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中青报记者暗访:兽用麻醉剂何以成“上头电子烟”

2025-10-22 09:24:47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中青报记者暗访:兽用麻醉剂何以成“上头电子烟”

参评项目

舆论监督报道 (报纸)

字数/时长

3558 字 

体裁

通讯  

语种

中文

作者

(主创人员)

李超、曹伟

编辑

集体

原创单位

中国青年报社

发布端/账号/

媒体名称

中国青年报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04版

刊播日期

2024-06-26

是否为“三好作品”

采编过程

(作品简介)

2023年6月起,中青报持续报道青少年药物成瘾问题。一年多来,积累了数量丰富的一手资料,形成全链条证据支撑,相关监督报道获中央领导批示。“上头电子烟”指添加了可致幻药物(如兽用麻醉剂)的电子烟,属新型毒品。前期策划中,编辑部慎重权衡,安排记者在安徽宣城暗访取证。随后,专业鉴定机构对记者获取的电子烟液进行检测后认定:该烟液中含有毒品类似物。不法分子正是通过“微调分子式”的研发手段,迭代出新型毒品,以逃避监管。至此,报道形成证据链闭环。 2024年国际禁毒日当天推出报道。报道以第一视角还原交易场景,具有巨大冲击力。结合权威医学解读和禁毒部门数据,增强真实性与说服力,揭示当前禁毒列管滞后、跨部门协作不足等难题。

社会效果

1.舆论热点形成。报道刊发后,安徽省公安厅迅即成立专案组,将售卖者拘留处罚。报道被人民网等数百家媒体转发,微博话题登上热搜,阅读量破2500万。报道同时引发学界、法律界关注,为全国禁毒宣传月提供鲜活教材,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完善立法建议的重要素材。 2.社会效果显著。报道推动中央关注并促进治理升级。2024年7月,农村农业部、公安部联合发布公告,明确报道中“盐酸替来他明”等兽用麻精药品的具体管制要求。尤其是,2025年1月,国家禁毒办等多部门开始联合集中整治利用电子烟涉毒涉违禁物质乱象。 报道不仅解揭示新型毒品迭代监管的技术难题,还通过“报道-监管”路径,织密毒品监管网络,体现出媒体作为社会治理主体的“建设性监督”功能。

传播数据

新媒体传播平台网址

1. https://s.cyol.com/articles/2024-06/26/content_8EjzONcY.html?gid=28Dga1xp 

2. https://mp.weixin.qq.com/s/ypwcwzMq5bvJGHC6K3QMew 

3. https://weibo.com/1726918143/5049434482409837 

阅读量(浏览量、点击量)

2500万+

转载量

1000+

互动量

2000+

 

初评评语

(推荐理由)

报道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禁毒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是舆论监督佳作,也是青少年权益保护的实践样本。报道立足保护青少年权益,推动毒品治理从“末端打击”转向“前端预防”,以“调查深度+传播广度+治理效度”三维创新,展现主流媒体在禁毒主题中的责任担当。 1.调查手段专业、慎重。报道组用近一年时间摸排线索,从线上追踪到线下,通过“埋包”交易现场取证。借助鉴定机构的专业报告及专家解读,建立起完整证据闭环,有力揭示新型毒品迭代导致的监管漏洞,为执法部门提供线索。 2.破圈传播效果显著。通过权威媒体报道与微博热搜形成破圈传播,引发多部门快速响应,体现舆论监督对公共议题的议程设置能力,彰显媒体“建设性监督”职责,实现舆论监督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联动。 3.青少年权益保护导向明确。报道重点关注青少年受害案例与成瘾机制,聚焦“上头电子烟”危害。报道还通过家、校、社协同治理建议、跨部门政策联动呼吁,筑牢青少年权益保护网。

 

集体人员名单

编辑:

堵力、王国强、王素洁、程璨、肖戎川、赵明

pagebreak

中青报记者暗访:兽用麻醉剂何以成“上头电子烟”

K粉替代品竟然还在售卖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实习生 曹伟

“我头好晕,打字看不清字母,还是打电话吧。”

在电话中,一名来自安徽的电子烟卖家表示吸了几口“上头电子烟”,头脑不清醒。他沉默片刻,发出一阵嗤笑,随后一阵急促的气喘。

“我最讨厌在我‘飞’的时候谈生意了,一点都不清醒。”他抽了自己两巴掌,显然已神志不清。

这是前不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暗访时遇到的一个场景。当时,这名年轻的卖家王小栋(化名)正在吸食一款名叫“替来他明”的电子烟。

