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强化系统性策划、年轻化表达、科技化呈现,让传统文化报道“活”起来、“潮”起来。

6月7日,位于浙江杭州余杭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里,来自塞尔维亚的游客戴上VR眼镜,置身宋画《听琴图》中,体验宋式插花、抚琴和焚香。浙江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 供图
推动多维传播让文化“潮”起来
“文化中国行”专栏紧扣国家文化传承发展战略,聚焦浙江作为文化大省的独特禀赋,有重点、有节点、有节奏地策划系列主题报道,实现文化传播的“四季有景”。
精心策划,精准把握浙江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关键地位。浙江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系统地梳理浙江文化遗产的“点线面”,展开重点策划,充分展示浙江在国家文化版图中的分量。如浙江卫视《浙江新闻联播》播出的《上山文化遗址群拿到申遗入场券》,以考古成果为切入点,凸显浙江在世界农业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仙居下汤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则通过遗址的四阶段文化叠压,实证浙江万年文化史的连续性。
把握重要节点,浓墨重彩呈现重大主题。以“中国大运河申遗十周年”特别报道为例,浙江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大小屏通过一体策划、协同运作提升传播质效。大屏端,《浙江新闻联播》推出系列报道展现运河申遗成功十年来两岸的精彩蝶变;《新闻深一度》推出特殊编排《千年运河·古韵新辉》,联动大运河沿线六省市放大影响;《周末面孔》推出特别策划《家川》,用人物、借故事见证大运河流淌万家烟火、镌刻中华文明。小屏端,创新运用AI技术、定格动画、穿越机拍摄等制作手法,全面展现大运河的自然之美、人文之韵,推出《文化中国行丨大运河是条什么河》等一系列融合报道。
结合传统假日,全面展示文化风景。深度开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基因,结合基层非遗民俗的烟火气,把握节奏推广传统文化。端午假期聚焦《庆元“走桥”习俗》,将地域民俗升华为文化认同符号;国际古迹遗址日前后,《数字技术让古迹文物焕发新生》《科技赋能“大系” 外国游客沉浸式感受宋韵之美》等报道,展示浙江在文物保护与科技融合上的创新实践,也展现浙江在传统文化现代化表达上的探索。
融媒叙事创新让文化“活”起来
在当前互联网传播媒体环境下,为避免文化报道最有价值的部分被稀释成标签化热点,浙江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
采用“主题集群+递进式叙事”策略。围绕特定主题展开系列化、体系化策划,递进式展开文化报道的深度、广度,构建报道连贯性,沉淀报道的长期价值。如围绕“申遗”主题,《浙江新闻联播》连续推出系列报道,从申遗动态、遗产价值到保护实践,形成完整叙事链;同时利用栏目间协同构建“立体视角”,如在“联播”播出动态的同时,“新闻深一度”播发《黄岩石窟:采石遗迹的文化重生》《安吉首次发现有明确纪年的元代摩崖石刻》等报道,呈现“考古发现—修复活化—价值传播”的深度逻辑。
采取“他视野反观”策略。强化中国文化的“老外”体验,从跨文化视角展现文化自信。如在“大系”典藏报道中突出塞尔维亚游客的VR体验,在义乌“龙粽”巡游报道中巧用巴勒斯坦游客的感受,特别是对瑞典音乐家罗伯特·威尔斯担任“世界矾都申遗大使”的报道,展现了文化遗产国际传播的创新思路,也为浙江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内容素材。
聚焦“三力”提升报道质效。强化浙江标识形成“辨识力”、借助热点提升“传播力”、突出问题意识打造“穿透力”。如《千年遗迹焕新 黄岩石窟将于春节前对外开放》深入解读采石遗迹的“空间设计+文化建设”修复模式,展现工业遗产活化的浙江方案;《非遗传承人巧手制“哪吒”》从当时热映的电影切入,展现非遗与当代IP的创造性转化,凸显文化传承的时代活力;《泰顺药发木偶重现 “烟花木偶共舞”美景》展示技艺魅力的同时,聚焦非遗传承中的技术革新与安全管控,为同类非遗项目提供借鉴。
促进融入生活让文化“火”起来
文化是有门槛的,但文化报道的传播恰恰需要降低门槛。对此,浙江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进行了如下实践。
注重专业性与通俗性的有机统一。面对考古发现、文物鉴定等专业领域,报道在确保内容专业、准确的同时,借助运用类比、场景化等手法降低理解门槛,如将宋代石磨盘称为“新石器时代的厨房神器”,把商周鱼钩与现代鱼钩造型对比,使专业考古成果变得亲切可感。
凸显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的一脉相承。如对温州矾矿申遗的报道,既追溯了600多年的采炼历史,也通过采集老矿工的口述史聚焦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国际研讨,展现“活态工业标本”的现代转型。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使文化报道超越了怀旧情结,具备了指导当下的实践意义。
多措并举让文化融入生活。首先是“新闻+文旅”的融合,很多报道在结尾嵌入参观指南、开放时段等服务信息,有效引导观众从“观看”到“体验”,带动相关场馆客流有效增长;其次是探索“云赏”路径,配合“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浙江卫视连续5天开展《云赏“大系”大直播》活动,带领观众学习宋画知识、感悟传统书画艺术魅力;再次是打造文化报道亲民IP,中国蓝新闻连续推出《文化中国行丨当节气遇上非遗》系列和《文化中国行丨当节气遇上典故》系列,将历史典故、非遗文物、节气诗句等内容,用AIGC技术进行演绎,为网友展现二十四节气中的生活之韵、自然之美。
浙江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通过对文化根脉的深度挖掘、融媒叙事的大胆创新、时代需求的精准把握,在学术厚度、传播效度、情感温度上形成合力,让古老文明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供稿:浙江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编辑:吴宇晨、陈睿;责任编辑:胡慧红、谷泰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