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推荐表
栏目名称 | 数说经济 | 创办时间 | 2023-04-29 |
原创单位 | 经济日报 | 刊播单位 | 经济日报 |
字数 | 2888字 | 语种 | 中文 |
刊播周期 | 每周一期 | 刊播版面 | 时评版(5版) |
主创人员 | 熊丽 | 编辑 | 曹红艳、梁剑箫、丁鑫 |
作品简介 (采编过程) | 数据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数说经济》专栏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贺信精神,致力于从纷繁复杂的经济数据中,选取权威、有价值、有代表性的数据,挖掘数据背后的深层意义,以数说形、以数察势,引导受众全面客观辩证看待当前经济形势,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故事,积极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经过近两年的打造,该专栏成为央媒经济领域独树一帜的新闻专栏,是广大读者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时,该专栏也是融媒体专栏,打通报纸和网络,每周在报纸上刊发一期评论文章、在短视频平台推出一条记者出镜视频。 | ||
社会效果 | 作为经济日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代表性栏目,该专栏坚持守正创新,充分发挥中央党报主流、权威、公信力的优势,发挥经济大报专业性强、特色鲜明的优势,将优质内容供给与创新传播方式有机结合,推动党和政府的声音更快、更有效地进入互联网舆论场,以融合发展成果提升经济宣传效果。专栏文章被广泛转载引用,多个短视频登上抖音、快手等平台热榜。 | ||
初评评语 (推荐理由) | 该专栏结合热点经济问题,呈现数据,应用数据,解读数据,为更加直观地了解经济大势、更加生动地讲好中国经济故事、更加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在新闻报道领域进行了创新探索。专栏的这些作品形式新颖,逻辑严密,内容详实,观点深刻。该专栏基于经济领域中央党报的定位,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既突出了经济特色,又做出了融合创新,更有力地引导了社会舆论,体现了较好的新闻性、创新性与传播力的结合。 | ||
pagebreak
上半年代表作文字稿
指标向好证伪唱衰论调
熊 丽
事实是对“中国经济见顶论”最好的回击。国家统计局本周发布了今年前两个月经济运行数据,多项主要生产需求指标稳中有升,高于市场预期。分析机构普遍认为,中国经济一季度有望迎来“开门红”,并为实现全年发展目标打下基础。
作为全国两会后的首次月度数据发布,1月份至2月份中国经济数据备受关注。数据显示,1月份至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比上年12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超九成行业、超六成产品同比实现增长;市场销售持续平稳恢复,同比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比上年全年加快1.2个百分点;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工业出口结束此前连续8个月下降态势;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2个月回升……无论从生产需求主要指标、先行指标,还是实物量指标来看,中国经济延续了回升向好态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一段时间以来,国际上一些唱衰中国经济的杂音甚嚣尘上。最近流行的一种论调是渲染所谓的“中国经济已经见顶”,通过放大或歪曲中国经济恢复进程中个别数据的短期波动,鼓噪中国经济增长“达到顶峰”,以图误导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前景的预期。2023年,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恢复进程中的诸多困难挑战,我国迎难而上稳中求进,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2%,明显快于美国2.5%、欧元区0.5%、日本1.9%的经济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有望超过30%,仍是全球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无论是2023年的恢复向好,还是今年前两个月的稳中有升,或者拉长时间线回溯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绩一再证明:中国经济没有崩溃,反倒是“中国崩溃论”屡屡崩溃。所谓“中国经济见顶论”毫无事实根据,将被再次证伪。
中国经济增长见顶了吗?当然不是。我国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单单追求增速,而是更看重发展质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5%左右,这一目标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综合平衡基础上兼顾当前和长远需要和可能提出的,符合“十四五”规划的年度要求,与经济增长的潜力基本匹配,是一个积极向上、奋力一跳就能实现的目标。5%左右的目标与2023年保持一致,体现出我国对未来发展从“有信心”到“有把握”的基本判断,释放出对经济中长期发展更为积极的信号。5%左右增速对应的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经济总量,不容小觑。
中国经济失去动力了吗?当然不是。《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今年10项重点工作之首,这是激发潜力、重塑动能的关键之举。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保持全球第一,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型支柱产业快速崛起,一批专注品质、追求卓越的企业家茁壮成长。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超4亿人,未来将达到8亿人。这些都将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从辛勤耕耘的田间地头到繁忙作业的车间码头,从火爆出圈的文旅消费到蓬勃生长的创新力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也是前进的不竭动力。