据了解,“替来他明”是一种兽用麻醉剂,主要用于宠物或小型动物麻醉。目前,“替来他明”尚未纳入国家管制目录,但其化学结构式及摄入后肌体反应与毒品氯胺酮(K粉)相似。正因如此,有不法分子将“替来他明”冒充氯胺酮销售。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王志萍表示,大多数麻精药品对人体产生的影响都是“先兴奋、再抑制”。“先兴奋”是指不法分子在吸食麻精药品后感觉到“嗨”,有明显的兴奋感。达到一定剂量后,麻精药品才会对人体产生抑制作用,也就是麻醉。因此,如果过量吸食麻精药品,有与传统毒品相似的危害性,可作用于呼吸、心血管、神经等系统中,对人体产生不可逆的危害,如致幻、神志不清、昏迷、呼吸暂停、窒息死亡等严重后果。

近年来,在全国依法从严打击毒品犯罪的高压态势下,传统毒品销售渠道日渐收窄,麻精药品等成瘾性物质被不法分子作为毒品替代物滥用的情况频发,相关案件数量增长较快。从2023年6月开始,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深入调查这些潜藏在阴影下的交易,抽丝剥茧揭示麻精药品的成瘾问题,并探寻其对青少年身心成长的影响。

不断迭代的麻精药品

平时,王小栋的朋友圈主要售卖“笑气”,每次发朋友圈,他都只配一张卡通人物吹气球的漫画。“笑气”又名一氧化二氮,是一种无色、味甜的气体。

最开始,“笑气”作为麻醉剂,运用在医疗上。这些年来,“笑气”在一些青少年中悄悄流行,并让不少人深陷其中。众所周知,直接、大量无节制地吸食“笑气”就会成瘾,对身体的危害堪比毒品。

自称大二学生的王小栋还有一个“副业”,就是售卖电子烟,他平时住在安徽芜湖。

最初,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接到群众反映,与王小栋接触时了解到,他手上有一批依托咪酯电子烟,想买的人可以到芜湖提货,每个烟弹价格是600元,如果需求量大还可以送货到附近城市。此外,他手上还有“美托”“丙帕”“飞鸟”“T3”等其他“上头烟”品种。记者查询了解到,“美托”是美托咪酯,“丙帕”是丙帕酯的代称。

开发于1964年的依托咪酯具有镇静催眠活性,医学上一般用于静脉全麻诱导或麻醉辅助。现实中,有些不法分子利用依托咪酯的麻醉效果,将其作为毒品替代品滥用。

吸毒人员会把依托咪酯添加在香烟烟丝中,或添加在电子烟油中,以电子烟的形式来吸食。2023年9月,国家药监局、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相关公告,将依托咪酯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目录,自2023年10月1日起施行。

列管之后,记者询问王小栋手上是否还有“依托”,对方回复:“‘依托’不要玩,害人的,被抓到就是按吸毒处理。‘依托’利润超级大,但是风险很高,现在就敢赚擦边的钱,少赚点无所谓。”

值得关注的是,美托咪酯和丙帕酯的化学结构与依托咪酯极为相似,也具有诱导麻醉和镇静药理作用,起效快,维持时间短,药理活性高。好在今年7月1日开始,美托咪酯、丙帕酯也将被列管。

最初,王小栋推介美托咪酯时还没有被列管,他表示美托咪酯与依托咪酯“效果一样”。“美托”是20毫升起售,300元1毫升。“给你卖500元一个(烟弹)的友情价,很容易就出手了,和朋友(一起)玩,20毫升几天就玩完了。”

记者调查发现,在互联网上,有些卖家不卖列管类电子烟,却打着“擦边球”贩卖有同样危害的致幻类药品。一名号称“自己调配药丸”的卖家极力推销一款叫作“黑神”的药丸,是“私人实验室研制,走的是未列入监管的那条路,效果杠杠的”,价格为4颗1000元,卖家发来的测评体验也是“吸引眼球”,比如“会感觉和现实脱轨,记忆映射现实重叠,感觉全世界的景物都在欢悦,没有焦虑,只有快乐……”

神秘的“埋包”交易

王小栋隔三岔五向记者推介“飞鸟”,表示这是一种新品,“(效果)差点意思”,需要有良好的环境才能产生刺激的反应。随后,他还提供了客户“体验反馈”的微信截图。

他介绍,“飞鸟”10毫升起卖,每毫升210元,可以直接快递,其他品种要走物流。

不过,他再三强调,第一次线下“只埋包(毒贩将毒品埋放地点告知购毒人员让其自取——记者注),不见面”,“要的话通知我”。

他让记者到安徽省宣城市进行“交易”。他说,如果线下交易,一个“飞鸟”烟弹要500元,两个800元。如果快递发货,10毫升烟油2500元,每个烟弹1毫升烟油,相当于250元一个烟弹。

