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老兵:魏巍和你,问了同一个问题

2025-11-05 10:59:46 | 来源: 中国记协微信
【字号: 打印

今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广西日报》刊发《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特别报道》。广西日报记者覃文武向“我在现场”来稿,讲述经历思考。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丨老兵:魏巍和你,问了同一个问题

本文作者:覃文武

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凌晨1时许,《广西日报》跨连版《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特别报道》完成清样。我眺望报社大楼外的万家灯火,几年的心结一下解开了。

这次报道,这场追寻,我们坚持了4年。

图片

2025年10月25日广西日报第6-7版刊发的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特别报道。

(一)

2021年7月18日,《广西日报》一版刊登消息《我区举办“致敬英烈·为烈士寻亲”动员宣传专题活动 “寻亲”工作组已为76位广西籍烈士找到亲人》。

文中有一段话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松骨峰阻击战是著名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故事原型,这场战斗有4位广西籍烈士。长年在全国各地奔走为烈士战友寻亲的志愿军老战士曹家麟,在活动现场亲手给昔日战友刘现德、岑玉兴(笔者注:后经核实为岑裕兴)、姚斌等烈士的亲属转交了松骨峰战场的热土。”

1950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奉命在松骨峰阻击南逃美军。面对敌人的火炮、坦克、凝固汽油弹,战士们浴血奋战,牢牢守住阵地。

1951年4月11日,作家魏巍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刊登于《人民日报》头版,让许多人知道了惨烈的松骨峰阻击战。

我们了解到松骨峰战场上有几名广西籍志愿军烈士,心中产生了强烈的探寻冲动:他们有什么故事?家人现在情况如何?……

很快,我们联系上广西日报社相关作者刘莉与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获得刘现德、岑裕兴、姚斌等烈士的简单信息:三人分别来自广西柳州、贺州、河池,均为38军112师335团1营战士,于松骨峰阻击战中英勇牺牲。

但采访一开始就遇到了难题:烈士家属有的不清楚情况,有的不愿意接受采访。无奈,采访只能暂时搁置。

事实证明,暂时搁置是对的。后来我得知,当年烈士亲属们收到装有松骨峰热土的水晶纪念碑,才得知日思夜盼的亲人是松骨峰上至死阻敌的战斗英雄。巨大的情感冲击,让他们难以立刻面对媒体。

这几年,我们与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不断沟通,烈士亲属的心情也在慢慢平复,接受采访的意愿逐渐明晰,事情总算有了眉目。

(二)

今年10月,我们组建全媒体报道小组,着手策划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特别报道。

在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配合下,我们前往广西河池、柳州、贺州三地采访。

在河池,姚斌烈士的孙女姚贞贞小心翼翼地守护着一张烈士证,她说“我要让它保存更久,要让后代知道,我们家有个英雄爷爷”;在柳州,刘现德烈士家属要在刘家祠堂里写上刘现德的事迹,让更多人瞻仰,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在贺州,岑裕兴的照片被摆在家里堂屋最显眼的地方……

英雄的故事有人记得,有人守护,我们既感动又担心:如果不及时报道,随着知情人的离世,英雄的故事可能永远走不出祠堂、村庄,继而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我们加快了脚步。

图片

烈士姚斌的孙女姚贞贞在接受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采访。凌鹏/摄

追寻过程中,我从广西退役军人事务厅得到新的线索:南宁市有一位名叫覃照群的93岁抗美援朝老兵,亲历过松骨峰阻击战,目前仍健在。

10月20日,我们抵达南宁,在邕江边见到了他。得知我们要来采访,他穿上挂着军功章的军装,给我们讲起七十余年前的往事。

“打仗怕不怕?”我们问他。

老人听到后突然抬起头,眼神亮起来:“这辈子问我这个问题的人很多。第一个问我的,是魏巍同志,在朝鲜的松骨峰上。”

“不怕!”覃老说,以前如此,现在亦是。

临走时,覃照群用左手托住右臂,想给我们敬个军礼,努力再三,却始终无法举起——他已年迈,右手也因当年的枪伤,落下了残疾。最后,他改用左手,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图片

记者采访抗美援朝老兵覃照群后合影。覃老与作家魏巍在松骨峰等阵地上曾两次相遇。凌鹏/摄

(三)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是牺牲的广西籍志愿军指战员就有3368名。

许许多多的英雄,保家卫国、舍身取义,没有留下名字、照片、豪言壮语。可每一位英雄,都值得铭记。

4年的追寻化成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得知我们几年来一直在追寻几名牺牲在松骨峰战场的广西籍志愿军战士,魏巍的女儿魏平也接受了我们的采访。10月25日,特别报道刊发后,魏平给我们发来消息:“谢谢,写得很好!这些都是普通的战士,但他们应该被家乡被祖国永远铭记。你们做了这样的事,谢谢你们!”

松骨峰阻击战,只是抗美援朝战争的一个片段。回望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斗,英雄人物灿若群星,他们用钢铁意志顶住敌人的钢铁装备,用铮铮铁骨撑起民族脊梁,把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镌刻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英雄,归去来兮!

责任编辑: 陈梦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