有限,应当用好短新闻这个“利器”。“我在现场”栏目坚持用精致凝练的方式创作短新闻,以小切口彰显大主题,力求让报道内容更鲜活,文字更精当,主题更集中。栏目稿件以微观视角折射时代大局,坚持冗言务去、辞约意丰、文短情长的原则,力求做到大稿不空泛、小稿不单薄。同时,栏目注重用故事化的手法来讲述新闻,以百姓语言贴近群众,践行党报的职责使命。 | ||
社会效果 | 自2022年4月开栏以来,栏目已刊出近300篇稿件,在光明日报官方微信账号、客户端、新浪微博、光明网等同步刊发,推出配套新媒体产品17件,栏目累计浏览量超过500万,相关报道在各省区市获得广泛传播。 多篇报道被中国青年网、澎湃新闻、新浪网、东北新闻网、每日甘肃网、云南网、深圳发布、川观新闻等转载。栏目持续引发读者关注,网友纷纷留言:“这报道,简洁明快接地气!”“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喜闻乐见,未来可期!”“为甘守枯燥寂寞的石窟修复者点赞!”“‘卖’空气,又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我在现场”系列报道曾获光明日报社2022年度精品奖,栏目稿件《“公交车”卖菜》获第33届北京新闻奖二等奖。 | ||
初评评语 (推荐理由) | 新闻现场就是记者的战场。光明日报头版的常设专栏《我在现场》,广泛调动记者践行“四力”,持续对新闻事件进行高质量报道,充分体现了“短实新”的文风追求。篇幅尽管只有三五百字,却以小切口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发展变化的大主题,以小见大展现了百花齐放的壮阔图景,尽显“笔简而意繁,文约而事丰”。该栏目稿件选题眼光敏锐,紧贴民生关切,报道及时精准,导向正确,文字鲜活生动,用心用情,叙述不蔓不枝,紧扣主题,以寥寥数语鲜活呈现新闻现场,报道有思想、有温度、有深度、有品质,是记者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文风改进永远在路上”要求的生动实践,可谓篇篇精彩,事事耐读。《我在现场》栏目对短新闻的深耕与坚持,在中央新闻媒体中堪称翘楚。 | ||
集体人员名单
作者(主创人员): 刘宇航、陈海波、章正、宋喜群、王冰雅、王雯静、万玛加、尚文超、严圣禾、党文婷、闫磊、张文攀、禹爱华、龙军、赵嘉伟、王胜昔、王建宏、张锐、高平、王潇、张士英、李家欣、胡沛然、冯家照、高建进、张诗瑶、安胜蓝、张文骁、刘江伟、董蓓、王忠耀、王瑾雯、周仕兴、李健、苏雁、刘习、陆健、刘岩、张景华、赵秋丽、李志臣、尚杰、赵明昊、靳昊、孙金行、马荣瑞、丁一鸣、常河、刘艳杰、孟歆迪、颜维琦、刘勇、戴宁馨、王鲁婧、杨珏、李建斌、黄汉鑫、李宏、张国圣、陈城、陈怡、王晓樱、王轩尧、吴春燕、唐一歌、王洋、李玉兰、胡晓军、耿建扩、陈元秋、范天培、徐谭、周洪双、陈冠合、吕慎、吴琳、董山峰、王艺钊 |
编辑: 谢文、殷泓、雷柯、郝泽华、马姗姗、王长江、张淼、顾学松、吴晓杰、包晗、樊荣、李鸾、高昱远、李锦云、陈煜、杨心悦、张帆、陈童、朱波、赵家明 |
pagebreak
上半年代表作文字稿
来文昌,值!
本报记者 陈城
天色向晚,骤雨来袭,豆大的雨点砸在伞上噼里啪啦作响。但这丝毫不影响大家的热情——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不远,数公里外的淇水湾沙滩上,密密匝匝都是等待火箭发射的人。
“快看!”17时27分,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
顺着旁边游客手指的方向望去,记者看到远处腾起金红的火团。伴着巨大轰鸣,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撕破雨幕,冲出云霄,飞向太空!
“现场看火箭发射,太震撼了!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为我国的航天事业点赞。”来自北京的游客黄雨桥激动地回看自己录制的视频,“今天我还参加了模拟飞船舱内体验、航天员心理测试……这一趟,来得真值!”
