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的青年论坛主题是“智媒时代,青年担当”。站在这里,我想和大家聊聊智媒时代里,我们青年军事记者如何用脚步丈量山河、用镜头记录忠诚,把强军故事讲进更多人心里。
一、智媒时代有更多传播平台,但“四力”永远是“看家本领”
智媒时代离不开互联网。2021年,报道《铁翼飞旋 记者直击陆航旅新年开训》在网络上受到网友关注,因为这个标题,网友们开玩笑地说“这个记者叫铁翼飞旋吗?”于是我拥有了一个网名:飞旋。目前铁翼飞旋全网粉丝240万,IP定位是走近国防一线。
这几年,铁翼飞旋直击了很多硬核军事现场,战鹰翱翔、导弹升空、战舰远航、跟着轻型坦驰骋高原、体验新型步枪射击、肩扛便携式防空导弹、跟着工兵排爆等等;也曾六次登上海拔 5000 米以上的高原,翻越喀喇昆仑山,登上全军驻地海拔最高的驻兵点……
北京时间晚上8点,东八区的城市早已灯火通明,但在东五区的高原,太阳还高高挂起。那是我采访去过最远的地方,需要搭乘长途航班加上两到三天的汽车,差不多有五千多公里。“行车新藏线,不亚蜀道难;库地达坂险,犹似鬼门关”。沿着世界上海拔最高、环境最恶劣、道路最险、路况极差的高原公路——新藏公路一路向南,途中险象环生,沿途大部分途经地段为“无人区”,道路两旁是陡峭的悬崖;高寒缺氧、冬天体感零下近40摄氏度。
像这样的采访环境,可以说是军事记者的日常。每一个现场,我们用脚步丈量,每一条新闻、每一个稿子、每一期专题,我们离得近,拍得全、采得足,力求呈现最好的效果。智媒时代给了我们更多传播平台,但脚力、笔力、眼力、脑力这 “四力”永远是我们的“看家本领”。
今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我在现场进行拍摄报道,看到大国重器列阵,自豪感满满。这些大国重器挂着实战化训练场的汗水,背后也有无数军工人呕心沥血的奋斗。过去几年的采访经历,我们有幸见证和记录着军队和国防实力不断发展,那些走过的路,拍摄采访过的故事,是我们作为手握话筒的“战士”和强军征程同频共振的最大底气,也是我们继续向前的动力。
二、有“离战场最近”的坚守,也要有“让专业内容通俗化”的创新
智媒时代如何把故事讲好,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话题。2024年中国航展,我提前得知四足仿生机器人有新突破,在多数媒体聚焦战机时,我第一时间赶到动态展区,拍下“机器狼”从指挥车降落、协同作战的场景。视频里,我带着自己的惊叹说“未来已来”,把“机器狼如何提升战斗力”的专业内容,融入场景化呈现,具体展现了几只机器狼如何协同配合,这条视频当天就冲上热搜第一;还有直-20J舰载直升机首次公开合练时,站在离战机不到十米的位置,拍下它挂载“山猫”突击车、陆战队员突进的细节;报道超大口径无人火炮时,我爬上炮车顶,用自己和炮塔的体型差,让“155毫米口径”这个抽象数据变得直观。
这些尝试让我发现,智媒时代的“青年担当”,是既要懂军事专业,又要懂传播规律;既要有“离战场最近”的坚守,也要有“让专业内容通俗化”的创新。就像网友说的“晓莹出品,必属精品”,这份认可不是因为我做得多好,而是因为我们始终带着真诚,把“强军梦”里的科技自信、军人血性,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出来,用自己的风格化尽可能体验和呈现,找到和网友的共鸣。
三、不断变化的现场和不断创新的形式,背后是不变的温度
我报道的场景有很多“硬核”,但对我而言,这些“硬核”背后,更藏着值得被看见的“柔软与坚定”,高原战士冻得发红的脸,巡逻路上乐观的歌声,面对镜头时说“把边防守好就是最大心愿”时的眼神。
智媒时代给了我们更有力的“武器”——不仅是话筒和摄像机,还有能跨越山海的传播平台,让这些藏在边关、埋在训练场的故事,能被更多人听见、看见、记住。
记得2021年9月,我第一次登上全军海拔最高的驻兵点5592观察哨。九月的北京还是秋高气爽,可那里的气温已经跌破零下20度,站在哨所外,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不到十分钟,手脚就冻得失去知觉。就是在这样的“生命禁区”里,战士们要24小时不间断轮流值班。我跟着他们走巡逻路,目的地海拔6000多米,含氧量不足内地的50%。轻装上阵的我,每走一步都很艰难,而战士们还要背着30多斤的装备,脚下是随时可能滚落碎石的峭壁,身前是暗藏冰湖的雪路。走了一个多小时,我就不得不停下来吸氧,可身边的老兵黄国忠却笑着说:“这路我走了16年,每个山口的石头我都认识。”那天采访结束后,黄班长说他快退伍了,“能留下这段视频,让家里人看看我守的边防线,值了。”这句话让我明白:智媒时代的“讲好故事”,不只是传播技巧的升级,更是“让每一份坚守都被看见”的承诺。成为一名军事记者五年来,我曾经多次登上过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采访拍摄,很多网友看了我们的报道,经常留言说“边防战士辛苦”“向他们致敬”。原来,当我们把镜头对准那些“不为人知”,把话筒递给那些“默默坚守”,就能让强军故事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这就是我们青年军事记者的“担当”:既是记录者,更是连接“边关月”和“万家灯”的桥梁。
作为一名青年军事记者,我们很幸运,生在一个国防力量日益强大的时代,也处在一个传播手段日新月异的智媒时代。手中的话筒不仅是报道工具,更是“战斗武器”;镜头里的故事不仅是新闻素材,更是“强军答卷”。
未来,我们会继续带着“能吃苦、能战斗”的军人精神,深入基层、贴近官兵,用创新的传播方式,让更多人读懂中国军人的牺牲与奉献,读懂中国国防的底气与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