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象新闻视听中心评论部主管赵冰:从“蹭饭书记”爆火看新媒体的真实回归

2025-11-13 18:20:38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在短视频拼创意、拼技术的当下,朴素的《“蹭饭”驻村书记董桂林:“蹭”面条子瞒不住了!》有点火,全平台阅读量1.25亿,给董桂林带来265万粉丝的增长,这些反馈印证了“真实”在创作中的核心价值。

 一、创作背景:特殊境遇下的选题突围

  最初筹备董桂林书记的相关内容时,我们是要为“七一”制作一档聚焦基层干部实干的节目。我们想找新典型、新表达,就在这时我们意外在网上看到董桂林。当时,他在抖音上粉丝仅有两三千人,视频播放量也不好,但是我们觉得他有故事。

  刚开始领导不太同意,担心镜头里拍干部去村民家吃饭,会不会被断章取义成违规吃喝?万一引发舆论反噬,反而会掩盖董书记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我们觉得如果要消除这份顾虑,还是得去当地作真实记录,真实才会打破争议。

  二、拍摄初衷:拒绝“悬浮剧本”,瞄准生活本真

  在拍摄最初,我们就定下“不打扰”“不摆拍”式的记录原则。

  董书记“蹭饭走访”的工作方式接地气,也成功地在短时间内融入了当地村民的生活。这是一次拉进干群关系鲜活有效的尝试。我们干脆不要剧本——不干预场景、不引导对话。

  有次董书记对着镜头憨笑:“蹭着蹭不着,我不知道,全看村民给不给面子哈哈哈”,语气里带着点年轻基层干部的忐忑与接地气。摄影师没有喊停——这份不完美的真实,远比“我一定能帮村民解决问题”的标准答案更有感染力。我们要拍的不是“完美干部”,而是有血有肉、会忐忑也会实干的基层人。

  三、镜头语言:放下“炫技执念”,捕捉情感细节

  我们还刻意弱化了镜头的“精致感”。董书记说话带着浓重的乡音、村民递面条时因手滑导致的镜头晃动、不那么整洁的乡村小路、董书记吸着灰尘的裤子……这些细节在专业拍摄中或许是“瑕疵”,却是真实性的最佳注脚。

  拍摄101岁的老人时,老人因视力模糊错把董书记认成亲人,伸手就要拉他的手。董书记没有立刻解释,而是顺势递过手里的物品,轻声安抚。画面里老人的神态、董书记的反应,这段真实拍摄不需要任何台词,画面就能击穿人心。

  我们也拒绝了网络热词的堆砌。董书记面对镜头直言 “拿的产品没有低于7块的,其实是变相慰问,怕他们不肯收。”这些不加修饰的话,成了观众转发时引用最多的内容。

  四、传播密码:真情比流量更有穿透力

  有企业看到视频后为村里捐赠助听器;有年轻人表示 “想回乡参与乡村振兴”;甚至有其他县市的基层干部私信我们,询问“如何用真实镜头展现工作日常”。

  这些反馈背后,藏着新媒体创作的核心密码——董书记在后续专访中提到的“60分自评”,恰好点透了这一点:“50 分是和村民处出来的情绪价值,10分是实实在在干的成绩”。当其他账号还在用滤镜打造“虚假乡村”时,我们只是用镜头记录下“蹭饭”背后的陪伴与担当:董书记记得每家村民的难处,村民也把他当家人,会留他吃饭,会跟他说心里话。这种真情,比任何技巧都更有穿透力。

  “新媒体不是‘造梦’,而是‘照见生活’”,我们的视频没有刻意塑造“英雄形象”,只是基层干部的真实模样 ——会有忐忑,会使些“变相慰问”的小心思,不变的是始终把村民放在心上。

 五、行业反思:新媒体不该丢了“真实”的初心

  “蹭饭书记”的拍摄经历,让我们对新媒体创作有了更深刻的认知:真实不等于粗制滥造,“反精致”反的是虚假包装、刻意摆拍,而非专业细腻的创作态度。

  新媒体最初的吸引力,就是那些素人用朴素的镜头记录的真实人生、传递的真挚情感。现在只是在技术的加持下,多了很多新的表达形式——但有些传统媒体转型做新媒体时,反而只学了“形式”。但事实证明,人们最爱的自然是能照见生活、触动内心的“真东西”。就像视频里的那碗面条,没有精致的摆盘,却因为承载着干群之间的真挚情感,成了最动人的“道具”。

  未来的创作中,我们仍会带着这份“真诚”出发,扎根生活,去记录那些带着烟火气的真实瞬间。我们始终相信,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剧本。真话实事、真情实感,是创作的最核心竞争力,也是新媒体穿越喧嚣、回归初心的根本。

责任编辑: 韩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