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为什么七旬老太也能种好地? | 参评项目 | 通讯 (报纸) | ||||||||||||||||||||||
字数/时长 | 2482 字 | 语种 | 中文 | ||||||||||||||||||||||
作者 (主创人员) | 毛晓雅、李杰 | 编辑 | 买天、顾江冰、刘远 | ||||||||||||||||||||||
原创单位 | 农民日报社 | 发布端/账号/ 媒体名称 | 农民日报 | ||||||||||||||||||||||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 要闻,一版 | 刊播日期 | 2024-07-26 | ||||||||||||||||||||||
是否为“三好作品” | 否 | ||||||||||||||||||||||||
采编过程 (作品简介) | 文章报道了河北宁晋县褚家庄村74岁的史胜彩老人是如何种好自家6亩地的故事。通过深入采访给史胜彩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各个环节的主体,有专业服务户、家庭农场、合作社,也有村民互助性质的邻里帮忙,细致呈现出“谁来种地”时代之问的基层探索;同时以清晰的成本、收益账表明农户、服务组织等各环节是如何受益的,展现了这一模式的强大生命力;最后深挖社会化服务不断升级的历史过程,反映出七旬老太轻松种好地背后,是我国惠农强农政策持续发力、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时代背景。史胜彩代表了中国最广大的普通小农户,具有典型性,文章以解剖麻雀的方式清晰呈现了小农户是如何走上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的大主题,为各地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 ||||||||||||||||||||||||
社会效果 |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持续外流和农村老龄化加剧,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兴起为此提供了可行性路径。社会化服务如何服务小农户,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上来?这个普普通通的农户史胜彩老人种田的故事就呈现了一种种田有钱挣、且多方受益的好机制好模式,值得借鉴。也正因为史胜彩代表了中国最平凡数量最多的小农户,文章在新媒体平台发布后,引起了广泛共鸣和热烈讨论,登上今日头条热搜榜第一名,各地网友尤其是农村网友纷纷留言点赞,并参与讨论,有的表示要学习这种模式,有的推荐自己家乡的好模式。文章引起社会各界对小农户如何种好田的思考和讨论,实现了传播的社会价值。 | ||||||||||||||||||||||||
传播数据 |
| ||||||||||||||||||||||||
初评评语 (推荐理由) | 文章聚焦于一个华北平原普通传统农业村的普通小农户,深入剖析了七旬老人史胜彩是如何与社会化服务组织链接,并通过各个环节的社会化服务,实现自己一个人轻松种好地的。 时代性鲜明,问题意识强。文章反映的是如何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上来的大主题,切中当前农业农村实际,也是当前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向前亟需解决的迫切难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较强的问题意识,有现实价值。 客观呈现,以理服人。从写法来看,文章采用白描写法,语言简洁凝练,表述客观,不动声色地将褚家庄村探索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全方位呈现出来,而且层层深入,由表及里,深入解析了其背后蕴藏着的尊重市场规律、各个环节主体都受益,因而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以及站位更高来看,是国家惠农政策、农业科技装备等不断发展的时代福祉。 解剖典型,引发共鸣。从传播效果来看,文章引起了基层社会广泛共鸣和热烈讨论,引发人们对谁来种地时代之问的深入探讨,其抓住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典型小农户进行解剖,对各地农村具有普遍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 ||||||||||||||||||||||||
pagebreak
为什么七旬老太也能种好地?
“一位74岁的老太太,家里有6亩地,所有环节都是请人帮着种,搞托管服务,一年下来,托管比出租一亩地多赚200块钱,6亩地多赚1000多块钱。”
土地谁来种?怎么种?种粮农民收益如何?在7月24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韩俊讲述的这个故事给出了答案。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第一时间赶赴河北省宁晋县河渠镇褚家庄村,采访史胜彩老人,探访背后的故事。
一位老人种6亩地,怎么种?
7月25日,刚刚下过雨的玉米地散发着泥土的清香,连片的玉米田喝饱了水,挺直了腰杆,绿油油的,看着很是喜人。故事里的主人公,74岁的老太太史胜彩见到记者喜笑颜开:“有了这场雨,玉米长得更好咧,还不用浇水了,这是老天爷帮我们省钱呢!”
