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天高云淡。10月27日至11月2日,来自全国各地的168名新闻工作者齐聚新疆伊犁,参加为期一周的“记者之家”大学堂全媒体记者培训班。

培训班签到现场
此次培训由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与新疆记协联合举办,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着力推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锻造新时代新闻铁军。学员们以伊犁为课堂,以实践为教材,在边疆热土上聆听开放发展的强劲脉搏,感受民族团结的深沉力量,共同探寻新时代中国故事的讲述之道。

培训班开班仪式现场
名师引路 解码全媒时代的“破圈”之道
培训伊始,中国记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殷陆君在动员讲话中强调,当前全国上下正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新闻工作者要自觉成为四中全会精神的传播者、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记录者、新疆现代化全面进步的推动者,把增强“四力”作为毕生追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疆记协主席赵江涛在致辞中表示,新时代新疆真实而生动、温暖而有力,是新闻的“富矿”,希望学员们能汲取更多专业知识和传播技巧,为讲好新时代新疆故事储备技能。

学员认真聆听

刘成安同志(左五)、丁宗皓同志(左四)、关中同志(右四)、朱玉同志(右五)、谌贻照同志(左三)和梁伟同志(右三)获颁导师聘书

中国记协副主席、四川省记协主席刘成安
导师阵容汇聚业界名家与学界翘楚。中国记协副主席、四川省记协主席刘成安以《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面临的挑战及路径思考》为题,探讨主流媒体如何通过理念、技术与业态创新提升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辽宁省记协主席丁宗皓
辽宁省记协主席丁宗皓围绕《辽宁日报与十四年抗战历史记忆建构》主题,从多重维度解读抗战历史叙事的构建意义与现实启迪。

新疆日报社视觉部主任梁伟
新疆日报社视觉部主任梁伟讲授课程《深化融合 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分享以媒体融合为抓手,在新闻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新华社领衔记者、高级记者朱玉
新华社领衔记者、高级记者朱玉以《如何撮合一个好故事》为题,详解个体故事与宏大叙事的融合技巧。

广西日报社专职编委谌贻照
广西日报社专职编委谌贻照围绕《在一线转型实战中破解“流量密码”》主题,结合全媒体转型实战经验,分享主流媒体拥抱大流量、实现有效传播的实战心得。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原副台长关中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原副台长关中以《怎样去追寻——话说16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为题,复盘获奖作品创作历程,传递新闻精品的打造之道。

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培训交流处副处长商艳青
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培训交流处副处长商艳青围绕《建设“记者之家”大学堂 推动新闻队伍教育培训》主题,聚焦新闻人才培养,探讨如何通过系统化培训助力新闻队伍提质增效。
丰富多样的课程启发了学员们关于履行职责使命、精进新闻业务等方面的更多思考。大家纷纷表示,本次实战班的课程内容翔实、选题丰富、教学精心,收获颇丰。

全体学员认真聆听
行走边疆 记录民族团结的鲜活实践
理论的滋养终须在田野中扎根。10月29日至31日,学员们深入伊犁各地,开展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文旅赋能融合促创业”“农文旅融合绘乡村新景”为主题的采访实践。

采访团认真聆听工作人员讲解,了解铁路口岸货场情况
在霍尔果斯口岸,巨大的龙门吊、飞驰的中欧班列,让学员们感受到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强劲脉动。“25年前这里还是普通边贸口岸,如今已是举足轻重的国际枢纽。”辽宁省记协副主席马为感慨。智慧通关、高效物流、通行班列取得突破、进出口货运量创历史新高,以及农业科技产业园里工厂化种植的番茄,无不印证着新疆的活力与祖国的强盛。
在伊宁市六星街和伊犁老城文化旅游区,手风琴的旋律串起多民族的舞步,游客与居民的笑语交融,诠释着“旅游促‘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刻内涵。在锡伯古城,射箭场的欢声笑语中,传统文化悄然传承;“非遗+旅游”模式让乌孜别克族歌舞、塔塔尔族刺绣等民族传统焕发新生。霍城县《明月照惠远》的沉浸式演出,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左宗棠抬棺出征、收复新疆的史诗壮举。

