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这个充满创新与梦想的舞台上,回望我在基层新闻一线走过的11个春秋,那些沾满泥土的镜头、浸透汗水的稿件、伴着星光的采访,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信念:新闻的生命力,永远扎根在基层的沃土中。
跨界:从画笔到镜头 在热爱中启航
作为一名从艺术设计跨界到新闻行业的“90后”,经常有人问我:转型需要多大的勇气?我想说,支撑我的不是勇气,而是一份对记录时代、讲述故事的深切热爱。
记得初入行时,面对陌生的新闻框架和采访中的方言障碍,我将《新闻采访方法论》标注成彩色思维导图,用不同颜色标记采访要点和镜头语言。同时,总结出“三个一百”修炼法则:每天观摩优秀节目,拆解镜头语言;研读获奖稿件,学习叙事技巧;建立“问题清单——改进方案——效果评估”闭环,坚持每日复盘。
正是这份执着,让我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实现了从美术编辑到全媒体记者的蜕变。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新闻人的成长,是用无数“笨功夫”堆砌的阶梯。
扎根:在基层淬炼 用脚步丈量真实
新闻最动人的魅力,永远蕴藏在最鲜活的基层烟火气中。我的手机备忘录里,记录着许多看似平凡的片段,他们也都成为了我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
为了记录外卖员的真实生活,我连续多日跟随拍摄,最终完成的《小城“摆渡人”》,让观众看到了平凡岗位上的不凡坚守。
去年寒冬,在高速路口偶遇志愿者为滞留司机送去温暖,这个瞬间激发我创作了《冰雪中涌动的暖流》。这条视频在全网获得2.8亿次播放,无数网友留言:“这才是真正有温度的新闻。”
最让我难忘的是拍摄《稻田守望者》的经历。三伏天的稻田里,腰疾复发的我跪在田埂上坚持拍摄,农技员感慨地说:“你这姑娘,比我们种田的还能吃苦。”这部最终获奖的作品让我懂得:好的新闻,是用脚步丈量出来的,是用真心交换来的。
而当我们把镜头对准残疾青年唐根根,通过全媒体方式记录他奋斗的故事时,不仅帮助他成为了全国致富带头人,更带动了全县百余户残疾人就业。这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记者手中的笔和镜头,不仅是记录时代的工具,更是播撒希望、助力乡村振兴的种子。
破壁:与时代同行 在创新中成长
身处媒体融合的时代,我们需要练就“七十二变”的本领。在报道“孝昌好人”时,我们采用“一次采集、多元生成”的模式,让同一个故事在不同平台绽放异彩。
2024年丰收节,我们为各个平台“量体裁衣”,让“丰收节,牛羊鹅当奖品”的文案火遍全网。这些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融媒记者既要当“全能选手”,更要成为“精准射手”。
今年“全国兴农周”期间,我创新推出“新闻魔方”工作法,为十多位新农人量身定制“新闻套餐”——从相机特写到无人机航拍,从直播展示到数据解读。这些作品被多家中央媒体采用,收获点赞超百万。
从摄像机到无人机,从单反到灵眸,我不断学习使用新的工具,但始终不变的,是对真相的执着追寻,对专业的无限敬畏。
赋能:培育基层传播的有生力量
作为新时代的融媒记者,我们不仅要记录基层,更要赋能基层。我们教社区宣传员“蹲下来平视拍摄”,让镜头更有温度;帮乡镇干部用方言讲解政策,在田间地头拍摄科普视频,让传播更接地气。当基层工作者掌握了传播的“密码”,他们笔下的乡村故事就能跨越屏幕,直抵人心。
我们建立的“乡村故事库”已经收录了200多个鲜活案例。当小悟乡的“带货书记”通过直播带火滞销农产品时,他激动地说:“你们给的'传播密码',让土疙瘩变成了金疙瘩!”
而这份工作,也让我们从新闻的“记录者”,转变为基层传播的“赋能者”。
坚守:永不停歇的新闻远征
经常有人问我:坚守基层的动力从哪里来?我想说,答案就藏在那些温暖的瞬间里——暴雨中老乡塞来的干毛巾,留守儿童在作文里写下的文字,脱贫户寄来的山货包裹……这些比任何荣誉都珍贵的感动,让我相信,在这个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能让环球同此凉热的是先进技术,而真实真情则是最快的算力、最好的算法。
新闻事业是一场永不停歇的远征。同事们称我为“六边形战士”,但我更愿意做一粒扎根基层的种子。未来,我将继续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用带着烟火气的笔触记录这个时代,用心传递藏在平凡里的温暖故事。因为我们深知:在新闻人的坐标系里,人民是抵达心灵的不变原点,初心是走向远方的永恒底色。
面向媒体融合的星辰大海,让我们以赤子之心、以长征之志做这个时代最忠实、最深情的记录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