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今天,我们为何依然怀念邹韬奋?

2025-11-04 10:58:28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今年是邹韬奋同志诞辰130周年,他留下的精神财富鼓舞着一代代编辑出版工作者。《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多部邹韬奋相关图书的作者、编者,请他们围绕图书出版中的难忘故事、如何在前人基础上守正创新等话题,共叙韬奋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韬奋研究图书持续出版

  韬奋精神是出版人的精神坐标,近年来出版界推出了多种主题图书,为读者走近邹韬奋提供了多元视角。

  邹韬奋本人留下了许多可待研读的著作。201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在1995年出版的《韬奋全集》基础上,推出了《韬奋全集》(增补本)。2018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韬奋著译文丛”,包括《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经历 患难余生记》《抗战以来》《读者信箱》《韬奋时事论文集》等。

  关于邹韬奋的传记也时有更新。韬奋基金会原理事长、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主任聂震宁继2015年撰写《韬奋精神六讲》,今年再度推出研究新作《心向光明:邹韬奋传》。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挥继《韬奋传》《韬奋评传》等著作后,2024年又写作了《热爱人民——邹韬奋的为民情怀》一书。此外,还有韬奋基金会原副秘书长黄国荣撰写的《患难之生:邹韬奋在抗战中》等。

  其他相关的还有一些学术研究、纪念文集作品,包括《邹韬奋新闻出版成就研究》,邹韬奋之女邹嘉骊编写的《邹韬奋年谱长编》《我的文字生涯——循着父亲韬奋的足迹》,被收入“百年中国记忆·报人系列”丛书的《邹韬奋:用笔尖作战》……这些图书共同构建起邹韬奋研究的立体图景。

丰富史料沉淀厚重之作

  “我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邹韬奋先生,他有15个兄弟姐妹,能找到的文档材料我都去看过。”陈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为了解决韬奋研究中的一些难点,他利用空闲时间到全国各地查阅相关档案资料,拜访了邹韬奋的亲属、老同事,甚至听过他演讲的人等有关人士。在翻阅史料过程中,邹韬奋的形象在他脑海中也愈加清晰,自1999年出版《邹韬奋:大众文化先驱》后,他已经撰写了6本邹韬奋相关研究著作。

  “聂震宁老师给我们寄了有足足两大箱相关图书。”《心向光明:邹韬奋传》责编之一、江西人民出版社主题出版中心主任章虹告诉记者,“我们还在南昌举行了改稿座谈会,听取了邹韬奋研究专家、出版史专家的一系列优化书稿的意见、建议。会后,聂震宁又对关键史实进行了反复确认和精准把握,确保传记的学术严谨性。”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邹韬奋先生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也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相关图书提供了充足的史料支持。

  “学校校史档案机构的丰富馆藏、校图书馆的近现代文献数据库,以及韬奋基金会提供的资料,都为书稿高质量出版提供了帮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副社长陈勤表示,正是因为有了在史料上的深厚沉淀,出版社得以推出《邹韬奋年谱长编》《韬奋评传》等韬奋研究中的厚重著作,为传承弘扬韬奋精神夯实了基础。

在高起点上推陈出新

  有关邹韬奋的研究就像一棵不断生长的大树,枝繁叶茂、日益完善。今天的出版人必须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想得更深。

  在编书前深入学习有关邹韬奋的著作,也是江西人民出版社编辑团队的基本功,“为了编好《心向光明:邹韬奋传》,编辑团队将《韬奋全集》《邹韬奋年谱长编》等视为理解邹韬奋先生的基础,从中感受他的心路历程。”章虹告诉记者,“那段时间我们办公室堆满了书,于编辑团队而言,编校前的阅读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

  除了在资料学习上用功,实地调研也是做好一本书的重要环节。“我们编辑团队陪同聂震宁前往邹韬奋先生祖籍余江采风,在采风过程中,他问得很细、看得很细、想得很细。在书稿初成时又专程从北京到南昌,和我们编辑团队在办公室‘扎’了7天,逐章逐句地推敲内容、修改细节。”章虹说。

  如何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鲍静讲述起2015年出版《韬奋全集》(增补本)时的经历。

  2014年7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接到任务,要在一年时间内完成该书的编辑出版,以纪念邹韬奋先生诞辰120周年。“1995年出版的《韬奋全集》在老一辈出版人的打磨下,编选、编辑水准很高,但我们不能‘躺’在前人的成果之上,无所作为。在接到任务后,我们选派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老同志和政治素质过硬的青年编辑组成编辑小组,做到对每一篇文章进行深入研读,在原本高起点的基础上开展更加细致入微的编辑工作,使图书呈现出更好的整体效果。”鲍静说。

他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们

  1944年10月,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中共中央致邹韬奋家属的唁电,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高度赞誉和评价了他一生从事的伟大事业。毛泽东同志为他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时至今日,韬奋精神仍是编辑出版人的精神财富。

  鲍静说,在《韬奋全集》的出版过程中,编辑团队也深深感受到了邹韬奋先生的服务精神。“这正是他留给当今新闻出版人的宝贵遗产,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坚持的方向。”

  “邹韬奋一生创办了六报一刊,他常年在压制与封禁中坚持写作,从不放下手中的笔。我觉得支撑他这样坚持下去的核心是一种‘竭诚为读者服务’的精神。他始终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读书》编辑卫纯这样阐释自己对韬奋精神的理解。通过对韬奋精神的学习,也让他明白了编辑为读者服务、为大众服务的重要性。

  陈挥从事邹韬奋研究30余年,他这样描述心中的邹韬奋先生:“他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做什么事都要把它做好,跟他工作过的人都忘不了他。读书的时候是第一名的好学生,工作的时候是最好的员工,抗战中他是站在第一线的勇士。这样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宋志军在学习韬奋精神的文章中这样写道,“他短暂的一生经历多次流亡,创办的刊物和报纸屡遭封禁,布局的发行网络一度被摧毁殆尽,但他和一众同志却愈挫愈奋,将进步的种子洒满人间。”

  时至今日,我们依旧十分怀念邹韬奋先生。

责任编辑: 韩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