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湖南日报王为薇:于历史褶皱中,打捞“普通”的光辉

2025-11-12 20:50:21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非常荣幸在这里分享一次关于真相的追寻。它,始于一张照片。

  故事的起点,是一位老党员的郑重托付。

  2023年,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芷江飞虎队纪念馆馆长吴建宏,收到一封来自上海老党员沈宗桃的挂号信,里面附上了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1945年7月,毛泽东主席与一位名叫威廉·泰勒的美国青年在延安机场的合影。

  沈老在信中说,泰勒是抗战时期援华的飞虎队队员,1990年访问上海时两人成为朋友,回国后就把照片寄给了他,并嘱托他“世世代代保存下去”。2023年,沈老身患重病,随时有生命危险,他决定将照片捐赠给芷江飞虎队纪念馆,他说,这里是照片“最好的归宿”。

  今年5月,当我们在芷江第一次听到这个线索时,非常振奋,合影背后可能是一段飞虎队援华抗战的传奇。

  但职业的本能让我们在兴奋之后,迅速冷静下来。涉及重大历史题材,真实性是唯一的准绳。我们第一时间奔赴上海拜访沈老。他无比珍视这张照片,并坚定地告诉我们,泰勒就是飞虎队队员。

  然而,当我们在上海试图查找1990年泰勒来访的官方档案,却一无所获时,吴建宏馆长也没能在飞虎队研究圈内找到任何关于泰勒的身份信息。

  最初的兴奋被巨大的问号取代:泰勒,到底是谁?

  线索看似中断了,但我们没有放弃,而是查阅大量史料、采访党史专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知,美军驻延安观察组驻地旧址和重庆史迪威博物馆同样珍藏着这张照片。

  怀抱希望奔赴两地,我们又陷入了更大的谜团:延安方面说,泰勒是“跳火车获救的美国军官”,重庆方面说泰勒是“跳伞脱险的美军飞行员”。

  身份的矛盾,让真相更加扑朔迷离。

  但我们追寻的脚步不能停。我们不断追问,如果档案无法给出答案,知情人在哪里?如果国内线索有限,海外是否有知情人?在这种追问下,我们把目光投向泰勒1990年给沈宗桃来信的地址,通过这个模糊的地址,开启了越洋搜寻。

  最终,我们找到了美国杨百翰大学兼职副教授陈尔岗。他从十多年前就开始研究泰勒抗战时期在中国的传奇经历。

  可当我们还沉浸在喜悦之中时,陈尔岗教授泼来一盆冷水:“泰勒不是飞虎队队员。”

  这个否定,没有终结我们的追寻,反而开启了报道全新的篇章。因为我们知道,作为记者,我们要追寻的,不仅仅是泰勒的身份,更是照片背后完整而真实的故事。

  陈尔岗教授告诉我们,泰勒的真实身份,是1941年威克岛战役中被日军俘虏的普通建筑工人,被日军囚禁在上海集中营3年多,在一次转运过程中侥幸逃脱。之后,是善良的中国老百姓冒险救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战士,在40多天里辗转1500公里,用生命将他护送到延安。在延安机场,临别之际,他偶然遇到了毛主席,从而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

  威廉泰勒身份的“降格”,恰恰是我们报道思想的“升华”。

  正因为他的“普通”,这场不计代价的跨国营救,才更加闪耀着人道主义光辉。这种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对每一个平凡生命的尊重与守护。

  后来,我们在视频连线中听到了92岁的泰勒夫人芭芭拉深情的诉说,她说,直到去世,泰勒都对中国人民怀着深深的敬意。那一刻,我们所有的追寻都有了答案。

  报道推出后引发了广泛共鸣,外交部发言人通过官方推特账号向全球推介。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当我们放下对“英雄叙事”的路径依赖,沉入历史的褶皱中去打捞那些关于勇气、善良和正义的“普通”故事时,它们所蕴含的跨越时空的力量,一定能打破圈层,引发更广泛的共鸣。

  最近很火的《沉默的荣耀》,讲述了隐秘战线无名英雄的故事。其实,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沉默的荣耀”,它们可能像泰勒的故事一样,尘封在档案里,模糊在记忆中。作为记录者,我们的使命,就是要打破沉默,让那些本应被铭记的荣耀,重新焕发光彩。

责任编辑: 韩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