学员采访中
乡村振兴的画卷同样动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阿顿巴生态园内,热带植物与亭台流水相映成趣,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幸福感满满;霍城县四宫村(晃晃村)从昔日“石头村”蝶变为旅游胜地,探索出“农业+文化+旅游”的共同富裕之路。海南省万宁市融媒体中心采编部副主任莫华慧深有感触:“伊犁发展之路表明,城市旅游名片的核心,在于将文化深植于旅游肌理之中。”
从口岸的开放前沿到街巷的交融图景,从产业园的创新活力到乡村的振兴画卷,这段充实而深刻的采访实践,让学员们真切感受到,新疆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和谐乐章。
锤炼“四力” 记录激动人心的时代画卷
这次西行,不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精神的洗礼。从霍尔果斯的开放前沿到伊犁河谷的乡村街巷,学员们用脚步丈量边疆的辽阔,用镜头捕捉发展的细节,用心灵感受团结的温度。
在霍尔果斯口岸,面对繁忙的通关场景和飞驰的中欧班列,中国银行保险报编委李东明深有感触地说:“这里的每一组数据、每一个集装箱,都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生动注脚。作为记者,我们要用笔和镜头记录下这激动人心的时代画卷。”

学员采访中
在锡伯古城,中国财经报记者陈映其在亲身体验射箭文化后表示:“拉满弓弦的那一刻,我仿佛触摸到了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文脉。在锡伯古城的所见所感,让我对这片土地上多元文化的交融共生有了更深体会。我将用笔和镜头,努力宣传伊犁、宣传新疆,展现这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
在霍尔果斯农业科技产业园采访
四川广播电视台康巴卫视记者陈春文的感悟更为深刻:“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我们走进新疆,看到了各族儿女共同奋斗、共同圆梦的动人故事。作为记者,我们不仅要讲好这些中国故事,更要讲述好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叙事。”
硕果盈枝 书写伟大时代的精品答卷
11月2日,培训班圆满结业。在结业仪式上,六个组的学员展示了精心创作的全媒体作品。刘成安、丁宗皓、关中、朱玉、谌贻照、梁伟等导师对作品逐一进行点评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学员们深入基层、捕捉真实故事,以细腻笔触传递多民族百姓生活的温度、描绘出新时代新疆的发展。
经评审,《一个农村家庭主妇的升职记》《丝路“新驼队”串起中亚新商路》等12件作品从71件参选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优秀作品奖。

学员展示精心创作的全媒体作品
本次培训采取“导师授课+实地采访”相结合的方式。授课过程中,导师倾囊相授;实地采访中,导师言传身教,使学员们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新闻永远在现场,记者的核心竞争力,来自脚下的泥土与心中的真情。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编辑记者,这次培训让我收获颇丰。”中国铁路乌鲁木齐集团有限公司融媒体记者兼编辑张庆梅表示,“我们将把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更坚定的政治自觉、更扎实的业务能力和更务实的工作作风,扎根基层、精耕内容,坚守初心、践行使命,用镜头记录时代风采,用笔墨书写责任担当。”
优秀作品奖作者展示获奖证书
河北新闻网副总编辑曹青说:“这次培训让我重新思考‘记者’二字的含义。在信息爆炸、媒体深刻变革的今天,无论技术如何演进,记者最根本的使命,依然是沉到一线、抵达现场,去倾听、去感知、去真诚书写每一个具体而鲜活的人。”
结业仪式上,培训班全体导师与学员合影
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思考,学员们即将重返各自的工作岗位。他们深知,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既要胸怀“国之大者”,又要脚沾泥土芬芳;既要把握时代脉搏,又要倾听人民心声。这段边陲淬炼的经历,必将成为他们新闻生涯中宝贵的财富,激励他们在记录伟大时代的征程中,不断书写“勿忘人民”的崭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