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照征程 精神永相传
今天(11月4日)
纪念邹韬奋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
在上海交大举行
首次公开的珍贵史料
以韬奋命名的校园道路
一场跨越代际的精神对话
全方位立体呈现了邹韬奋先生的
精神遗产与时代价值
并展现了他伟大而不失生动的人生
韬奋精神纪录片《追寻信仰之光》
11月4日,上海交通大学开展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纪念活动,首次公开的珍贵史料、以韬奋命名的校园道路、一场跨越代际的精神对话,让这座百年学府充满了特殊的温度,也全方位立体呈现了邹韬奋先生的精神遗产与时代价值,并展现了他伟大而不失生动的人生。来自全国新闻界、教育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与上海交大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同缅怀新闻先驱,共话精神传承与时代担当。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殷陆君,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马笑虹,韬奋基金会副理事长、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原总裁阚宁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站长陈永庆,上海交大党委书记杨振斌、党委副书记赵昕共同为“韬奋路”揭牌,上海交大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于朝阳主持揭牌仪式。
上海交大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薇薇主持纪念邹韬奋诞辰130周年活动暨“邹韬奋卓越传媒人才成长计划”总结会;交响序曲《韬奋》首发与总谱捐赠;韬奋基金会前理事长、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前总裁聂震宁,韬奋基金会副理事长、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前总裁阚宁辉为《韬奋精神的时代回响》新书揭幕。
活动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上海市委宣传部、韬奋基金会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媒体与传播学院共同承办。
校路铭志
“韬奋路” 揭牌立标
百年学府铸精神地标
随着红绸缓缓揭开,“韬奋路” 三个大字在秋日阳光里格外亮眼,路牌西侧的介绍牌上赫然写着:“1912年至1919年,(邹韬奋)先后就读于交通大学附属小学、中学及大学电机科。”这条“韬奋路”很短,却串起跨越百年的新闻信仰。


当日下午14时许,“韬奋路”揭牌仪式在上海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正门前庄重举行,标志着这所与邹韬奋先生有着深厚渊源的百年学府,将先驱精神印记永久镌刻于校园肌理之中。作为邹韬奋先生青年时代求学的重要场所,上海交通大学为他日后投身新闻出版事业、确立当一名“永远立于大众立场”的新闻记者的人生理想奠定了坚实根基。媒体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赵青韵结合自身学习实践经历,分享了青年学子对韬奋精神的理解与体悟,表达了新一代传媒人追随先驱足迹、坚守人民立场、勇担时代使命的坚定决心。


“韬奋路”,这条紧临媒体与传播学院的校园道路,跨越时间和空间,成为上海交大传承红色基因、培育传媒人才的“精神廊道”。它将时刻提醒每一位交大学子,铭记邹韬奋先生的爱国情怀与职业操守,“永远立于大众立场”。据了解,“韬奋路”的设立是学校将精神传承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未来交大将以这条路为纽带,让韬奋精神成为滋养青年成长的不竭动力。

在交大,您会看到交大的许多路名,源自交通大学的大师们——宣怀大道、文治大道;元培路、叔同路、照寰路、学森路、旭华路、文俊路、光宪路、光斗路、希季路、振义路。这些“大师路”承载交大精神,也指引着我们所有交大人孜孜不倦追求的方向。


缅怀先驱
新书新曲新影像
百年诞辰创新“打开方式”
“诸位同胞,我是邹韬奋……”14时30分许,上海交通大学文博楼一楼报告厅里响起了一个低沉而坚定的男声,邹韬奋先生的肖像变成了活灵活现的“数字人”,向现场来宾讲述他“执笔为剑、恪守新闻理想”的一生,也为“纪念邹韬奋诞辰130周年纪念大会”拉开了序幕。该数字人由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师生基于邹韬奋先生真实照片、文字资料和故居展陈,融合AIGC技术生成,并首次从韬奋先生本人的第一视角展开影像自述。引导片《走进邹韬奋》展现了他创办《生活》周刊、生活书店,在黑暗年代中以笔为剑、为民族解放事业奔走呼号的崇高风范。一幕幕场景生动再现,让现场观众沉浸式回顾了韬奋先生为国为民奋斗的一生。

