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要朴素,不要设计

2025-10-23 09:54:00 | 来源: 中国记协微信
【字号: 打印

  第12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在农视网首发《重访脱贫村》系列微纪录片。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记者曹振亚向中国记协“文有新风”来稿,讲述创作经历体会。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文有新风丨要朴素,不要设计

  本文作者:曹振亚

  2025年10月17日,在第12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在农视网发布《重访脱贫村》系列微纪录片。

  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收官之年。在这样的时间节点“重访”,不仅是为了回望,更是为了见证——见证变迁,也见证坚守。

  5年前,我们多次走进湖北省咸丰县苏麻溪村,用镜头记录吴奉德父子在政策帮扶下,通过养猪实现脱贫的故事。5年后,他们的生活怎样了?猪还在养吗?日子是否安稳?带着这些追问,我们回到了这里。

  (一)

  真实、朴素、温暖。它们是影片《重访脱贫村》的风格基调,更是我们走近人物、理解乡村的态度。

  真实,是还原生活本来的样子。苏麻溪村位于恩施大峡谷的群山深处,山路蜿蜒。摄制组选择驻村拍摄,与村民同吃同住,不是为了体验,而是为了融入。只有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才能捕捉到未经修饰的日常。

  影片开篇,我们特意保留了大山深处的鸟鸣、远山传来的牛哞、铜铃的清脆回响,以及走近时听到的笑声、赶牛声、猪叫声……这些声音构成了村庄独有的听觉世界。拍摄猪场喂猪时,从掀开锅盖的金属摩擦声,到舀食、搅拌、倒食,再到猪群抢食的哼哧声,每一个细节都直观呈现在观众面前。声音不只是背景,还是情境的还原、记忆的索引,带领观众真正“走进”那个空间。

  朴素,是不加修饰的生命力。拍摄前,我们有过“设计”的冲动——比如请主人公穿上土家族服装,或在镜头前换一件“更干净”的衣服。但最终,这些念头都被放弃。吴学举在猪圈劳作,在红薯地收割,衣服沾上泥土,恰恰是真实的生活痕迹。刻意美化,反而会遮蔽真实。

  我们选择“做减法”——不干预、不摆拍、不彩排,尽可能剔除导演痕迹,让内容本身说话,在后期编辑阶段再进行遴选与组合。正如《庄子》所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真正的力量,往往来自事物不事雕琢的本来面貌。

  温暖,是光而不耀的情感共鸣。影片中,父亲问儿子:“背得起?”儿子答:“怎么背不起?”简短的一问一答,传递出父子之间深沉的情感流动。没有煽情,暖意自生。

  呈现方式上,我们运用分屏对比:上方是五年前儿子在工地打零工、父亲眼中含泪的画面;下方是如今他专注喂猪、一家人生活步入正轨的场景。父爱如山,岁月为证,变迁在静默中自有千钧之力。

  影片还从“家”字的造字意象切入——“豕”为猪,屋檐下有猪即为“家”。养猪,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生计依托,也是传统农耕文明中“家”的象征。镜头从吴奉德父子的小家开始,逐步拓展至整个村庄,呈现村民的喜悦、干部的奔忙、政策的落地,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全景图。

  (二)

  文风的转变,是此次创作的重要突破。我们力求从“宣教式表达”转向“纪实性叙事”,让政策被看见,而非被说教。

  语言要做减法,信息要做加法。初稿的开场白较为冗长,试图一次性交代时间、地点、背景、民族构成等信息。我们大幅精简,只保留最核心的一句:“离我最后一次来这里,已经有五年了。吴奉德老人跟我最熟,这次来之前,我并没有告诉他。”其余信息交由画面与字幕传递——镜头已呈现的,语言不必重复。

  同样,在结尾处原有一句“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道路入户率达95%以上……”考虑到航拍画面已清晰展示道路实况,此类描述显得多余,遂删除。

  时长“瘦身”,内容“凝练”。成片从粗剪的10分钟压缩至5分多钟,符合中视频传播规律——不拖沓、不啰嗦,每一帧都有信息、有情感、有张力。

  数据准确,是信任的基石。片中出现的“苏麻溪村有脱贫户356户1298人,8户纳入监测,人均收入16850元”等数据,均与当地反复核实。真实,不仅在于情感的真实,也在于信息的严谨。

  政策,要融入生活场景。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监测帮扶等政策,要通过老百姓的具体生活来呈现。例如“两不愁、三保障”以字幕注释辅助理解,而实际成效则通过村民的住房、饮食、医疗、教育等场景自然流露。政策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感可知的生活变化。

  (三)

  我们深知,“网感”并非刻意迎合,而是对真实瞬间的捕捉、对生活节奏的尊重、对情感共鸣的信任。

  第一秒的反应,就是最好的网感。影片中,我与吴奉德老人重逢时问道:“您是不是想到我会来?”他拉着我的手,用方言激动地说:“我做梦都没想到。”话音未落,他放养的牛恰在此时叫了一声,仿佛听懂了一般。这一未经设计的瞬间,被镜头准确捕捉,弹幕中不少观众留言“太巧了”“像是安排好的”,而这正是真实瞬间带来的戏剧性。

  呼吸感,来自镜头的“在场”。 摄像师全程跟拍,不刻意追求稳定,而是强调“同在感”。山路上的快步跟随、略微颠簸的画面,让观众仿佛亲临现场。当老人带我们去看新租的养殖场时,镜头随着脚步移动,能感受到摄影师的喘息与期待——那不是技术的瑕疵,而是情感的痕迹。

  烟火气,是最动人的网感。影片中,吴奉德山坡放牛、吴学举煮南瓜喂猪、母亲厨房炒菜、村民聚在广场看表演喝茶……这些场景未经雕琢,却充满温度。它们来自于真实的生活现场,也最能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此外,影片采用竖屏拍摄,更贴合手机用户的观看习惯。这不是形式的妥协,而是媒介的适配。

  《重访脱贫村》不仅是一次创作实践,也是一次主流媒体在乡村振兴叙事上的探索。我们相信,最好的内容来自土地和人民,最动人的表达来自真实的生活现场。在新媒体的浪潮中,我们愿继续做乡村的守望者与倾听者,让“三农”叙事既“沉甸甸”地扎实,也“水灵灵”地鲜活。

责任编辑: 张泽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