5月8日,记者驱车来到宣城市暗访。为了防止交易被“追踪”,王小栋特地让记者发他500元的支付宝口令红包,收到口令之后才发来一个公交站的定位。

随后,他还发来一段约1分钟的视频,显示从公交车站到埋包地的路线和埋包的具体过程,埋包地就在离公交站约15米的草坪井盖旁,电子烟弹用白色纸巾包裹,用一块红砖压着,周围是一片工地。

当记者驱车赶到该位置时,发现这块地方人烟稀少,路灯昏暗,很少有车辆行人通过。

记者按照视频的指引进行寻找,果然找到一块红砖,翻开来是用白色纸巾包裹的电子烟弹,里面的烟油是焦褐色,有淡淡的果香味。

记者发消息告诉王小栋已拿到货,对方回复:“记得躺着边听音乐边玩,这个品种对环境要求比较高。”

2023年9月,在依托咪酯还未列管之前,一名来自江苏镇江的“上头电子烟”卖家表示,可以同城或附近城市配送电子烟,但需要先付钱,他把客户要的货放到指定位置“埋包”,拍照给客户去自取。

多名网上的“上头电子烟”卖家说“埋包”很安全。但记者与他们电话联系时,他们反复试探记者要货的目的,并咨询职业、年龄。一个卖家表示:“怕你是警察,也怕你是不想买存心来捣乱的。”

成瘾性物质花样翻新,必须直面新挑战

5月9日,记者委托江苏某公安局禁毒部门对“飞鸟”电子烟进行鉴定。两天后,鉴定结果显示该电子烟中含有“氟胺酮”类似物。

据了解,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曾联合发布公告,正式新增列管氟胺酮等新精神活性物质,自2021年7月1日起施行。

与氟胺酮相比,“飞鸟”电子烟的分子结构进行了微调。

值得关注的是,新精神活性物质氟胺酮的分子结构与氯胺酮(K粉)高度相似。

自1970年被批准用于麻醉剂后,氯胺酮因其超大剂量使用会产生强烈的欣快感,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成为美国和欧洲流行的新型毒品,并逐渐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目前,各国都已将氯胺酮列为管制药品。

实际上,不管“替来他明”,还是“飞鸟”,它们的分子结构都与毒品氯胺酮(K粉)类似。

江苏一位具有10多年禁毒工作经验的民警说,新型毒品伪装手段多,变化速度快,具有相似效果但尚未被列管的替代物质又在市场上频繁出现。预防打击新型毒品的替代滥用,需要加大力度对这些新发现的物质实行“整类列管”“全系列列管”,对具有相同基础结构物质的“衍生品”也要列入管制。如此前对整类芬太尼类物质、整类合成大麻素类物质进行列管。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消除不法分子轻微改变化学式就能规避管制的可能性,破解过去“逐一列举”“事后立法”的困境。

面对国内外涉麻精药品等成瘾性物质快速蔓延带来的新挑战,国家相关部门也是重拳出击。

6月19日,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国禁毒部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禁毒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开展禁毒“清源断流”行动、涉麻精药品等成瘾性物质专项治理等工作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面对新挑战,列管依托咪酯等10种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部署开展芬太尼、依托咪酯等麻精药品和“笑气”等成瘾物质专项治理。今年以来,又列管右美沙芬、复方地芬诺酯等4种麻精药品,深入开展涉麻精药品等成瘾性物质违法犯罪打击整治专项行动。

2023年10月以来,全国破获涉依托咪酯违法犯罪案件8667起,查获依托咪酯滥用人员6.8万名。今年以来,调整向特定国家(地区)出口易制毒化学品品种目录,新增24个管制品种,实行最严格的管控措施遏制制毒活动。

 

评委会评委推荐语

中国青年报持续报道青少年药物成瘾问题已有数年,推动预防青少年麻精药物上瘾成为全国禁毒主题。“上头电子烟”是指添加可致幻药物(如兽用麻醉剂)的电子烟,对青少年危害极大。这篇舆论监督报道案例完整,证据链扎实,具有极强的警示意义。报道后警方成立专案组,推动公安部、农业农村部联合整治乱象,为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篇报道体现出记者的专业精神、敬业精神和无畏精神,同时也体现了媒体作为社会治理主体的“建设性监督”功能。(湖南广播电视台台长龚政文)

责任编辑: 陈梦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