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2024年11月29日《新疆日报》要闻2-3版

2025-10-23 11:28:55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推荐表

报纸名称

2024年11月29日《新疆日报》要闻2-3版

参评项目

新闻版面

刊发日期

2024-11-29

作者

梁伟、杨英春、张永

编辑

集体

版面名称

及版次

2-3版要闻

版面总字数

3503

是否为“三好作品”

采编过程

(作品简介)

该版以“绿‘锁’塔克拉玛干”为主题,聚焦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态治理成果。通过整合文字报道、可视化地图、数据图表、案例图片等多元元素,立体呈现治沙成效:以环形沙漠生态屏障地图标注关键节点数据,结合“7 种‘武器’助锁边”详解治沙技术;用卫星影像对比“绿进沙退”变化,搭配“植绿治沙”现场图片、生态治理大事记等,从工程建设、技术应用、生态效益等角度,全面展现新疆在沙漠生态治理中的实践与成就,版面设计兼具信息密度与视觉美感。

社会效果

世界最长环沙漠生态屏障在新疆合龙,是我国“三北”攻坚战令人振奋的历史时刻,是人类防沙治沙史上让人震撼的绿色奇迹,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新疆的生动实践。版面通过石榴云客户端、抖音、视频号等平台同步转化为视频产品,被多家核心媒体、200多家新闻客户端转发,广泛传播了中国沙漠生态治理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彰显了中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决心与行动力。

初评评语

(推荐理由)

2024年11月28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完成“锁边”,是我国“三北”攻坚战令人振奋的历史时刻,是人类防沙治沙史上让人震撼的绿色奇迹。《新疆日报》于11月29日在2-3版要闻版面以通版形式做足该新闻。以“绿‘锁’塔克拉玛干”为题,聚焦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态治理成果,统领全版;整合文字、地图、数据、照片等多种元素,立体呈现治沙成效;以环形沙漠生态屏障地图标注关键节点数据;结合“7种‘武器’助锁边”详解治沙技术;用卫星影像对比“绿进沙退”……全面展现新疆在沙漠生态治理中的实践与成就。地图是版面的亮点,大而不空,具体直观地传递新闻信息;整版色彩协调,青草绿与沙漠黄的主色调搭配颇为巧妙,意味深长;组版元素详略得当,疏密有致,二维码延伸了阅读空间。该版版面设计充分兼顾信息密度与视觉美感,实现了新闻性、专业性与传播性的统一,足见创作团队的策划实力和呈现功力。

 

集体人员名单

作品标题:2024年11月29日《新疆日报》要闻2-3版

编辑:

王宏、王敬、李菡、李大鹏、杨杰、缪蓉、李月、张艳霞、董泰蓉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文字稿

作品标题:2024年11月29日《新疆日报》要闻2-3版

11月28日上午,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合龙,宣告了新疆人民成功构筑起世界最长的环沙漠绿色生态屏障。这是人类防沙治沙史上让人震撼的绿色奇迹!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新疆的生动实践!

绿“锁”塔克拉玛干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曹 华拍热扎提·阿不都

2024年11月28日10时37分,这是中国防沙治沙史上值得铭记的时刻。

这一刻,3046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首次合围有着“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这一刻,人们眼含热泪,欢呼拥抱。

记者按下快门,定格难忘瞬间。

栽种沙漠玫瑰树苗的农民放下铁锹,脸上笑容绽放。

一个孩子拉着爷爷的衣角问:“爷爷,这些玫瑰花明年会开吗?会有香味吗?”

“会开,很香。”爷爷笃定地说。

合龙并不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终点,但至少可以说,这是前无古人的创举。新疆各族人民正在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同心播绿 筑起环塔生态屏障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总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江苏、浙江、福建三省面积之和。

这个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的巨大沙漠,以其庞大的面积、流动的沙丘和恶劣的环境,考验着人类,一直是我国防沙治沙事业的巨大挑战。

历史上,曾经创造灿烂文明的楼兰、精绝古国便湮灭其中。

买吐逊·依明尼牙孜是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托格拉吾斯塘村村民。至今他还清晰记得,2004年春季一场沙尘暴,将地里种植的棉花苗连根拔起,村民们损失惨重,却无可奈何。

“那场沙尘刮了3天,最严重时相距10米看不到人,昏天黑地,让人心惊肉跳。”买吐逊说。

守护新疆绿洲文明,是生活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土地上人们的美好向往。

实际上,塔克拉玛干沙漠风沙肆虐时影响的不只是周边各族群众,它是中国主要的尘源地,影响范围波及北方各省份。对新疆来说,只有治理好塔克拉玛干周边的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担负起筑牢祖国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发出了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动员令。

从那一刻起,新疆迅速行动起来,打响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掀起了集中会战、鏖战沙海的新高潮。

“绿进沙退” 实现“双缩减”目标

今年是帕提古丽·亚森成为且末县防风治沙工作站治沙员的第20个年头。这些年,她扎草方格、栽树,荒凉的土地在她手下变得郁郁葱葱。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有许许多多和帕提古丽一样的沙海“斗士”,他们长期奋战在防沙治沙一线,用双手建设绿色屏障。

无数人的不懈奋斗,结出的是环境日渐改善的累累硕果。

过去40多年,新疆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在天山南北植树7000多万亩,有效抵御了风沙危害,并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经济效益。

从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到库尔勒市东山绿化工程;从百万亩胡杨林生态修复到退耕还林……伴随着一个个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的生态红利不断显现,荒滩绿了、风沙小了、环境美了、农民富了,人们从防沙治沙中看到了希望。

