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上海报业集团以系统性变革破局主流媒体发展瓶颈,而我,正是这场变革浪潮中的一名亲历者、实践者——从深耕纸媒的传统记者,到主动拥抱融合传播的转型者,这段历程里的探索与收获,让我在转型路上受益匪浅。
在过去的641天,我每天晚上8点30分到10点10分,为粉丝带来公益直播,解读民生政策,解答百姓疑惑。在手机镜头前,讲了超过1000个小时。在“晏秋秋”视频号上,收获超过70亿个赞,737万条评论,目前每一场直播中大部分网民粉丝的平均观看时长超过25分钟。
这样的探索,既来自于传统媒体人的应时之变,更来自于上报集团系统性变革的赋能助力。
以前,我会觉得,作为一名记者,只要写好文章就是了。如今,镜头前出现得越多,我也悟得越多。
转型,不是换一个战场,而是换一种“写法”——把文章写在镜头前,写在人心里。
我是一名报人,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一家“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报纸工作。如今,我学会把这两个字,拆开来看。纸作为一种媒介,影响力渐小,让步于网、云、人工智能。而报作为一种情怀,深植于传统媒体人之心。纸可以没有,报必须存在。
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浪潮中,坚守新闻理想的媒体人不能缺席。百姓在哪里,媒体人的现场就该在哪里,我们的战场就应该在哪里。
没有质量的流量,不是真正的流量。没有流量的质量,不是最好的质量。我不是单打独斗的孤勇者,而是上报集团系统变革大潮中一朵奔涌的浪花。2022年以来,上报集团先后启动“融媒轻骑兵”“融媒工作室”“融媒云课堂”等项目,每一个,我都重点学习,深度领悟。像“晏秋秋工作室”这样的转型项目,上报集团现有250多个,其中42个工作室获重点赋能,成功打造数不胜数的爆款内容,传播力影响力大大提升,为集团内容生产注入强劲动力。
两个月前,上报集团“IP星链工场”项目正式启动。这是上报集团将融媒IP影响力转化为市场吸引力的积极探索。在“IP星链工场”的运营下,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公安局、上海市文旅局、上海报业集团担任指导单位的“秋秋@剧场”反诈公益演出,将于11月28日在美琪大戏院上演。实现主流大V与百姓粉丝真挚互动。11月8日记者节当晚,向全社会开票。仅仅2分58秒,1200多张票即宣告“售罄”,创造了上海文艺演出市场的一大奇迹。
在上报集团营造的“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氛围中,“晏秋秋工作室”趁势而为,借力而上,摸索出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
第一,“银发经济”是一片蓝海
上海60岁以上的户籍老人,目前是577万,其中独居老人33.62万,孤老2.74万。这些户籍老人是移动互联网“沉默的大多数”,又有着大量的精神生活需求。他们是以前传统媒体的主要受众,也是“晏秋秋工作室”的主要服务对象。
第二,“好的赋能”是专业精准
在上报集团的引领下,我深深地感受到好的赋能,不是给你钱,不是给你人,不是给你一幅地图,冲你喊“给我上”,而是帮你擦亮看清自己的镜子。
首先,转型之初,上报集团相关部门为我出了一份专业调研报告,分析过去三个月我的视频流量、影响力,最终帮我精准定位:聚焦中老年人,聚焦民生领域。
其次,上报集团为让我更好理解服务对象领域全貌信息,派我到上海市信访办挂职一年,在信访窗口,我更加深刻读懂了“沉默的声音”里,藏着最真实的中国。
再次,集团精心打造的IP创作室、绿幕直播间,以及之后打造的XR演播室,让我在技术上再没有后顾之忧。
为进一步扩大平台影响力,上报集团还出面帮我对接微博等平台,短短几个月,新创的微博账号粉丝就突破了百万。
第三,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
传统媒体人的应有之义,是当好政府与老百姓之间沟通的桥梁。所以,要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解读政策,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秋秋的直播间,常有这样的问题,什么是“负增长”?什么是“热射病”?如果你不解释,“负增长”就是“减少,且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热射病”就是“严重中暑”。那么,老百姓听不懂的政策,就等于没出过。
第四,是“船上”而不是“岸上”
每一场直播,秋秋想要让老百姓从内心深处真诚地感受到,政府和老百姓是“船上”而不是“岸上”的关系。
一艘船即使有些漏水,如果大家自认在船上,那就是同舟共济,会一起想办法去怎么把漏洞补上。如果自认为站在岸上,隔岸观火,幸灾乐祸,就会陷入恶性循环。而每一天的直播,也是想说明一个道理:我们大家一起都在船上,没有人在岸上。
我们不能确切地预知未来的媒体形态,但在通向未来的路上,我们应该有这几点共识:
旧地图走不到新大陆,慢行道跑不出加速度,舒适区等不来好办法,观潮人比不上弄潮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