中国经济优势不再了吗?当然不是。我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积极因素持续累积增强。用好用足这些优势,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持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并为不确定的世界经济继续贡献宝贵的确定性。基于中国等主要经济体增长充满韧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上调0.2个百分点至3.1%。
坚定信心和底气,并不意味着回避困难和挑战。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仍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国内经济恢复发展还面临不少难题。破解这些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烦恼,需要我们贯彻落实好党中央的经济工作安排部署,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用好有利条件,充分调动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推动中国经济稳中有进、行稳致远。
下半年代表作文字稿
保持物价在合理水平
熊 丽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2%,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PPI同比下降2.5%,降幅比上月收窄0.4个百分点。整体上看,我国物价保持温和回升态势,但仍处于偏低状态,反映出经济运行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等挑战,扩内需稳预期需要持续发力。
今年以来,CPI在低位运行中波动回升。分月度看,1月份,受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影响,CPI同比下降0.8%;2月份,春节因素影响CPI同比上涨0.7%;3月份至6月份,消费市场运行总体平稳,CPI同比涨幅在0.1%至0.3%之间;7月份、8月份,受暑期出行增加和高温多雨天气等因素影响,CPI同比涨幅分别扩大至0.5%和0.6%;9月份,受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走高影响,CPI同比涨幅有所回落,上涨0.4%;10月份、11月份,受食品价格涨幅回落影响,CPI分别同比上涨0.3%和0.2%。
分季度来看,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协同发力、加快落实,对有效需求和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物价水平温和回升的态势更加明显。一季度CPI同比持平,二季度上涨0.3%,三季度上涨0.5%,呈现出逐季走高的特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方面,一季度同比下降2.7%,二季度下降1.6%、三季度下降1.8%,总体上看降幅在收窄。
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更能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态势。据测算,11月份核心CPI同比上涨0.3%,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改善。在生产领域,房地产、基建项目加快推进,工业品需求有所恢复,11月份PPI环比由上月下降0.1%转为上涨0.1%,自今年6月份以来首次转正,连续3个月回升。物价走势的边际变化显示,市场信心和预期在增强,经济向上向好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
物价是宏观经济运行的“温度计”、市场配置资源的“风向标”,也是微观经营的“指挥棒”,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物价水平下降短期看有利于减少消费者负担,但如果物价水平持续低位运行,企业“增收不增利”,“内卷式”竞争加剧,扩大投资动力减弱,进而会造成就业机会减少、工资收入增长放缓。物价水平过低也会抬高实际利率,可能对经济活动形成抑制。受物价低迷拖累,经济名义增速表现不及实际增速,GDP平减指数自2023年第二季度已连续6个季度下降。央行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动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
物价本质上反映的是供需关系。最新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时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将货币政策取向定调从“稳健”调整至“适度宽松”,并把“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在各项具体工作的首位。可以预见的是,宏观政策加力实施,将为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营造更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也有助于加快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推动供给和需求实现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展望下一阶段,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叠加四季度消费旺季拉动,CPI有望延续温和回升态势。岁末年初,针对物价的结构性变化,要做好民生类商品的保供稳价,守好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从中长期看,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新需求新动能不断形成,市场供需关系将更加趋于均衡,物价保持基本稳定有坚实基础。
评委会评委推荐语
《数说经济》栏目以数据要素为核心、可视化叙事为利器,在权威性与通俗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经济报道融合创新的标杆。专栏紧扣GDP增速、就业消费、数字经济等宏观议题,将抽象数据转化为民生关联的具象分析,通过记者出镜拆解政策内核,以“理性解读+生活场景”触发公众共鸣;突破传统数据堆砌模式,采用动态图表、H5交互、短视频等多元载体,以“拼角度、拼深度、拼高度”为理念,用音画协同重构数据叙事逻辑,实现复杂概念的大众化传播,有效发挥了主流媒体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的积极作用。(河南日报总编辑孙德中) |