据统计,1978年至2024年的46年里,新疆的森林覆盖率由1.03%提高到5.06%。过去30年,新疆人工绿洲面积由6.5万平方公里增至现在的10万平方公里,增长了53.85%。

2022年公布的全国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新疆荒漠化土地减少1955.7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减少242.84平方公里,首次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结束了全国唯一沙化土地扩张省份的历史,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巨变。

2023年打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将新疆的防沙治沙工作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一年多来,新疆以科技为引领,聚焦干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积极谋划“南锁、东扩、北增、西护、中阻”中长期规划目标,通过实施“光伏+治沙”“生物治沙+接种中药材”“设施农业+治沙”等方式,探索出于田“梯田治沙”、沙雅光伏发电抽水治沙等一批因地制宜治沙新路径,为环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锁边合龙提供有力支撑。

绿富双赢 好生态带来好日子

忙完手里的活,一如往常,55岁的阿卜力肯·阿卜杜克然要到今年新种植的红柳林里走一走。在他周围,3500亩红柳密密麻麻,绵延至远方。如果不是他介绍,难以想象,一眼望不到头的红柳林外围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

阿卜力肯所在的和田县英艾日克乡恰木古鲁克村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曾经这里的沙尘天气最多时一年达220天。

“以前,一刮风,风卷着沙尘,眨眼工夫,天空黑压压的,要是碰上在外干活,不仅衣袋裤兜里都是沙子,嘴里也是沙子。”回忆起以前,阿卜力肯皱着眉直摇头。

要想富,先种树。2012年,阿卜力肯在离家10公里外的地方承包了100亩沙漠荒地种了红柳,第二年尝试在红柳根部接种肉苁蓉,第三年他就尝到了甜头。12年里,阿卜力肯不仅摸索出新的种植方式,还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3500亩红柳接种了肉苁蓉,实现了绿富同兴,让他家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在新疆,防沙治沙不仅是一项生态工程,更是一项民生工程。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不仅是饱受风沙肆虐的重灾区,也曾是新疆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

“新疆的风沙危害严重区域与人口贫困区域高度重叠,恶劣的自然环境是贫困发生的根源之一。”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陈亚宁说,防沙治沙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进一步巩固拓展了新疆脱贫攻坚成果。

走进民丰县尼雅河北岸后河坝防沙治沙区,你会看到一片枣园。收获季节,枣园种植户渠瑞超组织农户采收的鲜枣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

“后河坝原来是一片沙漠,风沙肆虐,环境非常恶劣。”渠瑞超说,2012年,民丰县鼓励农户承包沙地,探索沙漠特色种植产业。他通过先种小麦固沙,然后一点点扩大枣园,最终发展到现在1000亩的规模。枣园年纯收入超400万元,生态与经济实现双赢。

陈亚宁表示,环塔克拉玛干沙漠3046公里的绿色屏障最终合龙,是新疆各族群众接力与风沙拼搏取得的成果,时间跨度之长,动用人力物力之多,面对困难之艰,世界少有。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这个世界奇迹。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合龙,合的是民心,带来的是民富。”在合龙现场,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托乎提·热合曼动情地说。

合龙是新征程的起点。我们相信,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在新疆各族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终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天山时评

良好生态让美好生活成色更足

□岳燕云

11月28日,在于田县万花园防沙治沙区,随着最后宽50米、长100米空白区被栽上沙漠玫瑰树苗,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合龙。至此,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形成了一条牢固的绿色生态屏障。绿“锁”塔克拉玛干,不仅锁住了肆虐的黄沙,更守护着百姓的美好生活。

一望无际的黄沙、连绵起伏的沙丘,塔克拉玛干沙漠有着神秘壮阔的景色,但它更有恶劣的环境。狂风呼啸时,沙尘遮天蔽日,席卷之处农田被掩埋、交通被阻断,百姓曾饱受侵害,苦不堪言。此次锁边合龙之后,剩余285公里空白区域将被牢牢封锁,不再肆意危害百姓的生产生活,以及周边的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这一切必将成为各族群众美好生活的支撑点、增长点。

良好生态环境让美好生活底色更绿。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生活的百姓中,曾流传这样一句话:“风天一出门,带回半斤沙。”比这更严重的是,由于沙害和缺水,周边多个城市、乡村不得不搬迁重建。可见,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生活品质难以提升,有时候连生存都是问题。而随着锁边步伐的加快,曾经的“沙进人退”已变成了“绿进沙退”和“人沙和谐”。

如今,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各地的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天更蓝了、水更清了,有的地方甚至还呈现出“江南”气息。不仅如此,在一些沙漠与湿地的交会处,越来越多的鸟儿不远千里飞来栖息繁衍。看得见的变化,不仅改变了很多人对南疆的固有印象,更大大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环境,让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提升有了坚实基础。

绿色产业让美好生活成色更足。

环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生态屏障,不仅能有效阻挡风沙,保护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更把治沙、植绿、致富结合了起来。如今,行走沙漠边缘,映入眼帘的不仅有绵延的沙丘,还有一眼望不到头的沙棘、文冠果、甘草、罗布麻等沙生经济植物,处处林成行,它们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拓宽了百姓的增收渠道。

尤其是肉苁蓉,被誉为沙漠里的“金疙瘩”,已成了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同时,不少地方还发展“旅游+”沙产业,实现了沙里“淘金”。多种产业为各族群众带去了稳稳的收入,美好生活的成色必将更足。

绿“锁”沙漠,护的是绿洲,守的是百姓美好生活。让我们持续夯实拓宽环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生态屏障,让更多群众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让他们在更加宜居宜业的家园里乐享美好生活。

 

 

责任编辑: 李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