史胜彩家有6口人,一共6亩地。4个孩子都在外工作,前几年老伴去世了,只剩下她一个人种这6亩地。怎么种?“现在都是机械化了,该播种了、该浇水打药了,我就去村里转一圈,请人帮忙来做,轻松得很。”史胜彩说。
细问之下了解到,史胜彩口中的“请人”并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服务组织。这其中有专业服务户,有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也有带有村民互助性质的邻居帮忙,还有收粮经纪人,他们共同组成了为史胜彩这6亩田服务的托管服务主体。而在褚家庄村,3400多亩土地仅有400多亩进行了土地流转,绝大多数土地都是像史胜彩这样把种田的各个环节托管出去,经营还是由自己做主。
农民有种地的需求,市场有提供服务的回应。
播种交给谁做?每到播种季节,史胜彩就找到村里的种田老把式、52岁的赵进强,他自己购买了播种机、旋耕机,为村里和周边村的农民翻地、播种,干了20来年,农机都已经更换了五六代。“过去的播种机不精准,播完还得间苗,费人力,现在的播种机都是指夹式精量播种机,而且种肥一体,效率更高。”
浇地交给谁做?种子播下去需要浇水,褚家庄村气候较为干旱,每年两季粮食至少要浇三四次水。虽说现在不像过去用沟渠浇水时那样费人力,但起垄、拉水管这样的体力活史胜彩自己也没法完成。“每次浇水都是俺家两口子帮她浇。”邻居杨保存说,“大家互相帮帮忙,我也能挣点钱。”像杨保存这样专门帮助村民浇水的农民,全村有20多个。
打药交给谁做?同村的文轩农业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赵京义自己种了100亩地,也给农民提供农药作业服务。“现在都是小飞机了,一会儿就喷完了,7月份刚做完玉米飞防化控。”史胜彩边说边伸出手指在空中画了个圈,感叹道,“无人机打药,过去真是想也没想过啊!”
收获交给谁做?每到收获季节,跨区作业的农机就涌入村里了。“村道上朝着机手一招呼就来了,我这6亩地一会儿就收完了。”史胜彩说,“收完也不像过去还得拉回家晾晒,地头有经纪人就直接收走了,今年小麦高产,总共卖了9000多元。”谁来对接跨区作业的农机?“村里常年有五六户经纪人专门对接,他们给农机手提供食宿,协调作业任务。”褚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赵志通说。
一年多赚1000多元,怎么赚?
说清楚了地怎么种,史胜彩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起了种粮成本和收入。一笔笔算,每个环节的成本费用都在她脑子里:
“浇地一亩50元,一年4、5次,打药一亩20元,一年6次,翻地一亩60元,播种一亩25元,收麦一亩60元,收玉米一亩120元,再加上种子农药化肥的费用,每亩的成本约1200元,正常年份,两季粮食总共能卖1.5万元左右,减去成本,每亩地还能挣1300元,本地的流转费用是每亩1100元,因此,托管比土地流转多赚200元。去年粮食价格好,加上玉米高产,比往年还多卖了2000元。”
一辈子习惯了种地,放不下这块土地,是史胜彩坚持种地的一个原因,进行托管能挣钱,而且比土地流转还赚得多,是她坚持种地的另一个原因。“一年到头,我只需要隔三岔五到地头溜达一圈看看,需要干啥了就找找人,不费力还赚钱,我为啥不种地呢?”史胜彩说,“只要我腿脚还行,能走路,我就会一直种下去。”
不仅小农户有得赚,整个服务链条上,各个环节都有收益,各类服务主体都是受益者,也因此,这一模式才在实践打磨中越发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我家是养羊的,除了养殖也没其他收入,这几年帮邻居们浇浇水也能挣个2000元。”杨保存腿脚不好,他和老伴能有这份收入,感到很满足。
“有钱赚,我才能长久为农民服务。”赵京义说,“虽然购置无人机的成本高,但比起自动喷药机,要省很多人工,而且大大提升服务效率,长期算下来,还是要节省成本的。每年提供社会化服务能挣五六万元。”
服务越来越多样专业,种地越来越轻松
在史胜彩的记忆里,把单环节托管出去种地要从20多年前说起。“那时候我们就开始请人机收,后来逐步延伸到各个环节都有专业的人来做。收获从最初的简单拖拉机到现在的联合收割机,打药从最初的喷雾器到现在的无人机。服务的主体也越来越多样,越来越专业。”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在史胜彩这位七旬老人能自己种6亩地的背后,不单是有人帮忙种,更是每个环节都在不断升级,她才能越种越轻松,收益有保障。
“播种机每三年就要更新一次,几乎每次更新都会有技术上的改进。”赵进强说,“现在服务主体越来越多,我们要不断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总体来说就是让农民更省劲,让农业生产更高效。”
“小农户都是精打细算、精耕细作,对自己的几亩地很爱惜,如果服务不好,他们可不干。比如打药哪儿没打到,他们看得很仔细,就得重来一遍。”赵京义有自己服务成本的考虑,一般是几户二三十亩以上的作业规模,进行飞防作业才有赚头。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更新的先进农机装备和农业技术,导入到像史胜彩这样的小农户的田地里,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服务户、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成为我们把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主力军。”宁晋县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曹国峰说。
“农田基础设施的改善升级也是必要的基础条件。”赵志通说,“褚家庄村三年前就基本全部建成了高标准农田,田间的变压器增容,浇地再也不用发愁电力不足的问题,田间道路硬化了,大型农业机械才能穿梭其中。”
“这几年,我还上了农业保险,小麦自己交7元,就能保900元,玉米自己交10.7元,能保1080元,遇上干旱、大风、虫灾也不用担心没收入了。”今年,宁晋县不仅继续推行小麦完全成本保险,也开始试点玉米收入保险,史胜彩所说的就是这两种保险,保障水平更高,种粮收益更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