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是我国媒体融合进程新阶段的新任务,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在媒体领域的体现;是要求媒体将工作重心放到体制机制建设,变革内部结构,优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基因、体制与文化等多层面的转型;是主流媒体履行好职责使命、发挥好党的喉舌功能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指导原则,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中也应坚持贯彻。
汲取历史经验找到变革方向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变革,增强活力、影响力与战斗力,在舆论场中能更有力地发声、更有效地进行舆论引导,从而更好地发挥党的喉舌功能。在此情况下,作为一次重要的变革,它可以向党的传媒业历史上的相关变革吸取经验。比如,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改版,通过思想、业务到体制层面的系统化变革,实现了目标与功能的更清晰定位,明确了工作开展的新的原则与制度,开始更紧密地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宣传报道,更广泛地发动全党与群众力量办报,采用更贴近时代的语态与文风,从而成为党的工作的得力助手,成为一张“完全的党报”。同时,其也彰显了自身价值,实现了更好的发展。当下的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应该从中汲取经验,注重在复杂艰巨的变革中明确核心目标与基本走向。
辩证处理内容为王与技术决定
“内容为王”是媒体发挥好喉舌功能的基本要求,一向是媒体从业者的核心理念。但技术作为行业发展的物质条件,正对当下信息传播起到起底式重塑的作用,通过大数据、AI、VR 等技术的加持,新传播手段可以为实现“大流量、正能量、高质量”充分赋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注重“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当下,主流媒体需辩证地处理“内容为王”与“技术决定”的关系,在保障内容质量的同时,高度重视技术内质的打造与技术能力的提升,努力围绕技术进行“涅槃式重构”,形成移动互联、数智传播时代的新型内质,使自己“蝶变”成不同于以往的新质媒体、新型文化科技机构。
重新定位功能融入发展大格局
2020年9月,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中,鼓励媒体“探索建立‘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运营模式”,这实际是鼓励媒体注重实现新形势下自身功能的转型,注重从纯粹的信息传播机构向传播加政务、服务等社会新型机构转变。
主流媒体在系统性变革的过程中,须做好顶层设计,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定位,认识到新的形势下自己将“不仅是传媒”,而是国家在社会治理方面的重要辅助者,是所在城市与社区的服务者,是新的社会运行结构的建构者,是社会运行数智化底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流媒体重新定位自身功能,更好地融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格局中去,才能彰显自身的价值,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本文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张辉锋9月29日在上海召开的媒体社会责任暨第六届全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论坛上的发言整理;编辑:吴宇晨、陈睿;责任编辑:胡慧红、谷泰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