pagebreak
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专栏代表作基本情况【上半年】
上半年代表作标题 | 《指标向好证伪唱衰论调》 | ||||||||||||||||||||||||
刊播日期 | 2024-03-22 | 字数/时长 | 1600 | ||||||||||||||||||||||
是否为“三好作品” | 否 | ||||||||||||||||||||||||
作品评介 | 当前,我国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单单追求增速,而是更看重发展质量。《政府工作报告》将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5%左右,体现出我国对未来发展从“有信心”到“有把握”的基本判断,释放出对经济中长期发展更为积极的信号。基于此,文章以2024年1-2月份经济数据为由头,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结合增速目标、发展动力、优势条件等深入分析阐释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内在逻辑,旗帜鲜明地批驳了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逻辑严密、形式新颖、论述有力。文章指出,破解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烦恼,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用好有利条件,充分调动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推动中国经济稳中有进、行稳致远。 | ||||||||||||||||||||||||
采编过程 | 作为全国两会后的首次月度数据发布,1-2月份中国经济数据备受关注,对于预期和信心发挥着重要的“风向标”作用。这篇评论以2024年前两月多项主要生产需求指标稳中有升为切入点,对所谓“中国经济已经见顶”的荒谬论调进行了有力批驳。文章指出,无论是2023年的恢复向好,还是2024年前两个月的稳中有升,或者拉长时间线回溯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绩一再证明:中国经济没有崩溃,反倒是“中国崩溃论”屡屡崩溃。所谓“中国经济见顶论”毫无事实根据,将被再次证伪。 | ||||||||||||||||||||||||
社会效果 | 该文刊发后,被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国网、光明网、中国日报网、凤凰新闻客户端等165家媒体转载,较好发挥了引导舆论、提振信心的作用。 | ||||||||||||||||||||||||
传播数据 |
| ||||||||||||||||||||||||
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专栏代表作基本情况【下半年】
下半年代表作标题 | 《保持物价在合理水平》 | |||||||||||||||||||
刊播日期 | 2024-12-13 | 字数/时长 | 1288 | |||||||||||||||||
是否为“三好作品” | 否 | |||||||||||||||||||
作品评介 | 该文对2024年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进行了客观辩证的分析,指出随着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协同发力、加快落实,对有效需求和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物价水平温和回升的态势更加明显。文章指出,物价是宏观经济运行的“温度计”、市场配置资源的“风向标”,也是微观经营的“指挥棒”,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可以预见的是,宏观政策加力实施,将为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营造更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也有助于加快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推动供给和需求实现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从中长期看,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新需求新动能不断形成,市场供需关系将更加趋于均衡,物价保持基本稳定有坚实基础。 | |||||||||||||||||||
采编过程 | 物价是观察宏观经济的四大指标之一。2024年,我国物价水平持续低位运行,社会各界对于中国经济是否“通缩”议论很多。该文对我国物价运行中出现的积极变化进行了及时深入的解读,并以此为切入点,展现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以来的积极成效,发挥了正本清源、提振信心、凝聚共识的作用。 | |||||||||||||||||||
社会效果 | 报纸专栏《保持物价在合理水平》被79家媒体转载,短视频《数说经济 | 核心CPI连续两个月回升,未来物价怎么走?》登上抖音热榜总榜第3位并持续在榜,开设原创话题#CPI连续回升 未来物价怎么走#,6499.2万人在看;开设原创话题#核心CPI连续回升 未来物价怎么走#登上快手热榜,463.6万人在看。 | |||||||||||||||||||
传播数据 |
| |||||||||||||||||||
2024年每月刊播作品目录
月份 | 作品标题 | 刊播日期 |
01月 | 《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大有可为》 | 2024-01-13 |
02月 | 《节日消费折射经济活力》 | 2024-02-10 |
03月 | 《用好万亿元规模市场机遇》 | 2024-03-15 |
04月 | 《立破并举建设统一大市场》 | 2024-04-12 |
05月 | 《提升农民工就业的量与质》 | 2024-05-10 |
06月 | 《首批沿海城市开放40年带来什么》 | 2024-06-14 |
07月 | 《发挥双重优势布局数实融合》 | 2024-07-12 |
08月 | 《提升城镇化率接近70%意味什么》 | 2024-08-09 |
09月 | 《变老龄化压力为发展动力》 | 2024-09-13 |
10月 | 《深化改革激发数据要素潜能》 | 2024-10-11 |
11月 | 《让“冷资源”释放更多“热效应”》 | 2024-11-08 |
12月 | 《保持物价在合理水平》 | 2024-12-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