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讲好江苏故事 凝聚奋进力量

2025-11-03 17:26:52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自2014年开启,至今已举办了12届。从第1届开始,江苏省每年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好记者讲好故事”选拔活动,推荐参加全国比赛的优秀选手,组织优秀选手赴省主要新闻媒体、各地新闻单位和部分高校新闻院系开展巡讲活动。

  在已经进行的11届全国“好记者讲好故事”比赛中,江苏共有5人获“最佳选手”称号,7人获“优胜选手”称号,11人参加全国巡讲。

  通过历届省赛选拔产生并被收入江苏省“好记者讲好故事”成员库的记者已有172人,江苏省“好记者讲好故事”优秀选手巡讲,12年来已组织开展35次120场,现场听(观)众达2.66万余人次,在江苏省各地引起热烈反响。

  全国赛的影响、巡讲活动的开展以及近两年“好记者讲好故事”高校工作站、园区工作站的分别挂牌,使得江苏省“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参与面更广、影响力更大,已成为江苏省新闻战线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有效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亮丽名片,成为推动江苏新闻队伍建设和新闻事业发展的品牌活动。

2023年5月26日,江苏省“好记者讲好故事”专题培训班南京授课现场。 江苏省记协 供图

  讲好故事是记者的时代责任

  “好记者讲好故事”,讲的有国家大事也有凡人小事,折射出的是“国之大者”和家国情怀。

  “好记者讲好故事”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它关乎我们如何准确地传达信息,如何深入地挖掘真相,以及如何生动地展现人性的光辉和社会的进步,是主流媒体和编辑记者最应该最值得做的事。

  江苏省记协、江苏省三教办通过各种形式举办多次“好记者讲好故事”培训,培训对象从讲故事的选手逐渐扩展到媒体总编办主任,再到媒体负责人、江苏省专业报协会负责人等,想法只有一个,即开展“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绝不仅仅是选手个人的事,各级媒体都应该高度重视,把它当作一项履行职责和担当的大事来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2007年,江苏广电总台记者戴玲燕和同事在云南怒江州采访时拍下这样一组镜头:一个女孩身背书包,用溜索飞越波涛汹涌的怒江到对岸上学。采访结束后,江苏广电总台联合全国20多家媒体,募捐140多万元,在怒江上建了3座“爱心桥”。

  15年后,小女孩医科大学毕业,重回大山做了一名医务工作者。由此,有了戴玲燕与女孩在怒江重逢的画面。她们共同经历的15年追梦之旅,感动了受众,也感动了评委。凭借“溜索女孩的人生之桥”的故事,戴玲燕不仅摘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而且荣获2023年全国“好记者讲好故事”比赛“优胜选手”称号。

2024年9月23日,江苏省“好记者讲好故事”进高校系列活动在南京师范大学启动,现场进行名师高徒结对仪式 。江苏省记协 供图

  讲好故事是创新报道的好抓手

  在信息日益发达、媒介生态和舆论格局发生深刻变革的今天,受众对新闻的需求更着重于信息的呈现方式和思考深度。讲故事,正是新闻工作者创新报道方式、增强传播效果的题中之义。

  “好故事”最大的特点是:新鲜、典型、生动、曲折。“新鲜”指时效,即便不是新近发生的,也应该是新近发掘的,与时代主题相契合;“典型”是具有代表性,能起到举一反三、见微知著的作用;“生动”指的是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让人过目难忘、回味悠长;“曲折”是跌宕起伏、峰回路转,有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之功效。善于发现、捕捉并挖掘“好故事”,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也是“好记者”区别于一般记者的一个显著标志。

  故事人人会讲,关键是怎么讲不一样的故事。同样的人、同样的事,到了不同记者的眼里、笔下,呈现的形态可能相差十万八千里。好故事应该是事实、形象、情感、道理的有机统一。要实现这些要素的完美融合,抓住“人”这个关键最重要。因为故事是人的故事,情感是人的情感,道理是人的故事折射出来的思想、规律、真理。有了人的形象、语言、行为和感情,才更容易唤起受众的兴趣和共鸣,达到寓理于事、寓教于乐的目的。

  常州广电记者吕敏连续8年追踪采访理想汽车在常州落户、发展的故事,见证了中国汽车在新能源领域领跑世界的加速度。她把一个个数字、一个个案例融入生动的故事之中,通过声音的魅力赋予和提升故事的情感价值,让原本冷冰冰的经济新闻变得温暖、生动、立体、鲜活。

  经过层层选拔,吕敏最终将这个故事“搬”到了全国“好记者讲好故事”的讲台上,她也因此获得2023年第10届“优秀选手”称号。今年她又带着“苏超十三妹”故事走进第12届全国“好记者讲故事”的决赛舞台。

  讲好故事是培养记者的好方法

  新闻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撑。讲“好故事”,是发现培养“好记者”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

  长江韬奋奖和戈公振新闻奖分别是全国和江苏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项,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综合考察参评人员的政治思想、业务成绩、工作作风、职业道德和社会影响,是媒体人梦寐以求的至高荣誉,每2年一次的评选,竞争异常激烈。评选标准虽然有5项,且每项都很重要,归纳起来就4个字、2个词:业绩+事迹。在业务水准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决定胜负的往往就是参评者个人的事迹。

  事迹是什么?就是故事。参评者要有自己的故事,而且是感人的故事。在已经进行的18届长江韬奋奖评选中,江苏的成绩不算突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有故事的记者,特别是缺少有催人泪下故事的记者。故事从哪儿来?从努力增强“四力”中来。评奖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锤炼思想作风、鼓励创新创优、加快人才培养,更好地肩负起主流媒体的职责和使命。

  正因为这样,江苏高度重视“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让更多的媒体人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充分利用这根杠杆,来加快发现培养优秀新闻工作者,特别是中青年人才。

  正确理解开展“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的宗旨和本意。如果仅仅停留在“讲”被采访对象的“好故事”上,还远远不够,更为深刻的理解应该是:记者的故事与被采访对象的故事水乳交融、互为衬托。

  江苏广电的姜超楠,她以《迟到十年的拼图》为题,获得第 6 届全国“好记者讲好故事”十佳选手称号。 这一动人故事的背后,是姜超楠从业 7 年、行程超过 33 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 8 圈的不平凡经历。

  讲好江苏故事,凝聚奋进力量,需要江苏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始终保持初心使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脚步丈量大地,用笔触记录时代,用镜头捕捉感动。

  江苏会继续以“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为平台,发现更多感人的故事,培养更多优秀的记者,讲好江苏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江苏新闻力量!

  (作者系江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周跃敏;编辑:陈睿、吴宇晨;责任编辑:胡慧红、谷泰运)

责任编辑: 韩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