纪念大会上,殷陆君、马笑虹、阚宁辉、杨振斌先后致辞。
殷陆君在致辞中强调,邹韬奋同志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卓越的新闻记者、出版家和伟大的爱国者,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今天缅怀先烈,我们要传承邹韬奋同志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深情热爱、对真理执着追求、对新闻精益求精的精神,期待当代新闻工作者和未来新闻人向邹韬奋同志学习,成为高擎理想信仰做党信赖的明白人、心念人民群众做广大受众的贴心人、贴近新的时代做融合发展的探路人、胸怀新闻理想做真抓实干的带头人。
马笑虹指出,邹韬奋先生是我国新闻出版战线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上海作为邹韬奋先生长期生活、工作和战斗的地方,理应成为传承弘扬韬奋精神的高地。她高度肯定上海交大将韬奋精神融入育人体系的创新实践,强调要深化“韬奋精神”的研究阐释与时代化表达,构建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共同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城市发展大局。
阚宁辉表示,作为韬奋先生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邹韬奋卓越传媒人才成长计划”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系统而创新的育人实践,展示了蓬勃的时代生命力,首期应届毕业生百分百选择报考主流媒体——这正是人民立场、专业能力与责任担当,在新时代青年身上最真切、最动人的体现。见证并支持这样一批青年新闻传播人才成长,正是韬奋基金会的使命。
杨振斌回顾了邹韬奋学长在交通大学附属小学、中学和大学电机科七年的学习经历并表示,上海交大隆重举行邹韬奋诞辰13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不仅是对邹韬奋学长卓越奋斗一生的深情回望,更是对交通大学红色基因与文化底蕴的深度挖掘,是对传承弘扬韬奋精神的深切呼唤,将激励全校师生在新征程上砥砺奋进、勇毅笃行。他指出,纪念邹韬奋学长,要学习传承他真诚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核,要在守正创新中,让韬奋精神焕发时代价值。他强调,上海交大以韬奋精神为引领,在各界支持下打造“邹韬奋卓越传媒人才成长计划”,目前已初显育人成效。学校将以此纪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和各界联动,扎实推动育人共同体建设取得更加务实成效,培养可堪大任的优秀人才。
多项重要成果也相继发布。为纪念邹韬奋先生,青年作曲家罗威谱写了交响序曲《韬奋》,以旋律致敬先贤;青年歌唱家张帆涛用歌声演绎韬奋先生信仰的力量与光芒。这份凝结着敬意与才华的作品,其总谱正式捐赠给上海交大,为传承韬奋精神增添了鲜活艺术载体。于朝阳代表交大接受总谱捐赠。

《韬奋精神的时代回响》新书首发仪式成为一大亮点,聂震宁、阚宁辉为新书揭幕,并向“韬奋计划”学员代表赠书,鼓励青年学子从书中汲取精神力量。


韬奋精神纪录片《追寻信仰之光》精彩片段点映,首次向观众展现了邹韬奋先生在病榻上写的《患难余生记》手稿,该手稿现保存于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档案馆,用的是当年生活书店的稿纸。韬奋先生在里面系统总结了生活书店的“生活精神”:坚定、虚心、公正、负责、刻苦、耐劳、服务精神和同志爱。这部纪录片由上海交大纪录片中心主创摄制,媒体与传播学院研究员、七届中国新闻奖获得者陈亦楠担任总导演,以光影之力传递韬奋精神价值,充满真实力量的史料细节感染着现场每一个人。







纪录片《追寻信仰之光》回顾邹韬奋先生一生
为大力弘扬韬奋精神,上海交大遴选学员骨干组建“韬奋精神青年宣讲团”,让青年学生成为韬奋精神研究的主角、宣讲的主力、学习的主体。“韬奋精神青年宣讲团”邀请聂震宁担任荣誉顾问,杨振斌为聂震宁颁发聘书。

