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行走天山南北 感知新疆变化

2025-11-03 10:18:33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2025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9月7日至14日,中央宣传部会同国家民委组织中央和对口援疆省市、自治区和兵团主要新闻媒体,开展“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集中采访活动。180余名记者分5路深入天山南北14个地州市和兵团部分师市,开展为期一周的沉浸式采访。

  编辑记者们以坚实脚力行走天山南北,用敏锐眼力捕捉发展变迁,以深思脑力洞察时代主题,凭生花笔力呈现鲜活故事,描绘出新时代新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民生改善、生态良好、边防巩固的壮美画卷。

  触摸智能化转型的时代脉搏

  记者们深入生产一线,捕捉新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细节。科技日报记者张佳欣感慨:“这一路,我看到新疆工业的力量、农业的希望,每一处景象都讲述着‘昨天、今天与明天’的故事。”

  在尉犁县的超级棉田,无人机巡航、智能滴灌系统取代了传统人工,实现了“一棵棉花从种到收”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无人化智慧农场里,数据屏实时监控,传统农业正向着“智慧化”加速奔跑。在中新社记者张杨彬眼中,这一切变化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的变化—是新一代产业工人的自信,是农民脸上的笑容,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日益充盈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让健康时报记者谭琪欣感到欣喜的是,在药企的车间里,全自动生产线平稳运转,提取、浓缩、制剂、包装一气呵成,数智赋能正为新疆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插上翅膀”。

  经济日报记者李哲感慨:“在新疆广袤的土地上,传统产业升级迭代,新兴产业破土而出,‘十大产业集群’加快布局,高水平开放扎实推进。除了瓜果飘香,我发现了新疆的另一面—新质生产力之新疆。”

  记录美美与共的融合画卷

  新疆的魅力,不仅在于壮美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在喀什古城,多民族乐手共同演奏着《我和我的祖国》引来游客凝神静听;在英吉沙县土陶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开发的文创产品供不应求;在阿勒泰“户儿家”文化大院,四代同堂的多民族家庭用融合菜招待客人,席间多种语言自然切换,这些场景成为记者眼中鲜活的素材。

  民族画报记者谭宇杰用镜头记录下“非遗传承的匠心守护”,他表示:“每一幅画面都生动诠释了新疆各族儿女守望相助、团结奋进的时代篇章。”

  文化场馆的建设也令记者们印象深刻。在尉犁县丝绸之路·长城文化博物馆,观众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沉浸式体验历史;在克拉玛依博物馆,石油工业发展史通过实物和影像生动呈现;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博物馆,记者们观看了民族史诗《玛纳斯》演出。

  光明日报记者章文感慨:“走进社区,常常能看到不同民族的居民围坐在一起:老人聊着家常,年轻人弹着冬不拉、唱着民歌,孩子们追逐嬉戏,欢声笑语裹着温暖的烟火气,填满每个角落。这样的团结和睦,让我深刻感受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早已浸润到人们心灵深处的生活点滴。”

  聚焦业态创新的发展新篇

  新疆积极拓展“旅游+”新业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通过“旅游+文化”,打造交河故城夜游等沉浸式体验;通过“旅游+乡村”,助力乌鲁木齐平西梁村老百姓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通过“旅游+生态”,实现赛里木湖保护与开发双赢。“旅游+”正成为助推新疆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力量。

  在吐鲁番,吐峪沟村的转型故事让记者们感受到旅游富民的实际成效。该村通过将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实现了文物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徐嘉伟深切感受到这种变化,他在赶路途中就迫不及待记下自己的所见所感:“在新疆我看到了以沉浸式演艺为代表的文旅业态创新,也看到了农民大叔吾买尔成为‘新农人’,用短视频和直播为家乡代言……这些切片汇集在一起,正是新时代新疆蓬勃发展的生动图景。”

  在阿勒泰地区,记者们深入将军山国际滑雪度假区,见证了从“滑雪胜地”到“四季皆宜”的转变。这种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让记者们看到了文旅产业对当地经济的持续带动作用。

  中国妇女报记者陈晓冰表示:“70年间,新疆的文旅融合发展正在向新向好逐步前行,作为记者,愿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感受,用镜头定格新疆人民的幸福生活,用笔尖记录‘新疆是个好地方’文旅口号具象化之路,共同见证新疆更‘新’。”

  见证同心筑梦的幸福图景

  民生改善的成效,最直接体现在百姓的笑脸上。在乌鲁木齐固原巷社区,老年星光合唱团的歌声悠扬悦耳;在和田县人民医院新院区,北京援疆医生带来先进的诊疗技术;在阿克苏祥和里小区,老旧小区改造后居民有了健身广场和便民食堂。

  让新疆日报记者孙芳婷印象最深的是老百姓拉着她,算起自己收入、讲起家乡变化时的那股高兴劲儿,“数据会说谎,但老百姓的笑容不会。当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连接在一起,这就是中国故事最生动的注脚”。

  更让记者们感动的是那些默默守护的身影:乌恰县吉根乡的护边员布茹玛汗·毛勒朵,在边境线上刻下无数“中国”石;克拉玛依油田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其亮,30多年如一日坚守采油一线;阿克苏启明学校里,一批又一批援疆教师用心呵护着每一个特殊的孩子……这些平凡人的不平凡坚守,正是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最坚实的根基。

  深入天山南北,现代化的交通网络贯通各地,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教育医疗水平持续提升,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记者们,用自己手中的笔和镜头,将一个立体、真实、蓬勃的新疆,完整地呈现给世界。

  (作者系中国记协国内部综合处干部杨晓露;编辑:陈睿、吴宇晨;责任编辑:胡慧红、谷泰运)

责任编辑: 韩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