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澎湃新闻记者沈彬与同事的呼吁下,小餐饮店因无证卖拍黄瓜受到重罚的问题被逐步解决。作为评论员,沈彬用一篇篇评论,揭示问题、澄清谬误。他在“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中讲述评论员的见闻思考,我们整理编发在“文有新风”。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文有新风丨凉皮5块,加了黄瓜丝被罚5千?
本文作者:沈彬
(一)
大家吃过拍黄瓜吗?
曾经,卖拍黄瓜是一项非常“危险”的经营,不少小餐饮店因为无证卖拍黄瓜受到重罚:有火锅店因为卖拍黄瓜,赚了139元、被罚1万元;有餐饮店卖了17份拍黄瓜,赚了34元、被罚5万元……
按照原来的规定,拍黄瓜属于生食类食品,餐饮店需办理特殊食品经营许可证并配备独立操作间。许多小餐饮店没有条件,办不出证件,就出现了“普遍性违法”的现象。
一些所谓的“职业打假人”盯上这些小店,疯狂举报,上海一“职业打假人”甚至在一年内向1372家餐饮店提出高额索赔。
网友在评论区吵翻了天,有人说“职业打假人”是“白衣骑士”,在净化市场;有人说执法部门“不懂民间疾苦”,在机械执法。
2023年6月,上海公布了几起相关处罚案件。我查了查,发现其中一家竟是我们家楼下的点心铺子,就去看了看。
老板娘很无奈,跟我“吐槽”:她卖的是凉皮,里面放了点黄瓜丝,就被认定“超范围经营”,被罚5000元。一份凉皮售价5元,这得卖多少份,才能凑出罚款?
她问我:“凉皮是合法的,黄瓜丝也是合法的,放在一起怎么就不合法了?你是澎湃新闻的记者,还是评论员,要向上头反映反映。”
这么荒唐的事儿,却一直在执行,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记者是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要及时发声、针砭时弊。
这些年,我一直在关心“卖拍黄瓜被重罚”现象,写过许多评论。2022年,我在《规范执法裁量权,让罚款“不任性”》中提到拍黄瓜被“小过重罚”的问题;2023年5月,我撰写《有执法舒适区,才有盯着“拍黄瓜”的打假人》,建议执法部门把资源投入到人民群众真正关心的问题上。
终于,我们的呼吁得到了积极回应。
2023年7月12日,和老板娘聊天一个月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办法》,其中提出:对拍黄瓜等简单摆盘、洗切类食品,可以适当简化审查内容。我迅速撰写评论《“解放”拍黄瓜,让食品监管标准回归民间》,回应这一变化。
从此,全国的小餐饮店都可以合法依规、不用战战兢兢地卖拍黄瓜了,这让我很激动,且成就感满满:一支笔虽小,但握在记者手中,就有了改变世界的力量。
那天我发了一条朋友圈:“今天,特意路过被处罚的那家小吃店,老板娘并不知道很多事情因他们而改变。”
(二)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反复述说、努力发声,期望用笔让世界变成大家喜欢的样子:让良心不挣扎,让制度不冷漠。
作为一名坚守评论员岗位10余年的新闻老兵,我的“前线”不在突发新闻现场,“故事”也不是一线工作者的感人事迹。我们在幕后,在笔端,在众声喧哗中厘清思路、揭示问题、明辨是非、澄清谬误、凝聚共识。我们也在冲锋陷阵,评论就是我们的“前线”。
大家还记得“秦朗丢作业”吗?
去年春节,“秦朗”闹剧一度甚嚣尘上,我们播发《“秦朗巴黎丢作业”算什么新闻》,率先对事件真实性提出质疑,强调要重拾对新闻的严肃态度。
今年5月1日,针对协和“4+4”事件,国家卫健委宣布启动调查。
收到消息时,我正在休假旅游,身边没有电脑,但这丝毫不影响我的写稿冲动。
我坐上风景区的台阶,掏出手机,吭哧吭哧写完一篇评论——《启动最高层级医政调查,维护医学一方净土》,指出医学教育可以做实验,但病患的生命健康不能“做实验”。稿件快速、规范地走完发稿流程,澎湃主站点击量达294万,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1.1亿。
(三)
写评论,既要有新闻的锐度,也要有思考的深度;既要关注新闻细节,也要把握新闻背景;既要有捕捉新闻的敏感性,也要有“风识正邪”的判断力。
舆论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舆论引导方式也要与时俱进,评论员需从“后卫”走向“前锋”,在更靠前的位置,把道理说得更透,把证据摆得更明;让歌颂更有力,让批评更“麻辣”。
这就是评论员的日常。从拍黄瓜到国家大政方针,我们身处战场,随时准备战斗;我们让沉默的声音被听到,让最大的公约数被求出。
评论员在一线,评论就是“前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