“文昌发射场滨海,观看火箭发射没有遮挡,优势得天独厚,已成为游客感受大国重器腾飞的绝佳目的地。”海南省文昌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局长鲍光余告诉记者,“为了服务好‘追火箭’的人,我们组建专班,全力做好观景点位安全保障,协调景区、酒店、餐饮企业参与‘机票即门票’促旅优惠,还举办了航天音乐会、航天嘉年华、航天美食市集。目的只有一个,让游客的‘追火箭’之旅不止于火箭!”
下半年代表作文字稿
“乡村掌墨师”
本报记者 吕慎 陈冠合
“牛犊子吃不进草料,还拉肚子,咋个弄呢?”瞅着牛舍里没精打采的牛犊,贵州凤冈县花坪街道东山村的陈朝军心急火燎。
“请‘掌墨师’张刚来瞧瞧啊!”爱人的一句话点醒了陈朝军。
不多时,一个五十出头、皮肤黝黑的精壮汉子来到牛舍。稍一打量,他便找到了病根:“牛怕肚底冰。天气凉了,牛犊子老是趴在地上,咋个不生病嘛!”
给小牛喂完药,张刚细细叮嘱:“多铺点干草,这样趴着也没事。你家小牛腰杆硬、身板好,过了育肥期,不愁卖!”
“太好了!”两口子悬着的心落了地。
“你问啥叫‘掌墨师’?”聊起“掌墨师”,陈朝军抢着回答,“以前我们这里管盖房子的能工巧匠叫‘掌墨师傅’。后来,‘田秀才’‘牛把式’‘茶博士’这样的乡土人才,大伙也叫‘掌墨师’了!村里有个‘掌墨师’,胜似有个活财神。”
张刚接过话头,“县里对‘掌墨师’分了类,有产业引领型、技术技能型、经营管理型……‘掌墨师’有职称呢。我现在是产业引领型一级‘乡村掌墨师’,享受副科级待遇!”
据悉,凤冈县已有11587名“乡村掌墨师”纳入乡土人才数据库。
评委会评委推荐语
《我在现场》专栏以短小精悍的篇幅、强烈的现场感和精准的选题视角,成为主流媒体践行“短、实、新”的典范。记者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深入一线捕捉动态细节,通过人物语言、场景动态与典型细节的三角架构,使新闻如微型纪录片般立体;专栏擅于从人性微光、社会痛点、时政热点三类题材切入,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具象可感的“生活蒙太奇”,以“情感金线”缝合政策与民心,实现新闻“软着陆”;突破“长文即深度”的窠臼,以信息密度替代篇幅长度,为新媒体时代的严肃新闻提供破局样本。可以说,该专栏对短新闻的深耕与坚持,以“在场性”捍卫新闻本质,用寸笺尺素雕刻时代肌理,具有典型示范意义。(河南日报社总编辑孙德中) |
pagebreak
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专栏代表作基本情况【上半年】
上半年代表作标题 | 来文昌,值! | ||||||||||||||||||||||||
刊播日期 | 2024-06-12 | 字数/时长 | 448 | ||||||||||||||||||||||
是否为“三好作品” | 否 | ||||||||||||||||||||||||
作品评介 | 报道关注文昌市立足当地实际,将航天事业与地方旅游相结合发展航天旅游新业态的生动实践。在展现广大群众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关注热情和对国家发展成就的满腔自豪的同时,生动记录了当地政府抓住机遇,把握“追火箭”游客需求,在服务游客、推动航天旅游方面的积极作为,具有很强的新闻价值和时代意义。 报道语言鲜活生动,现场感极强,寥寥四百余字中,有对火箭发射瞬间的生动描绘,有对现场观众所言所感的鲜活记述。同时,敏锐捕捉新闻点,通过对话巧妙地将文昌因地制宜创新旅游业态的好做法融入鲜活现场,关注航天旅游对当地发展的促进作用。报道及时准确、亲切耐读,对其他地区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 ||||||||||||||||||||||||
采编过程 | 记者赴文昌航天发射场进行常规采访报道时,栏目编辑希望能采写一则关注当地航天旅游新业态的现场短新闻。本报关注到,文昌航天发射场是滨海发射场,普通民众能在周边沙滩上观看火箭发射场面,因此吸引了全国各地专程来“追火箭”的游客,文昌市也把握机会积极作为,为“追火箭”游客提供航天主题配套服务和活动,让游客“追火箭”之旅不止于观看火箭发射。基于此,记者迅速构思角度,采写此稿,并与编辑团队合作,精益求精,多次字斟句酌打磨稿件。报道的细节描摹精当生动,例如,发射前骤雨来袭,但并未浇灭沙滩上“追火箭”游客的热情;火箭升空时“腾起金红的火团”“撕破雨幕,冲出云霄,飞向太空”;游客自发感叹“这一趟,来得真值!”一语点明新闻点,并被巧妙用为标题等。 | ||||||||||||||||||||||||
