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发挥优势显特色,正能量获大流量 | 参评项目 | 新闻业务研究 (期刊) | ||||||
字数/时长 | 5534 字 | 语种 | 中文 | ||||||
作者 (主创人员) | 刘芳 | 编辑 | 喻瑾 | ||||||
原创单位 | 兵团日报社 | 发布端/账号/ 媒体名称 | 《新闻战线》 | ||||||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 2024年12月(上) | 刊播日期 | 2024-12-10 | ||||||
是否为“三好作品” | 否 | ||||||||
采编过程 (作品简介)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坚持导向为魂、内容为王、创新为要、流量和效果说话。其中,“以流量和效果说话”是首次提出。然而,对于地方媒体,特别是边疆地区媒体而言,要想在有限的人力、平台等资源条件下收获大流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本文以兵团日报社“破圈”收获7000万流量的全媒体行进式主题报道《绿色长城看兵团·环塔行》为例,通过对主创团队的全方位采访,对作品传播效果的多角度分析,从主题策划、队伍组建、故事表达等五方面探讨总结兵团日报社——这一边疆地区主流媒体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凸显地域特色,以正能量赢得大流量的成功经验,对本社以及同类媒体今后的报道实践有着指导意义。 | ||||||||
社会效果 | 人在哪里,流量就在哪里,阵地就在哪里。该作品以翔实、真实的案例和数据为依据,详细论证了兵团日报这一地方主流媒体在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时,如何发挥优势,凸显特色,用正能量激荡大流量,使正能量与大流量实现“双向奔赴”的经验。作品被人民日报社《新闻战线》收录,反响较好。 | ||||||||
传播数据 |
| ||||||||
初评评语 (推荐理由) | 该论文立论正确,观点鲜明,论据可靠,论证充分,理论联系实践紧密。以具体的案例,对新时代下地方主流媒体特别是边疆地区媒体,如何做好重大主题报道、让正能量和大流量“同频共振”,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推荐参评。 | ||||||||
pagebreak发挥优势显特色,正能量获大流量
关键词:新疆兵团 重大主题报道 主题策划 队伍组建 故事表达
摘要:做好重大主题报道,必须在策划上做大格局、在内容上凸显内涵、在风格上做足特色、在传播中壮大声势。兵团日报社坚持主题策划找准点、队伍组建找准人、故事表达抓住情、践行“四力”抓“活鱼”,推出《绿色长城看兵团·环塔行》全媒体行进式报道,以正能量赢得大流量,成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
对于地方媒体,尤其是边疆地区媒体而言,要做好重大主题报道,使其在业界出彩、在平台“出圈”,必须在策划上做大格局、在内容上凸显内涵、在风格上做足特色、在传播中壮大声势。本文以兵团日报《绿色长城看兵团·环塔行》全媒体行进式报道为例,探讨兵团日报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如何发挥优势、凸显特色,实现以正能量赢得大流量的报道实践。
2023年8月至11月,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垦区大地上,一场大型全媒体行进式主题报道广受关注。此次报道以全媒体融合传播为主轴,横跨3个季节,历经4个月,兵团日报社30余名骨干记者、编辑等全媒体采编人员行程两万多公里,深入兵团南疆4个师市,围绕兵团成立近70年来几代兵团人创下的绿色生态奇迹,制作推出130余篇(部)的文字与新媒体作品,带领受众打卡26个南疆团场,深入挖掘报道20余个人物故事和多个典型做法经验,浓墨重彩推出多个4连版,为读者呈现出生动鲜活、立体饱满的兵团人形象,探索了兵团人在风头水尾、戈壁沙漠创下的绿色奇迹“密码”。多个作品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央媒转发,在海内外收获 7000余万阅读量,实现了“叫好又叫座”的传播效果。
主题策划找准点
