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大凉山里的国际“高定” | 参评项目 | 新闻专题 (电视) | ||||||||||||||||||||||
字数/时长 | 0时21分24秒 | 语种 | 中文 | ||||||||||||||||||||||
作者 (主创人员) | 陈军、张耀春、敬思秋、唐乾、李佳、范义勇、洪伟 | 编辑 | 赵安敉、徐英伦、王楚涵 | ||||||||||||||||||||||
原创单位 | 四川广播电视台 | 发布端/账号/ 媒体名称 | 四川广播电视台 | ||||||||||||||||||||||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 新闻频道《黄金三十分·视线》 | 刊播日期 | 2024-12-31 19:55 | ||||||||||||||||||||||
是否为“三好作品” | 否 | ||||||||||||||||||||||||
采编过程 (作品简介) | 作品聚焦凉山绣娘阿西巫之莫携手国际品牌芬迪推出一款售价为18.8万元的高端定制彝族元素手袋。采访团队历时8个月,跨越四川大凉山、北京、深圳、香港以及高校课堂,全景记录彝绣从深山手工艺创新发展为国际时尚符号的历程。 主人公阿西巫之莫自幼传承彝绣技艺,后与国际品牌芬迪合作,将民族元素融入高端定制;成立合作社培训5300余人,联合京东母婴开发“妈妈包”产品,带动1700余人居家就业,推动非遗技艺产业化发展。 通过绣娘个体奋斗、企业合作产业化探索、非遗教育创新等多重维度拍摄记录,借绣娘、文化类短视频博主、全球顶级设计师、高校专家的多元视角,生动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碰撞与共生,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与全球影响力。 | ||||||||||||||||||||||||
社会效果 | 该作品播出当晚正值四川省彝绣产业推介会在西昌举行,这一时间节点的精准选择有效提升了节目的传播效果。相关短视频在抖音、微博等平台发布后,全网播放量突破500万,将彝绣从大凉山推向大众视野。 节目播出后,吸引了更多企业关注彝绣产业,农夫山泉、塔斯汀、迪凯女装等企业主动联系阿西巫之莫团队寻求合作,加速彝绣市场化进程,传统技艺真正转化为经济价值。部分高校也以此为契机深化非遗课程改革,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彝绣文化传承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该作品以新闻力量撬动文化、经济、教育协同发展,为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凉山样本”,彰显了主流媒体引导社会价值的深远影响力,切实促进了大凉山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播。 | ||||||||||||||||||||||||
传播数据 |
| ||||||||||||||||||||||||
初评评语 (推荐理由) | 作品通过“传统与现代碰撞”“东方与西方携手”的独特视角,生动记录了彝绣产业从大凉山走向国际舞台的蜕变历程,展现了在党中央深切关怀下大凉山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选题紧扣时代脉搏,以小见大,通过绣娘个人经历折射彝绣国际化进程,呼应“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揭示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持续支持与政策引领,彰显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的蓬勃力量。 该作品制作精良,叙事流畅、画面精美,兼具纪实性与艺术性;采访深入,以扎实的调研和生动的细节,展现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 ||||||||||||||||||||||||
pagebrea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