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拾景炎配图
今年春天,我可是蹭了一波扬州包子的大流量。
烟花三月下扬州。一位外地的网络大V就餐时,对一些细节不满意,发视频狠狠吐槽了扬州包子。这可惹怒了“世界美食之都”扬州的各路网红,他们在各自平台上论战、撕扯,甚至恶语相向。新闻直觉告诉我,口水战后只会留下“一地鸡毛”,我不能不发声。
我对那位网络大V说,请下口轻一点,否则扬州包子要沦“馅”了。
我对义愤填膺的扬州网友说,别急吼吼的,好的回应就像扬州早茶,值得细细品味。不让扬州包子成为 “受气包”,咱们就要学会做引领舆论的“显眼包”。党报老兵送给大家一句话:咸甜皆入馅,褒贬都入心。
轻松幽默的表达,是观点的浓缩,更是情感的放大器。我的真诚打动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
事后,网友们纷纷私信我:“党报人,有水平!”“你们啊,就要勇敢走上新媒体平台,党报老总更要带头啊!”“给视频号起个名字吧,就叫实话‘拾’说”……
就这样,我被网友“架”到了镜头前。记得第一次录短视频,我紧张得直冒汗。8分钟的媒介素养微课,录了1个小时。我暗暗鼓励自己,先奔跑起来,再调整姿势。
一入短视频赛道,才知道“深似海”。刚开始,好评如潮。可半个月后,浏览量直线下滑,“老同志了,没有网感、不会玩梗、还端着架子”,负面反馈啪啪打脸,我也陷入流量焦虑。
转机,就在一次舆情处置中。一位基层窗口同志因为不耐烦怼了来访群众:“你真难缠,像个刁民!”一句雷人之语引爆网络。所在单位的领导找到扬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舆情研究院,苦笑道:“信口开河,影响恶劣啊!能帮我们赶快删帖子,消除负面影响吗?”
我说,不认真解决问题,粗暴删帖只会形成情绪对立。对方脸色一变:没本事灭火,还敢称舆情研究院?
“谁说不能灭火,我们还能治病呢!”见对方不解,我说,雷人雷语也是一种病,是高高在上、麻木不仁的病,得从根上治!
治病,就从解析何为舆情开始。舆情之情,是违背了常理常情、触怒了人心民情,令老百姓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要治好这个病,药方只有一个:说得好,前提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干得好。那位领导一把抓住我的手,激动地说:“讲得太好了,你必须到我们单位来,好好讲一课。”
从此,党报老兵出镜又出征,开始了《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实战课》百场大巡讲。
这就是党报老兵续写的新传。“实话‘拾’说”,不仅教会基层同志精准发声,同时引导身边转型中的党报人,实话巧说、硬话软说、联动快说,助力扬州市新闻传媒中心精心打造“面对面•马上办”“传媒网红”等品牌栏目。
媒体融合发展,跑得最快的是流量,但立得最稳的是我们党报人心中的“压舱石”。我们借助AI、大语言模型,精准地分析事件的热度,更掂量背后民心民意的分量。
20年前,我从大学老师转型为职业媒体人。今年我58岁,身为党报老兵,即便是处在从容谢幕的年纪,依然选择击鼓出征。
(作者系江苏省扬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党委委员、扬州日报副总编辑拾景炎;编辑:陈睿、吴宇晨;责任编辑:胡慧红、谷泰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