育英传薪
邹韬奋卓越传媒人才成长计划收官
青年接力显担当

“邹韬奋卓越传媒人才成长计划”是上海交通大学以韬奋精神为引领,面向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面向国家战略需要,在各界支持下、举全校之力打造的探索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至今已走过三年。当日纪念大会后,“邹韬奋卓越传媒人才成长计划”(三期)召开总结座谈会。
座谈会开篇,播放了“韬奋计划”创意短视频《写给韬奋先生的信》。这封“信”以“韬奋计划”学员的口吻书写,隔空对话韬奋先生:今“计划”三年之际,我们以信仰为墨,以赤诚为笔,共书一封信,写给百年前的您。短视频借助AIGC创作工具,让韬奋先生穿行于交大校园、教室楼堂,与青年学子们共沐时代之光,同听信仰回声。
据介绍,上海交大“韬奋计划”自实施以来打破专业壁垒,吸引了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钱学森班、人文学院、外语学院、法学院、建筑学、环境科学、兽医学等文理工医各领域14个院系的学子,构建了跨学科传媒人才培养新格局。“韬奋计划”还开创了国内高校整建制赴中央媒体实习的先河,学员分赴人民日报社、新华通讯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及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报业集团等主流媒体实习,深度参与多项重要报道任务,以跨学科的活跃思维及扎实的专业素养展现了交大学子的良好风貌。
总结座谈会上,学员代表依次分享实习感悟与成长收获。大家纷纷表示,通过实践不仅提升了新闻采编、策划创新等专业能力,更坚定了投身主流新闻事业、为人民发声的理想信念。“韬奋计划”首期学员中,多人选择报考和入职主流媒体,用实际行动践行韬奋精神。
作为“韬奋计划”的合作方,人民日报社人事局人力资源管理处副处长侯军、新华通讯社摄影部主任编辑秦迎,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报业集团的带教老师们也出席了总结大会,并对“韬奋计划”取得的成效表示肯定。他们表示,这是上海交通大学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的成功实践。学员们展现出的家国情怀、敬业精神与创新能力令人印象深刻;他们愿同上海交大一道为青年学子搭建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助力他们成长为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担复兴大任的卓越传媒人才。
研思践悟
学术研讨深耕 共探精神传承之道

“韬奋先生在《生活》周刊第二卷就设立了‘读者信箱’,这种主动策划、邀请读者深度参与内容生产的做法,正是今天用户生成内容(UGC)的前驱与典范,这也足见邹韬奋热烈的服务精神、强烈的受众意识与前沿的经营理念。”在当天下午同步举行的“韬奋精神的新时代传承”学术研讨会上,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韬奋精神的时代回响》主编肖伟光对韬奋精神的分析与解读,让人耳目一新。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新闻出版单位的专家学者与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韬奋精神的核心内涵、时代价值与传承路径。
《韬奋精神的时代回响》文集不仅是对邹韬奋生平与思想的研究,更是一场跨越百年的精神对话。其一,立足史料挖掘,通过《生活》周刊、生活书店等案例,还原邹韬奋“为大众、爱祖国、敢斗争、善经营、懂管理、真敬业”的实践轨迹;其二,聚焦时代转化,将韬奋精神置于文化主体性等理论视域下,阐释其对当代新闻传播特别是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启示意义;其三,注重青年共鸣,通过交大师生的参观纪实、青年来信等内容,展示韬奋精神在新时代的可能传承路径。
研讨会上,业界大咖与学术名家分享深刻见解。韬奋基金会前理事长、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前总裁聂震宁,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俊发表主旨发言,强调新闻出版工作者要坚守人民立场,在融合发展浪潮中传承韬奋先生的创新精神,聚焦传播生态变革,分析了韬奋精神在新媒体时代的表达创新与传播策略。
研讨会下半场,则由《韬奋精神的时代回响》主编、上海交通大学韬奋精神青年宣讲团负责人张羽慧主持,上海市委宣传部讲师团办公室干部赵强担任与谈人。上海交通大学韬奋精神青年宣讲团的成员们,纷纷从青年视角解读韬奋精神,展现了交大学子对红色精神的传承与践行。
共同纪念邹韬奋先生
传承弘扬韬奋精神
让韬奋精神焕发时代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