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新闻特写:在祖国的心脏合张影 | 参评项目 | 消息 (电视) | ||||||||||||||||||||||
字数/时长 | 0时3分9秒 | 语种 | 中文 | ||||||||||||||||||||||
作者 (主创人员) | 刘林军、梁德宝、李玥、柴政 | 编辑 | 郑凯、刘栋、户文杰 | ||||||||||||||||||||||
原创单位 | 河南广播电视台 | 发布端/账号/ 媒体名称 | 河南卫视 | ||||||||||||||||||||||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 《河南新闻联播》 | 刊播日期 | 2024-03-09 18:39 | ||||||||||||||||||||||
是否为“三好作品” | 否 | ||||||||||||||||||||||||
采编过程 (作品简介) |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2024年全国两会,记者在大巴车上采访小麦专家茹振刚代表时,偶然获悉其与五位代表计划在人民大会堂前拍张合影。 记者敏锐捕捉到这一看似寻常的约定背后有着更深的新闻价值:这六位全国人大代表都是全国顶尖小麦育种专家,分别来自河南、河北、四川、山东等农业大省,合影背后是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生动注脚。记者迅速确定以双线叙事结构展开报道:主线聚焦合影过程的温情细节,辅线穿插采访,阐释小麦育种对国家粮食安全之重要。全程跟拍记录下茹振刚与其他代表互换小麦种质资源的珍贵画面,将一粒种子承载十年科研坚守的深意具象化。 | ||||||||||||||||||||||||
社会效果 | 以“小场景”折射“大主题”,展现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使命担当,该报道播出后,引发现象级传播与社会共振: 1、传播数据亮眼:全平台阅读量突破3.2亿;#中国小麦专家天团的合影#话题,登上微博全国要闻热搜;人民日报、新华社等10多家央媒新媒体平台转发。 2、舆论高度赞誉:网友留言,称赞“这才是真正的顶流!”;中国记协发文称:“记者俯身沉心,到新闻现场,抓到不少‘活鱼’,这些‘活鱼’,抓得好呀!”;该报道入选广电总局2024年第一季度优秀广播电视新闻作品。 3、社会价值延伸:报道得到河南省委主要领导表扬,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科技厅、团省委等组织转发收看,在青年群体中引发热烈反响,激发广大青年投身科研的热情。 | ||||||||||||||||||||||||
传播数据 |
| ||||||||||||||||||||||||
初评评语 (推荐理由) | 《新闻特写:在祖国的心脏合张影》是利用鲜活现场展示重大主题报道的代表作。 1、国家战略的微观表达:报道紧扣总书记“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重要论述,以六位全国人大代表的“合影”为切口,通过专家在“人民大会堂前的种子交接”等细节,将“藏粮于技”战略具象化为科研工作者的鲜活实践,凸显河南等农业大省,守护国家命脉的担当。 2、新闻现场的深度开掘:报道突破时政报道常规框架,采用“跟拍记录+人物特写+政策解读”融合模式,80%内容为现场同期声与特写镜头。报道以真实力量直击人心,实现“政策温度”与“人性厚度”的统一,是小切口讲好大主题的优秀报道。 3、融合传播的创新范式:依托“短视频+话题互动”立体传播,精准设置议题,激发公众情感共鸣,实现主旋律内容的“破圈”传播,为重大主题报道提供可复制的创新范式。 | ||||||||||||||||||||||||
pagebrea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