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系列解读评论

2025-10-27 15:02:19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系列解读评论

参评项目

重大主题报道 (报纸)

字数/时长

1500  

体裁

评论  

语种

中文

作者

(主创人员)

集体

编辑

集体

原创单位

学习时报

发布端/账号/

媒体名称

学习时报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国内大局、第1版

刊播日期

2024-07-22

是否为“三好作品”

采编过程

(作品简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学习时报头版“学习评论”栏目围绕全会重要提法及时策划系列评论文章,在会议结束后第二天就刊发了第一篇评论《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随后陆续刊发了《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从“重大关系”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等近40篇评论文章。这一系列评论文章突出对全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解读、对改革的连续性和发展性解读 、突出民生导向,突出强调改革的方法论意义,系列文章为读者提供了全面、深入、务实的理解框架。

社会效果

系列评论文章在《学习时报》刊发后,学习时报微信号、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官网、理论网第一时间进行了推送,陆续被中央主要新闻媒体网站和微信号转载,阅读量较大。文章对于完整准确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具有积极作用。

传播数据

新媒体传播平台网址

1. https://mp.weixin.qq.com/s/Vp_mkvGN1m1rvuwyBWKtEQ 

2. https://mp.weixin.qq.com/s/wmDKN0aegToznwP3ih1cFA 

3. https://mp.weixin.qq.com/s/rdaVnR0J29JfjXPeEDr46Q 

阅读量(浏览量、点击量)

100万+

转载量

4696

互动量

 

 

初评评语

(推荐理由)

系列文章主题鲜明、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文风简洁,刊发及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可读性和现实指导意义,形成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同意推荐。

作者(主创人员)

冒小飞、冷兴邦、代江波、赖先进、李鹏、徐晓明、兰文飞等

编辑

何忠国、王翠娟、吴青、李曼青、孙宇

pagebreak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系列解读评论

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冒小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了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强调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再次释放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鲜明信号,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具有重大时代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划时代地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自此以后,我国改革开放走过波澜壮阔的历程,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同样具有划时代意义,实现了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改革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在改革之路上已经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必须坚定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以更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是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必然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比如,市场体系仍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仍存短板,等等。只有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地推进改革开放,才能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风云变幻中赢得主动,始终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前尤其需要发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当前,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只有不断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新体制机制,把自身的比较优势、发展潜力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占据发展先机。必须健全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激发生产要素活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打通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澎湃动能。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民心声是改革所向。今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面对许多从未出现过的民生课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寻求有效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思路办法。必须坚持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注重从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不断把“问题清单”变成“惠民清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每前进一步都不容易。只有在抓落实上下更大功夫,才能克服种种阻力,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既要有“拼”的精神、“闯”的劲头,也要有“实”的作风。各地区各部门要吃透三中全会精神,把握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主要目标、总体要求、重要举措,自觉服务大局,主动对标对表。同时,要把思想认识的“大写意”转化为推动落实的“工笔画”“施工图”,明确优先序,把握时度效,蹄疾步稳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

pagebreak

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

代江波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中强调,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价值旨归,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  

  为了人民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坚持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推出许多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实践充分证明,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  

  依靠人民改革,改革才有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能够成功实践并取得伟大成就,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群众。谋划改革,最了解实际情况的,是人民群众;推动改革,最大的依靠力量,是人民群众;评价改革,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价者,也是人民群众。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依靠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越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共同把改革推向前进。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评价改革成效的标准,确保改革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人民至上的改革价值取向始终不变。加强统筹协调,既看到主要矛盾,又看到次要矛盾,既关注单个领域的改革,又考虑各领域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让最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继续瞄准群众的急难愁盼,解决好当前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在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促进消费等方面持续释放改革红利,着眼长远发展,注重可持续性。学会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民心账”,从群众期盼和长远效果考虑问题,做到该调整的利益坚决调整,该打破的藩篱坚决打破,用改革的一时之痛换人民群众的长久幸福。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加强调查研究,深入改革一线,善于从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在改革设计中充分吸收社会诉求、群众智慧、基层经验,不断提升改革精准性针对性实效性。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坚持人民至上转化为自觉行动,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在新的赶考路上书写出更加精彩的改革答卷。

pagebreak

更加注重改革措施的系统集成

赖先进

  随着改革广度、改革深度、改革效度的进一步拓宽和提升,仅由单部门能够完成的改革任务越来越少,多数改革任务都需要多部门紧密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强化系统集成,加强对改革整体谋划、系统布局,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协同高效”。这要求谋划和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坚持系统观念、全局观念,加强对改革整体谋划、系统布局,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增强整体效能。  

  注重改革措施的系统集成,是为了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发挥各项改革措施的联动效应,更好推进改革。这是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特点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这阐明了更加注重改革措施的系统集成是推进改革再深入、把改革进行到底的必然要求和有效方法。 

  改革方案制定是改革过程的首要环节,是改革的“最先一公里”。加强系统集成的首要环节是提高改革方案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全会部署的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加强党中央领导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发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的功能,为改革系统集成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在谋划推进本地区本部门改革中,健全改革分层对接机制、改革议事协调机制,实现改革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立体式、整体化系统集成。  

  执行和落实是改革过程中改革决策转化为改革行动、进而产生改革效果的关键环节,是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加强系统集成的关键要狠抓执行和落实,以改革执行和实施的协同高效,确保改革的系统集成。在制定改革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中,坚持系统观念,树立全局意识。在改革推进机制建设中,强化有关保障机制安排,加强改革协调机制、改革配套机制、沟通和信息共享机制等协同推进机制建设,为改革执行过程的系统集成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改革执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障碍,在把握好改革举措关联性和耦合性的基础上,制定促进系统集成的相应措施。同时,在推进改革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准确把握各方利益的交汇点和结合点,注意政策的差异化实施,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改革要务求实效,体现结果导向,取得具有高系统集成度的改革成果。全会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国要完成的具有“全国统一”一体化特性的制度建设、平台建设任务,主要包括: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信息平台、完善覆盖全国的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健全全国统一的社保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全国统一的人口管理制度等。这些改革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系统性整体性的改革部署、改革成果,必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其核心要素之一是“全面”,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坚持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的有机结合,统筹相关领域之间改革的联系,使各方面改革形成合力、发生“化学反应”,使各项改革措施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责任编辑: 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