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总编辑石锋:用高强度的持续创新推进系统性变革

2025-11-13 18:20:52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要把握内容的严肃性和活泼性之间的微妙平衡,需要在“守正创新”上下功夫,即坚守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之正,用创新之矛破难题、辟新路、开新局。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担负着建设“手机上的新华社”的重要职责,在推动系统性变革,特别是推进内容创新上一直在深思笃行。我们深知,在推动系统性变革这一融合发展新征程上,要持续做到内容为王,就必须用高强度的持续创新去激发、去催化、去开掘。

  一是把握“高度”与“温度”的辩证统一,推动理论宣传话语日新。在移动互联网上做好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既要确保政治性、权威性的“高度”,也要实现贴近受众、共情共鸣的“温度”。只有将宏大叙事转化为个体可感可知的情感体验,将思想伟力浸润于情感共鸣之中,才能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入脑入心。

  从去年开始,我们推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阐释的新媒体栏目——“学习新语”,力图以适应互联网特别是移动端的方式做好相关报道,构建更加鲜活的语境、情境,更好实现思想“高度”与情感“温度”同频共振。“学习新语”以系列海报、长图、视频等灵活方式创新表达,在两微一端、抖快视等视频平台受到了网友欢迎。目前,“学习新语”系列产品全网传播量已突破50亿。

  二是把握“技术”与“艺术”的辩证统一,推动视听表达固本开新。技术赋能与美学赋能是打造传播精品的两翼。技术为内容表达插上翅膀,艺术则为价值引领注入灵魂,二者的深度融合是提升主流报道吸引力、感染力的关键。

  我们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报道中创新打造微视频《山河永志》等视觉产品,将AI技术与传统革命版画艺术相结合,让静态版画“活”起来,赋予了历史叙事极强的视觉张力和艺术感染力。《山河永志》的实践进一步证明了技术服务于内容需求,并与艺术表达深度融合,就可以推动主流叙事的高质量表达,形成“破圈”效应,让正能量澎湃出大流量。

  三是把握“谋划”与“应变”的辩证统一,推动议题设置互动出新。在瞬息万变的网络舆论场中,取得传播实效既需要前期的精心谋划,也需要灵敏的快速反应。将过去单向的内容推送,通过精准预判和即时响应,把新闻报道转化为网民可参与、可讨论、可创作的全新场景,才能把握传播主动权,调动情绪场,引导舆论场。

  今年九三阅兵报道中,“新华社出图”火爆出圈,微博单个话题阅读量达到10.7亿,占据热搜榜首超过10小时。现象级传播背后,既有新华社国家摄影队的强大实力,也有“谋划+应变”的互动出新。“新华社出图”的产品设计深刻融入了“网民需要什么,我们就有什么”的用户意识,在微博评论区直接回应网友点图需求,迅速推出无水印壁纸,随后发布《“新华社出图”,震撼100张》……后续,我们发挥这一话题的长尾效应,围绕多个主题节点,推出系列图片集群报道,让“新华社出图”形成品牌IP,实现可持续的叠加式传播效应。

  面向未来,让我们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变革,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守护初心,用高强度的持续创新推进系统性变革,为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作出我们这一代媒体人的新贡献。

责任编辑: 韩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