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与气是紧密相连的,文风体现的是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在精神层面流露出来的气质、气数、气象,诚可谓“一代之言,皆一代之精神所出”。
纵观中国历史,概文风清新质朴时,则政事清明务实、社会和谐有序;文风浮靡夸侈时,则政坛乱象丛生、世风颓废日下,所以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率先垂范改进文风
历代有抱负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注重革新文风、改善语言,以推动政治生态、社会风气的好转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唐宋古文运动,到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再到延安整风运动反对党八股,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共产党长期将文风、学风、作风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来看待,把说什么样的话、写什么样的文章看作是动员人民群众的有力武器,把文风状况看作是人民群众判断党的作风、评价党的形象的一面镜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率先垂范改进文风,中央八项规定要求“精简文件简报”“改进新闻报道”,习近平总书记直指“长、空、假”之弊,大兴“短、实、新”之风。当前,中国共产党的文风有了显著转变和提升,越来越有亲和力;同时也应看到,不良文风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如影随形,仍有市场。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要凝心聚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仍需要大力弘扬优良文风、纠正不良文风。客观上这是一种形势倒逼,主观上更应成为一种自觉的自我革命。
把脉问诊文风怪象
当前文风之怪象,笔者试列举五条。
一是长篇大论。文章长短本应随事而制,而现实中常误以为篇幅越长越能体现文章的分量。一些“大稿子”穿靴戴帽、面面俱到,信息量却很少,仿佛一切都说了,又什么都没说,让人不堪卒读,即便耐着性子看完也一头雾水。
二是浮于表面。一通洋洋洒洒,东拉西扯、不痛不痒,没有触及现实问题,也缺少自己的见解。以前是搬搬上级的、抄抄同行的,后来有花钱找代写的,现在直接上AI大模型自动生成。
三是高高在上。有的文章“爹味”重,把立意高曲解成调门高,一落笔就习惯装腔作势、神气十足,到处都是概念和口号,拿腔拿调,让人“敬而远之”。
四是华而不实。把写文章当成做文章,搜肠刮肚堆砌词藻,挖空心思在文字上搞“豪华包装”,大套装小套,讲成绩连篇累牍,讲问题“惜字如金”。
五是语言乏味。遣词用语没有文气,也不接地气,翻来覆去的车轱辘话让人读起来味同嚼蜡,有的从网络语言中没学会生动,反而学会了矫情、生造、夸耀。
这些问题因袭愈久、积弊愈重:一边是作者写得苦,闭门造车、熬夜码字,苦不堪言,写的文章与实际脱节、大话空话盛行,造成信息失真、工作失焦、决策失误;一边是群众懒得看,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群众逐渐从不信到不看、无感到反感,久而久之使主流舆论疏离于社会大众,正面的声音被淹没在喧哗中。
务实笃行文风可成
文风关乎世运,好坏绝非小事。笔者以为当前改文风可从以下五方面做起。
打牢每个人的书底子。语言是表意的工具,文字是思想的外壳。由于肚子里的墨水不够,缺乏对问题的深入学习思考,只能是硬着头皮爬格子、编材料。长期下来,笔头越写越枯,“常说的老话多,正确的废话多,漂亮的空话多”,没有个人的语言和见解,更提炼不出独到而深刻的观点。
要以好学风涵养培塑好文风,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读经典、获新知,善于从古今中外文章大家的经典作品中汲取改文风的思想养分。在教育培训课程中加大读书、习文的比重,提高受训者驾驭各类文稿及各种文体的水平。发挥选贤任能风向标作用,选人用人时注重文笔考察,发现和培育一批有文心、有文气、有文才的骨干。
把互联网作为主战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新闻作品是不是喜闻乐见,网民都是用指尖投票的。一些网上大V、写手们天天在写,也天天在学习,越写越鲜活、越有锋芒。反观一些官方机构推出的文章、节目,习惯性说教,缺少新鲜活泼的形式和内容,遭到网民选择性忽视。
必须切实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充分调动各条战线上的年轻人,培育大批在互联网上有号召力的文章高手、视频能手,培育大批面向互联网传播的平台大号、全媒产品,加快形成与互联网相适应的内容生产方式和生产能力。坚持开门办报、办台、办网、办端,用好新媒体评论区,建好全媒体时代的通联部、群工部,引导公众参与到内容生产传播中来。
让领导干部带头。风成于上,俗化于下。文风能否改变,取决于领导干部是否带头改变。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认为照搬照抄、照本宣科才是“保持一致”的表现,以至于搞“无一字无出处”,文字工作者往往把不出错作为最硬指标,出于种种顾虑不敢真改文风。
务必重点抓好“关键少数”,把改进文风纳入领导干部评价考核,作为政绩观的一项内容,讲话、作报告、发文章等都要树立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形成一级带一级、层层改文风的良好氛围。推动领导干部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经常与公众进行平等交流互动,学习新媒体语言,增强网络媒介素养和群众工作能力。
把调查研究作为切入口。现在不少从事文字工作的同志都是“三门干部”,案头功夫下得多,但到现场实地功夫下得少。这样产出的文章自然缺筋骨、少热气。需要进一步健全调查研究工作机制,领导机关出台的每一个文件、发布的每一个稿件,事先都要充分开展调研论证工作,做到不调研不决策、不调研不成文。在起草文章前,鼓励将办公地搬到基层一线,向群众学经验、学语言,充分吸收群众的创新创造。
建立好作品激励机制。改文风比较主观,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量化评价、社会监督,而且不改也不会受到责备,改了有时反而可能会增加麻烦。看本级领导、看上级要求,再决定怎么写,是一些文字工作者的现实选择。而往往越到基层单位,大家顾忌越多,改文风的阻力越大、动力越弱。应当积极支持党员干部在守牢意识形态底线的前提下大胆发声,鼓励专家、学者、记者、编辑等开公号、开专栏,多写发心声、有见地、显个性的文章。只要导向是对的、效果是好的,就要正向激励褒奖,让写出好文章者受奖赏,失误的也要给予必要的包容,保护大家敢写敢做的积极性。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笔者真诚呼吁:人人弃坏文章如敝屣,坏文风定当自惭形秽、消弭殆尽;人人视好文章如珠玉,好文风必将乘势而上、蔚然成风。
(作者 郑青文;编辑:陈睿、吴宇晨;责任编辑:胡慧红、谷泰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