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闻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中守正创新、奋发有为,不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充分展现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作用。
新闻媒体把撰写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作为检验高质量履责、强素质形象、展优良作风的重要窗口,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统筹推进,自2014年以来连续第十二次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作风愈加扎实,形象更加鲜明,履责成效日益凸显,社会责任报告工作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发布范围进一步扩大
2024年,从中央新闻单位到县级融媒体中心630余家媒体发布报告,发布数量较上一年度增加50多家,同比增长近9%,涵盖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台、杂志刊物、新闻网站、新媒体等媒体形态。
全国性行业类媒体由去年48家增至53家。559家地方媒体中,1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将发布范围扩大至县级融媒体中心,覆盖率较上一年度提升6%。
发布形式进一步丰富
425家媒体制作了短视频、动漫等多媒体版报告,占67%,进一步提升了视听传播的覆盖率和感染力;490余家媒体制作了展示亮点的海报,占比78%,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直观展现履责成绩,成为广泛传播的重要手段。同时,近400家媒体推出了H5页面、长图文等新媒体呈现形式,占比63%,与报纸、网站、客户端、电视等渠道协同发力,形成了多平台联动的全媒体矩阵效应。
经济日报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视频制作,优化色彩层次与构图平衡,使用AI介入文本生成,完成智能检校。中国日报继续发挥国际传播优势,设计面向海外受众的中英双语系列海报,突出“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媒体定位。中国新闻社、工人日报、农民日报、法治日报等在报告图片中加入二维码、超链接,进一步丰富报告层次、延伸报告内容。中国自然资源报、人民公安报等行业媒体的海报设计,深度融合所在领域标志性元素,行业辨识度高。吉林、陕西等地组织省内媒体,以统一视觉标识推出系列海报矩阵,形成强大区域性传播合力。
评议打分进一步优化
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行业报新闻道德委员会及各省区市新闻道德委员会对各媒体发布的报告进行评议打分,以专业视角客观评价媒体履行社会责任情况。
广东省引入加减分机制,对违规广告、超字数等问题扣分,对多媒体报告加分。浙江省实行评议双轨制,在省级试点评议会上首次采用大众评审,邀请各地市县各行各业群众代表打分,专家与群众评审相结合,有效增强媒体履责自觉性和透明度。河南、宁夏、青海等地将评议结果与媒体考核、评优评奖挂钩;山西将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作为参评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等重要参考指标。

2024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品牌传播进一步增强
首次探索由中国行业报协会、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记协搭建统一展示平台,对全国性行业类媒体、地方媒体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展示,充分展现行业类媒体专业特色和各地媒体风采及履责成效。
8月5日,新华社播发通稿《630余家媒体集中发布2024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当日《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报道。
人民日报客户端网友留言“主流媒体应当担负职责,凝聚向善向上的精神共识”。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165万+,评论超1700条,多名网友点赞,“从报告工作可以看出我国媒体正在逐步走向成熟稳定且富有成效”“希望所有媒体都能负责任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央视新闻客户端阅读量27万+,网民指出,“在如今真假难辨的信息环境里,权威机构仍是很多人获取‘定心丸’的重要渠道”。
中国记协网对各级各类平台进行统一链接,优化整合“视频”“海报”“发布·研讨”等专栏,运用自身传播渠道进行全方位、多形式推广。中国记协官方微信公众号刊发《各大媒体,又亮家底!》,展示各级各类媒体阵地建设责任新情况新亮点,网友表示“敢于亮家底,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这本身就是一种责任与担当”。
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上,“2024媒体社会责任报告”相关话题阅读量累计超过5亿次,众多网民点赞留言,认为“今年的报告科技感满满,看到了媒体的创新与进步”。
发布活动进一步完善
在报告发布过程中,各媒体不仅注重文本与多媒体形式的创新,还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深化业界与学界的互动交流。中国科学报、慈善公益报、黑龙江日报、洛阳日报、周口日报等中央和地方媒体专门召开了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和座谈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媒体代表及社会公众参与,就媒体履责的经验做法、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展开深入探讨。
多家媒体创新发布形式,中国妇女报、中国教育报联合高校新闻院系举办“面向未来的媒体责任”主题论坛。浙江、江苏的一些县级融媒体中心将报告发布会开进了社区、企业,直接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让社会责任报告“听得到回响”。
撰写质量进一步提升
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高度重视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工作,普遍把撰写发布报告作为履行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推动新闻队伍建设、展示媒体良好形象、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的重要举措,高度重视、组建专班、抓好统筹、强化落实,报告撰写质量进一步提升。
新华社组织骨干力量,精心撰写报告,主要负责同志对报告内容认真审定。解放军报遴选骨干,专人负责,部门领导、社领导层层把关审核。经济日报安排专人成立起草小组,制定起草计划。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成立社领导牵头的专项小组,统筹撰写、配图、制作、发布。工人日报、农民日报、法治日报等报社主要领导亲自部署、靠前指挥。
在2024年对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开展“热点事件舆论引导”抽检测评基础上,委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以“政治责任”二级指标“舆论监督”为切入口,对中央主要新闻单位2024年度舆论监督情况进行专项抽检测评,进行内部通报,作为评议打分参考,进一步提升评议结果科学性、客观性、完整性,增强报告工作针对性、实效性。
社会影响进一步向好
各媒体将社会责任报告作为回望和全面检视自身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契机,紧紧围绕“社会责任”主题,逐一报告履责情况,体现以下特点。
全方位内容呈现,彰显媒体特色。报告内容翔实、结构清晰、案例生动、图片美观,互动性好、可读性强、公信力强,有力展现媒体风格亮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使用大量精美图片,文字版197张,多媒体版193张,互动产品链接38个,以丰富内容展现新时代中央主流媒体风采。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等,强化翔实数据支撑,将工作成效与进展动态进行可视化呈现,报告说服力、感染力有效提升。
多形态融合表达,增强交互体验。各媒体普遍强化数据可视化与精准分析,注重打造沉浸式、交互式体验,涌现了一批构思巧妙、意蕴丰富的新媒体产品。虚拟主播和AIGC产品成为亮点,中国青年报、法治日报等探索“数字分身”和AI互动报道,推动社会责任报告进入智能化、沉浸式传播新阶段。
多元化传播发布,提升社会影响。综合运用短视频、海报、H5等新媒体手段,多平台联动传播矩阵成为常态,实现报、网、端、屏同向发力,触达更广,感染力更强,传播效能与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作者分别系中国记协国内部行业自律处处长桂清萍、三级调研员项曦、中国社科院大学2024级硕士研究生尹涛;编辑:陈睿、吴宇晨;责任编辑:胡慧红、谷泰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