社会效果 | 报道生动展现了广大群众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关注热情与自豪感,也介绍了文昌市为游客提供模拟舱内体验、航天音乐会、航天嘉年华等丰富的配套活动以及相关优惠政策,展现了文昌市的积极作为和当地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为当地旅游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同时,报道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围绕因地制宜将航天文化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深入思考,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进一步提升了文昌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报道发布后,被新浪网、云南网、光明网等转载,各平台累计阅读量近20000,有网友留言:“大国崛起,大国自信!” | ||||||||||||||||||||||||
传播数据 |
| ||||||||||||||||||||||||
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专栏代表作基本情况【下半年】
下半年代表作标题 | “乡村掌墨师” | ||||||||||||||||||||||||
刊播日期 | 2024-10-14 | 字数/时长 | 450 | ||||||||||||||||||||||
是否为“三好作品” | 否 | ||||||||||||||||||||||||
作品评介 | 报道聚焦“乡村掌墨师”为农户牛犊看病的现场,以鲜活生动的场景和对话切入,向读者呈现“乡村掌墨师”服务乡村的日常工作场面,通过小切口展现当地多措并举用好乡土人才,在乡村振兴路上不断创新探索的生动图景。语言亲切自然,不摆架子,以沾泥土、带露珠的文字将读者自然而然带入现场,并巧妙通过对话介绍当地“乡村掌墨师”相关情况。选题具有较高新闻价值,报道精到生动、点面结合,通过微观场景投射出贵州近年来持续加大乡村振兴中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宏观样貌,对其他地区发展有广泛的启示借鉴意义。 | ||||||||||||||||||||||||
采编过程 | “掌墨师傅”原指盖房子的能工巧匠,贵州凤冈县将乡土人才统称为“乡村掌墨师”,创新实施“乡村掌墨师”人才振兴工程,通过纳入乡土人才数据库、评职称、给待遇等切实做法,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引领示范作用,激发乡村发展动能。记者旋即赴当地深入采访。报道构思精巧,开篇以小牛犊生病的鲜活现场切入,引出“乡村掌墨师”身份,迅速抓住读者眼球;文字辞约意丰,通过“牛怕肚底冰”“你家小牛腰杆硬、身板好”等短短几句直接引语,勾勒出“乡村掌墨师”张刚专业知识过硬、经验老道的形象;结尾紧扣主题,借人物对话介绍“乡村掌墨师”头衔来由及县里相关扶持政策,以微观视角向读者展现该机制在当地的成功探索和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取得的切实成效。 | ||||||||||||||||||||||||
社会效果 | 稿件刊发后,贵州省内主要媒体第一时间转载,贵州省委宣传部、遵义市委宣传部等单位先后向光明日报贵州记者站表示感谢。凤冈县委组织部主要负责同志表示,光明日报推出的该篇头版重点栏目报道,以小故事展现了凤冈乡村人才振兴的崭新气象,更让“乡村掌墨师”党建品牌得以走出凤冈、异彩全国。报道被中国农网、今日头条、新浪网、重庆日报网、中国西藏网、光明网等转载,各平台累计阅读量超过20000。 | ||||||||||||||||||||||||
传播数据 |
| ||||||||||||||||||||||||
2024年每月刊播作品目录
月份 | 作品标题 | 刊播日期 |
01月 | 《“会诊”》 | 2024-01-10 |
02月 | 《车厢里办招聘》《火车上赶大集》 | 2024-02-09 |
03月 | 《分享》 | 2024-03-11 |
04月 | 《转场驿站》 | 2024-04-12 |
05月 | 《“搓澡工”》 | 2024-05-15 |
06月 | 《来文昌,值!》 | 2024-06-12 |
07月 | 《绿色分拣》 | 2024-07-14 |
08月 | 《移动助浴车》 | 2024-08-09 |
09月 | 《“中医夜市”》 | 2024-09-08 |
10月 | 《“乡村掌墨师”》 | 2024-10-14 |
11月 | 因头版有总书记报道等重大活动占版 |
|
12月 | 《“飞艇”发电》 | 2024-12-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