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云南日报社“云迹”青年融媒工作室吴沛钊:既向下扎根,又仰望星空

2025-11-13 16:54:47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立足云岭、拥抱时代。我们是全国党报体系中首个明确定位于“非虚构写作”的青年团队,我是云迹工作室负责人吴沛钊。

  身处新媒体浪潮,深度报道路在何方?官媒叙事要创新,突破口在哪里?我们的第一个回答是俯下身,用最小的切口讲好“聚光灯外”的真实故事。

  在工作室刚成立的2022年,张桂梅因为屡获殊荣,再次成为新闻焦点。可是,云南难道只有一位张老师吗?多番探寻后,我们将答案凝聚成作品《阿美起舞 彩云出山》。在曾经的国家级贫困村里,一对北京夫妻十年如一日地教授女孩们唱歌跳舞,他们砍竹子做压腿杆、搭帐篷作课堂,只为让像彩云般美好的女孩,凭借艺考走出大山。我们扛过疫情期间种种出行困难,顶住央媒同行同期采写的压力,以正能量报道引来爱心人士捐资助学,也让人们知道大山的深处不只有一位“沉默燃灯者”。

  除了向下扎根,我们同样仰望星空。提起云南文旅,以往总绕不过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这些地名,很少有人注意到,云南拥有全球顶级的观星条件。我们选择另辟蹊径,《我在云南 凝望群星》中的四位青年星空摄影师,有机场的安检员,有地铁的检修工,他们在看不到星空的工作场合中,却对自然与宇宙抱有最执着的追求。通过他们的镜头,不仅树立起了“云南观星”的文旅新IP,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赋予了浪漫的诗意,更将暗夜保护的生态文明理念,传递给千万受众。

  我们也常面临一个挑战,当全网陷入情绪狂欢时,作为党媒旗下的工作室,该何如发声?云迹的选择是:保持冷静,回归故事本身,用深度故事推动读者自然成长。

  2023年,“孔乙己的长衫之问”刷屏互联网。我们费尽心思,寻找到一位在外界看来拥有好工作,却自知中年危机的话剧演员,他改编并饰演了“孔乙己”。在作品《“先生”董明》里,我们讲述了他如何从在生活中偶遇先生,在舞台上扮演先生,最终在自我身上成为先生。全文没有一句评论与说教,却给“长衫之问”提供了最贴切的参考。

  同年,四川某市恶犬伤人事件引爆全网,舆论陷入“全面捕杀”还是“极端动保”的二元对立。我们通过作品《在风雨中搭建一个流浪动物之家》,将视角拉回云南本地。基于对流浪动物长达十年的关注,我们探访了多家民间救助机构以及官方的犬只留检所。记录志愿者凌晨四点喂狗的温情,也呈现救助站面临场地搬迁、邻里误解的困境,客观展示人类在偏见的暴风中,为另一个物种搭建庇护所的博弈。希望能为这场席卷全国的焦虑,提供一个超越对立的建设性视角,让公众看到“矛盾之外,还有更多务实的解法”。

  媒体的责任,不仅是记录时代宏音,也要让那些被淹没的无声之声被听见,彰显对时代温度的深刻理解。

  第一种理解,是对小众人群的真切关怀。孤独症群体长期被忽视、被误读。我们投入半年时间,推出系列报道《不同的音调》:从早期康复开拓者“卖嫁妆办机构”的坚守,到创业者“用精酿啤酒反哺公益”的创新,再到父辈“辞职十年带娃融入社会”的执着,全方位描绘了我国孤独症群体的生存图景。此外,报道没有止步于引发同情,我们发起“关爱星星的孩子”公益摄影展,联动多位百万粉丝博主、十余万网友参与其中,真正将媒体价值从纸面延伸到现实,推动更多人关注小众群体的实际需求。

  另一种理解则来自对家乡大地的热爱。两年前,兄弟省份的“村超”踢得如火如荼,乡村足球成为现象级话题,我们将目光投向了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关怀过的临沧市沧源县,推出作品《一支边境足球队的20年》。在距国境线仅200米的龙乃村,足球的热爱从一个人感染到一群人、再到一村人:队员们白天下地种甘蔗,夜晚则在“泥巴塘”里训练,纵使在外打工也不忘回来参赛。在这里,足球早已不是单纯的运动,而是凝聚人心、守护边疆、展现新时代少数民族精神风貌的文化符号。随着一个足球的翻滚,边疆的体育事业走进了全国视野。

  以上就是云迹青年面对时代之问交上的一份初心答卷。

  我们的故事很小,小到只是一个人、一个村庄、一个群体的片段。但我们相信,新闻的长镜头,永远应对准具体的人;时代的宏大叙事,正源于这些微小而真实的生命历程。

  我们记录云岭大地的万象人生,我们更盼与全国同行同心致远,将时代风采汇云成雨,滋润大地。

责任编辑: 张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