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演讲的题目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笔杆”。优秀的记者首先必须是一个“笔杆子”,是一个爱观察、爱思考、爱阅读、爱写作的人。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全媒体时代,在各种形态的媒介产品层出不穷的时代,“笔杆子”是不是还只是意味着会写文字呢?
我想大家很多人第一次认识我,是缘于去年7月份对“7·5华容县洞庭湖决堤事件”的报道。在现场我主要负责两件事情,一是直播策划与出镜,二是短视频策划与出镜。在7月8日晚间对洞庭湖大堤的决口进行封堵的直播过程中,由于现场条件所限,直播时我是不能看文字材料的,但在95分钟的直播里我不间断地进行了脱稿式的现场解说。这得益于我前期对现场的足够了解。那几天我除了到决口现场外,还去了“第二道防线”钱团间堤、安置点、群众自发组建的爱心食堂……可以说跑遍了灾区大大小小的新闻现场。在直播后的复盘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为记者,“即便手中无稿,也要心中时时有稿”,这来自于对现场的充分了解,来自于日积月累的训练与实践。这让我想到一句话,叫“功夫在棋外”,一名棋手在棋局之外的时间里所做的努力决定对弈的结果。“笔杆子”背后真正的含义,是对一名记者“内功”修为的考验。
下面我们来谈谈第二个词汇——“网感”。“网感”看似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其实“网感”有它自己的传播和应用规律,如何掌握这种规律,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名“互联网原住民”。我想不少人都刷到过“新华社记者体验晓华剪发”相关的二创视频。很多网友把我在灾区饱经风吹日晒的样子和剪发之后的样子做了对比,在社交媒体上产生了“破圈效应”。这条视频爆火的原因,在于落点在“真诚的服务才能赢得人心”,对热点事件做出了正向的引导引发了网民共鸣。
这件事也让我对网络流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在正向舆论引导和流量关注之间,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流量的内在规律和关联。现在各大媒体的短视频内容,都会包含很多网上的“梗”。如何合理地判断和运用这些梗,考验的就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对互联网传播规律的了解程度,是不是能沉下心来对各种网络文化现象进行细致客观的研究。就像“晓华剪发”带给我的启示,只有“真诚的报道才能赢得流量”。
最后我们来谈这个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词汇“全媒体记者”。今年我做了一条Vlog,叫《我跟书记去蹭饭》,这条Vlog在新华社官方抖音号上的点赞量达到86.8万。在采访拍摄之前,我先问自己:“我想通过这个Vlog传达什么情绪?讲述一个什么故事?”我看了这位驻村书记董桂林个人账号上的所有作品,把他的视频风格和内核吃透,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借鉴。再结合现场采访内容,在成片当中融入了我作为一名新华社记者的观察与思考。从构思到编导,从拍摄到后期,画面和声音被组织成一个有感染力、有节奏、有风格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所有的视听语言技巧都是为内容和情感服务的。记者驾驭视听语言的能力,记者将视听语言与互联网话语环境相结合的能力,在今天看来,应该是一个全媒体记者必须具备的素养。
在今天这样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新媒体时代,新闻行业亟需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我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工作后我逐渐摸索出摄影、剪辑这样的技能。同时我还选修了播音专业相关课程,考下了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证。在我个人看来,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全媒体记者,首先要敢于突破自己技能层面的边界,打破并融合传统的“文字”“摄影”“视频”的分工概念,一名真正的全媒体记者应该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在镜头前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优秀的影像创作能力,同时对当下的互联网话语体系有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全媒体记者,可以说是一名“六边形战士”。只有踏踏实实地跑过一个又一个新闻现场,写过有深度的稿子,体会过拍摄和剪片子的辛苦,感受过自己的作品在流量上的起起伏伏……才能不断走出舒适圈,才能从技能层面的“全媒化”迈向思维层面的“全媒化”。
除了这些,我想还有一点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对新闻事业的最纯粹的热爱。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只有热爱才能支撑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最后我想说,今年我非常幸运地参与了“九三”阅兵报道。我拍了一条Vlog,展现了我和小伙伴们凌晨从单位出发,到阅兵结束的工作全流程。这篇Vlog的标题叫《我在场、我见证、我记录、我铭记》,我也希望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努力做一名“我在场、我见证、我记录、我铭记”的合格的全媒体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