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又是一年,新媒体大会对我来讲更像是一次赶考。去年我在主论坛上的发言《我该怎么办?》引发了大家努力走出改革阵痛的共鸣,当时的情景至今想来,依然会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融合11年,作为一名省级卫视的联播记者,“鸡排哥”式的节奏是我们的日常。缺人、缺钱、缺时间、缺流量,而更普遍的困境竟然是我们的看家本领:说话。全媒体传播要求我们说话的状态、视角、风格要在大屏和小屏间来回切换。川源蹲点工作室成立两年多来,正是把“改说话”作为持续推进改进作风文风的“牛鼻子”,“大屏”从“联播体”改起,“小屏”从最难做的理论传播改起,我们坚持大小屏联动,把新媒体专栏《一瞬间》由“二创”变为“一创”,激活蹲点报道的“一手”素材优势,不断创新“轻量化”“现场化”“亲历化”的主流媒体说话方式。
为进一步带动基层记者改起来,今年3月,我们在没有任何加分、奖金、任务考核的前提下,向全省20个基层观察点发出了开办地方版《一瞬间》的号召。出乎意料的是,不到两个月,17个地方版《一瞬间》先后上线。8个月了,《一瞬间》正在努力成为浙江基层主流媒体省市县联动改进作风文风的阵地与平台。这是一次异常鲜活而具体的传统媒体转型调研,更是一次艰难的实践,我们重点做了三个突破:
突破麻木 用“一瞬间”回归现场
万事开头难,很多地方记者表示,采访一天下来,真的很少回头看看有没有被触动。“一瞬”比拼的是记者的行动力、观察力、判断力、理解力、表达力、感染力、凝聚力,全套核心能力,本质正是对传播价值的极致追求。媒体人必须坚持亲眼所见、亲身感受,重新认识主流媒体在全媒体传播中的核心竞争力——现场内容原创。
很多记者被点醒,诸暨的基层观察员从城市管理部门划下“一条白线”入手,放大了对破解长期存在的小商户占道经营管理难现象的观察;柯城的基层观察员在“520”这一天从一段浙川两地爱情故事切入,见景见情,生动感人;黄岩的基层观察员从第一口村咖配馒头说起,在新的消费场景中,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新力量。
内容整合,拿来主义,永远替代不了“我风尘仆仆为你而来”,永远替代不了我在现场的一手发现,亲眼看到的,感受到的,才是主流记者全媒体传播的核心竞争力。
突破习惯 用“一瞬间”找到自己
基层观察员就像我的一面镜子,照出通病:一开口就是从头开始说起,大全套,大逻辑。这些话看起来塞得很满很对,却听不下去。改变习惯,常常让我有种分裂跳转的感觉,但是,作为主流媒体,主题宣传是重头是使命,怎么从小处说起,怎么把大的说得跟我有关,深入理解政策的同时,更要能把它融进现场的细节里,入理更要入情,才能横跨大小屏,这也恰恰是我们的难点所在。
我用了几个小办法:第一,加强省市县贯通的政策学习。请省级核心部门干部一起参加基层观察点复盘会。邀请外省的蹲点团队跨省讨论经济报道案例;第二,调整说话顺序。把最想说的放在最前面。把大段的背景压缩到最低。把自己的感受放进去;第三,让我看到说话的人,亮出个性,亮出特色。比如常山台观察员从穿西装在演播室到去现场边打球边说等等,渐渐地出现了几种比较有意思的现象:从各地都上主持人变成了都上记者,年轻记者从不敢上,到争着上,大家都想到镜头前去说说自己在采访当中的亲身感受。
主力军占领主战场,更要能打赢主战役。改进话语方式,是传播的基础设施,架起心桥,传播才能有效。
突破格局 用“一瞬间”开拓“广电+”
在精力非常分散的情况下,《一瞬间》用了两年时间,一步一步实现了内容和形式双突破,每一次突破在当时看起来都是一个“麻烦”,在不多拿一分钱的情况下,开《一瞬间》是个麻烦,我们要自加压力地充分调动资源,做1+1,甚至1+2,1+3;在第二阶段,我们没有满足于停留在自我欣赏上,而是积极依托川源蹲点工作室,及新闻协作体系,把基层观察点的能量调动起来,第一梯队余杭、诸暨、嵊州,第二梯队紧跟着就是台州片区,接着又是温州片区,大家一片一片地“站”了起来。基层观察员的状态越来越好。
近期我们看到已经先后有两个基层观察点,推出了自己的系列观察,这又是一个新的内生项目,是一个新的突破。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拓展传播平台,已经在记者节前上线的《“两山”一瞬》,目标做强主流媒体“乡村发布”,推动和加速更多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在新实战中推动浙江基层记者队伍全媒体转型,向着“广电+”更多可能迈进。
在新媒体大会上,我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发布川源蹲点工作室标识——会飞的蜗牛。这是它的原型,杭州弯湾托管中心的心智障碍青年文文用棉签画的一幅画。它虽然背着重重的壳,但却有着柔软的内心,敏锐的触角,它抬头挺胸,步步留痕,背上是随时准备起飞的翅膀。世界上最快的脚步不是跨越,而是持续;最慢的步伐不是小步,而是徘徊。在追求快的时代,我希望更多媒体人,以更强定力和信心,向下扎根,做一只会飞的蜗牛,表达热爱,昂首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