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来自人民日报的记者王梓,是一个“熟练掌握两门语言的国际传播新媒体小记”。干这行七年,我已经活生生地把自己从“精致都市丽人”熬成了“抗造户外达人”,七年前拧瓶盖都算力量训练的我,现在能扛着十斤重的拍摄设备跑一公里。好久没见的朋友看见我都说“可以呀王姐,在哪个健身房练的?”我说就在人民日报练的。
其实我不是学新闻的,当然,我也不是学体育的。我大学学的是经济学,我记得参加报社面试那天。领导拿着我简历皱眉:“小王啊,你不去投行赚钱,来人民日报干图啥?” 我说:“因为我有新闻理想。”主任一听这句话眼睛都亮了,我以为那目光是发现高端人才的赞许,现在想想,应该是发现新闻后浪的惊喜。
七年转瞬即逝,而我还是我,为什么那么多同事,单选了我站在这个活动的现场呢?当然是因为我体力好,大家都不愿意假期出差。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脑中所想,依然是新闻理想!
有这个理想的原因也很纯粹,按年轻人的话来说,我从小就是个E人,每天从放学到睡觉,我能跟我妈讲到她睡着,小时候我最爱和我妈说的话是:“妈!你听我说啊!你别睡啊!”长大后我依旧是一个赛博E人,最爱说的是:“读者!你听我说啊!别取关啊!”。这份按耐不住的讲述欲望让我从小E到大,我也算是E以贯之了。
很多人觉得,新媒体出镜记者肯定是天天对话大佬,张口行业术语,玩的都是高端局,其实不然,为了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今年我和负责抖音运营的小伙伴一起推出了人民日报首档竖屏双语微纪录片《淬芳华》 。我们把镜头从“高大上”移到了“烟火气”,洛阳铲世家的打铁姑娘、国庆当天的天安门升旗手、用无人机种地的老奶奶都是我们的采访目标。领导担心地问“这么接地气的内容,小王行不行啊?”。我说“太行了领导,我下次采访带把瓜子,俩腿一盘就开唠,这不是我的工作区,这是我的舒适区。”
就说今年夏天拍的李福贵吧,那个开着小货车走村串巷卖豆腐的河南姑娘,在抖音有着近 1200 万粉丝。拍摄前我特好奇,她的视频为啥这么火?带着这个疑问,我跟着她跑了两天,第一天,从进货到备货,走了两万步。第二天凌晨四点出发,跑了6个村子,又卖了15个小时。跟完后我知道她为什么火了,这运动量铁人三项也不过如此。
印象最深的是有个老奶奶来买布鞋,福贵蹲在地上,把每双鞋都摊开,柔声说“您别急,咱一双双试”,直到老奶奶踩着合脚的鞋笑了,她才麻利地打包,老奶奶拉着我竖大拇指:“这个妮,中!”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她的“火”来自于她的温暖和真实,这条片子一播,抖音、视频号直接爆了,几百万点赞,总播放量破亿,海外浏览量也有上百万,我看着这个成绩也心想“中!于可以休息了……”
现在我的镜头里,既有时政现场的宏大叙事,也有田间地头的烟火日常。作为党报记者,“上接党心,下接民心” 是准则,可“接民心”到底怎么接?现在我慢慢有了答案。所谓新闻理想,从来不是站在高处喊口号,而是蹲下来听普通人说话;所谓国际传播,也不是讲多么宏大的道理,而是把中国的温暖打包成故事,让世界看见,而我能做的,就是继续扛着相机,把这些温暖讲下去,让更多人知道:中国的好,藏在每一缕烟火里,也藏在每一个普通人的笑容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