重大主题宣传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秉承“凡重大、必创新”的理念,提高政治站位,明确宣传方向,策划伊始就应确立大格局、高标准 ;①同时,重大主题报道具有主题重大、内容厚重等特点,越是如此,就越要从小切口去阐释。在当前的传播语境下,要避免宏大叙事的“大而全”,就必须找准切入点,以小见大,让厚重的主题不失灵动。
坚守在祖国风头水尾的兵团人最了解生态的重要。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兵团48个团场的职工群众数十年如一日,植绿播绿、护绿增绿、用绿享绿,创造了从“绿进沙退”到“人沙和谐”的人间奇迹,筑起一道“绿色长城”。
当“生态”这一“国之大者”遇见兵团成立近70年来当好生态卫士的实践,重大主题与兵团实际深度契合,迸发出亮眼的创作火花。作为兵团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发展的今天,该如何更好地向外界讲述这些独属于兵团的生态故事?一个“绿”字成了此次报道的切入点,于是《绿色长城看兵团·环塔行》大型主题采访报道策划应运而生。
大型主题报道,由于主题高度聚焦、报道周期长、涉及人员多等多重因素,主题策划确立后,如果不能在实施过程中把握节奏,随机应变转换报道角度,就很容易陷入虎头蛇尾、不了了之,甚至半途而废的尴尬境地。因此,对策采编发全过程进行合理而又严谨的安排与把控尤为重要。
兵团日报社党委高度重视,党委书记、社长亲策划、抓落实、及时把控,全报社总动员,在报道活动正式启动之前就探索建立了一整套机制:既要上接天线,也要下接地气;既要抓策划,也要抓落实;既要将这一重大主题报道得有意义,也要表达得有意思;既要有深度,也要有温度;选取的事件、人物与角度,既要追溯过往,也要符合时代特点、拨动时代的琴弦;既要保证报道内容的质量与成色,也要保证整个报道的可持续发展。这6个“既要也要”奠定了此次报道成功的深厚底色。
队伍组建找准人
大事件要有“大手笔”。如何完整准确地践行“策划书”,实现报道效果?成事之要,关键在人。在各个环节找准人,保证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是报道成功的必要条件。队伍的构成中,不同视角、不同部门、不同分工、不同年龄缺一不可。
在组建报道队伍方面,充分发挥援疆力量,由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援疆干部,以中央媒体的视角和经验牵头带队,保证整个报道有着“第三只眼睛”看兵团的全新视角;兵团日报社“老中青”三代优秀全媒体记者参与,既有从事新闻工作20年以上的老记者保证深度文字报道的质量,也有刚刚踏入新闻行业的“新兵”保证更具网感的新媒体报道成色;兵团林草局、各师市融媒体中心、团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等相关部门全力协助配合;后方报纸、新媒体与美术编辑及各平台发布人员严阵以待,第一时间组织发布相关稿件……这些来自不同单位、不同部门的多方力量汇聚成一股强大合力,构成了一支具有战斗力的报道队伍。
报道成员确定后,如何高效调配亦是关键。由于此次报道时间跨度大、地域范围广,涵盖了南疆4个师市26个团场,记者很难一直保持采访的激情。为充分调动报道组的积极性,兵团日报社出台了细致的采访方案,采取两组轮流采访、统一播出的办法,不但保证了报道的顺利进行,也在两组之间形成了竞争意识,同时节约了人力、物力,保证播出的连续性,促成了一个个各具特色作品的诞生。
在活动正式启动前,报道组主要成员紧紧围绕采访主题,精心谋划、精准踩点、提前布局,对整条采访线路进行了翔实考察与细致梳理,确保对报道中的重点和亮点做到心中有数,为此次报道的成功开展奠定了基础。
故事表达抓住情
新闻的主体是人,任何新闻报道都离不开人。不管是讲什么样的故事,归根结底是讲人的故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讲好人的故事,就离不开真情实感。没有感情的作品,就像枯树般没有生机和活力。相反,优秀的新闻报道,一定是有打动人心的真情蕴含其中。具体到选择典型人物时,就要选择能够反映时代特征、有血有肉、有个性的采访对象在平凡中彰显真善美,弘扬正能量。
一部兵团建设发展史,就是一部兵团人屯垦戍边铸忠诚、开拓进取开新局的创业史,也是兵团人不畏艰难变贫瘠荒漠为美丽家园的奋斗史。绿色,对兵团来说,早已超越了生态环境本身的意义,成了兵团人的情感底色。因此,要讲好兵团生态的故事,就必须刻画好那些参与其中的人和事。
在此次报道中,采访组一行将目光聚焦在坚守沙漠边缘的普通人身上。他们过着平凡而琐碎的生活,几乎没有荣誉和头衔,但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真实。这种真实可以击败一切外在的包装与修饰,化作最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
找准了人和事,怎样才能制作出有真情实感、引起读者共鸣的作品呢?生活大致平静,内心总有波澜,关键是要找到并抓住感情的波动与触发点。所谓感情的触发点,就像一块能够激起千层浪的石头,没有那一石,平静的水面便不会泛起层层涟漪。因此,要善于寻找、捕捉、体验、感受,找到这种触发点。
短视频《生活在沙漠边缘是种什么体验?》一改传统人物短视频的叙事结构,以独具特色的散文式讲述和别具一格的优美画面,生动展现了二师三十一团仲大维一家四口坚守在沙漠边缘的苦与乐。该作品入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象舞指数”短视频周榜,同时成为兵团日报首个登上新浪微博热搜的短视频,全网阅读量达到1600万。
在这一成功范例的基础上,主创团队继续探索出共情化、轻量化的人物故事表达方式并获得成功。其中,5部人物短视频全网浏览量超过百万,实现了用正能量赢得高流量、用高流量激荡正能量的传播效果。
为何能取得如此令人惊喜的传播效果?究其原因,是从内容到表现形式上,都真正把人作为新闻主体,在人身上见到事,又在事上见证了人。去掉了模式化、公式化的套路,摆脱了过去“只见数字不见人、只见工作不见情感、只见生产不见生活、只见过去不见现在”的旧模式,把新闻视角对准了兵团人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将一个个不同个体的鲜活故事生动地摆在受众面前,做到了“事真、景真、情真、意真”,引发受众的高度共情。
践行“四力”抓“活鱼”
源头有“活鱼”,基层天地宽。一线是新闻的富矿,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做好报道最可靠、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扎根一线、深入基层。②新媒体时代,记者更需要有践行“四力”抓“活鱼”的精神,才能更好地发挥融媒体平台优势,创作出优质的新闻内容。
走下去,走到职工群众身边去,一直以来都是兵团日报社的优良传统,但像此次报道这样成系列、持续性、聚焦性地走到基层去、走到深处去还是第一次。在历时4个月的采访中,主创团队走进基层一线,到职工家里去、到田间地头去、到大漠深处去,行程逾两万公里,用脚力丈量、用眼力发现、用脑力思考、用笔力表达,既是业务上的历练,也是精神上的洗礼。大量丰富鲜活的报道,让受众全面了解了兵团,重新定义了兵团。
用扎实的脚力保证报道之“真”。脚力是优秀新闻作品的源头活水,“好新闻是跑出来的”,生动说明了脚力的重要性。记者只有到了新闻现场,才能保证报道的真实性。“奔走在路上、活跃在现场”是此次报道团队的日常状态。短视频《凌晨4点深夜探访,他们在沙漠公路与风沙赛跑》,采访组为了拍摄到铺设防风沙草方格工人真实的工作状态,凌晨4点出发,顶着风沙通宵跟拍,在夜色中的沙漠公路旁记录下这些为防风治沙作出贡献工人的日常,纪实性的画面感动了很多受众。
用敏锐的眼力保证报道之“新”。新闻价值的判断,与记者的眼力密切相关。如果眼力不足,即便遇到了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也可能与好新闻擦肩而过。而如果眼力敏锐,一旦碰到有价值的新闻,便能如获至宝。短视频《兵团人的枣园为啥没围栏》的新闻线索就是偶遇到的“宝贝”。在兵团,人们对于没有围栏的枣园早已习以为常,不觉得新鲜。然而,记者却从全新的视角敏锐感知这看似普通现象的不普通之处,最终采访到枣园主人,在其淳朴的话语中,兵团人的热情、质朴得以生动呈现。
用思辨的脑力保证报道之“活”。脑力是新闻传播工作的总指挥和总策划。思考的灵活度和深度决定着报道的角度和呈现方式。兵团成立70年来,生态保护从最初的“人进沙退”到现在的“人沙和谐”共处,不管是理念还是实践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兵团人在大漠边缘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迁。要发现并展示好这种变化,唯有践行脑力、深入思考。在持续深入采访中,主创团队及时调整报道角度,不再仅仅展现过去那些植绿护绿的人物故事,也将镜头对准兵团人在大漠边缘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塔克拉玛干沙漠边建起了四合院?》《老枣园里,新兵团人赴一场“浪漫之约”》等多篇报道,都为受众展现出新时代下兵团人在大漠边缘智慧、乐观、幸福与活力的新生活状态。
用扎实的笔力保证报道之“深”。笔力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体现着作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字功底。“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新闻写作应努力摒弃套路化、模式化,用生动的语言和清新的文风增强作品的深度。此次报道中,《胡杨“新生”记》《夏河镇的“杨”与“羊”》《蓝泊湾里的“NO.1”》《长城矗立西陲间》《守护,只为那片绿》等文字消息、通讯以及短视频文案或文风清新自然,或大气磅礴、言之有物,都以新鲜的内容、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标题,从受众感兴趣的小切口入手,展示兵团生态环境和兵团人生活巨变这一大主题,深度和温度并存,赢得了读者的心。
收获流量出乎意外
新媒体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对地方媒体,尤其是边疆地区媒体而言更是如此。由于本身就存在平台、宣发等多方面的弱势,在过往的报道中不乏一些本身内容有料、特色鲜明,但由于表现形式陈旧、包装推广力度不足、传播平台有限等多种原因而得不到广泛传播。因此,在做好优质内容的前提下,必须用更有新意、更符合当代受众阅读习惯的呈现方式来展现,并且要大力拓宽传播渠道与路径,使其通过更广阔的平台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在播发形式上,有研究表明,竖屏视频的用户黏性是横屏视频的9倍。相较于横屏,竖屏更能给受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③鉴于此,此次报道大部分视频都采用了竖屏模式。横屏向竖屏的转换,不仅是拍摄视野的转换,主创团队还可以根据竖屏的特征,定制出适合竖屏传播的视听产品及视频封面等元素,发挥其最大优势。创新不仅表现在视频的展现形式上,所策划推出的漫画产品、精美又不乏可读性的报纸专版等,均力争通过年轻化、诙谐幽默的网络用语和视觉元素,在不同阶段为受众带去耳目一新的体验。
在传播路径方面,现阶段短视频媒体的数量和规模都在迅速增长,短视频平台定位更注重差异化,这就要求主创团队必须合理地利用不同平台的优势,以此增强视频播发的传播效果。
主创团队统筹策采制编发传,统筹本媒体报网端微号,根据不同平台的特性,一次采集多手法编辑、多平台分发,如长视频发本报客户端,短视频发微信视频号、抖音平台等,图文深度报道发纸媒等,达到新媒体产品与纸媒消息、通讯、专版相辉映的传播效果。同时,团队统筹内外部媒体平台,充分发挥援疆人才优势,利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央媒平台以及抖音、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并巧用关键字、主动设置话题,用好微博热搜等商业平台,收获了出乎意外的流量。除此之外,还充分利用兵团各师市融媒体平台、新疆日报等本地主流媒体,使报道传播到更接地气的“本地市场”“下沉市场”,实现了报道网络全网覆盖,形成报道强势。
结 语
复盘这场大型全媒体报道,不难发现其所呈现出“深、专、融、活”等特点,在短视频盛行且良莠不齐的今天,该系列报道在策划上主题深刻、立意高远、独树一帜 ;主创人员环塔万里,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脚下沾满泥土,心中饱含深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细节,一句句感人的话语,一幕幕真实的场景,真切地回答了“兵团绿色长城由谁筑起、如何筑起”这一问题,使报道以质朴而富有生命力的兵团风格“突出重围”,用正能量赢得大流量,是兵团日报社一次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成为同类报道中的范例。(作者系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责任编辑 :喻 瑾
注释 :
①胡武龙 :《地方媒体如何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出圈”——以“情牵红土地”建党百年全媒体策划报道为例》,《传媒论坛》2022 年第 17 期。
②马怀德、孔祥稳 :《改革开放四十年行政诉讼的成就与展望》,《中外法学》2018 年第 30 期。
③玄莉群 :《竖屏的焦虑与竖屏影像的美学之思》,《当代电影》2023 年第 1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