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想围绕“让文字的力量被看见”这一主题,分享我在视频评论创作中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第一点感悟是:从“幕后”到“台前”是一次身份的重塑。
我从事新闻工作18年,一直与文字打交道。然而,随着传播格局从“铅与火”步入“光与电”,主流媒体的主战场已悄然转移至屏幕端,尤其是在短视频用户规模突破10亿的今天,如果我们不会用视频表达和呈现文字的力量,就可能逐渐失去和读者之间的连接。
2025年6月,新华日报启动“三人成众”计划,推动记者从“撰稿人”转型为“主理人”。我也在41岁这年,从“后厨”走向“前台”,创办了个人视频评论栏目“评论员袁媛”。第一次站在镜头前,聚光灯打在脸上,我紧张得手心出汗,台词念得磕磕绊绊。回看录像时,那个拘谨的自己几乎让我萌生退意。但领导的一句话点醒了我:“观众要的不是完美的表演者,而是可信的袁媛。”
于是我放下对“专业播音腔”的执念,尝试用最真实的自己与观众对话:解读“苏超”赛事时,我用手势传递热情;讨论环卫工高温寻失物时,我带着共情追问“宠客成本该谁承担”;面对南京地铁5号线的争议,我以“老南京人”的身份讲述线路与城市记忆的联结。渐渐的有网友留言:“看了袁老师多年文章,终于见到真人!”还有人说:“你的评论像和朋友聊天,听得进、记得住。”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真诚才是屏幕前最动人的语言;人格化表达,是让文字力量“被看见”的第一把钥匙。
第二点感受是,从“纸端”到“屏端”是一次内容的重生。
视频化不是简单地把文字读出来,而是对内容的二次创造。在视频选题上,我尝试“一体融合”思路,把报纸上的深度报道转化为视频评论的“富矿”。
例如,新华日报曾推出5000字重磅通讯《差距曾经有多大,如今就有多美好》,我以此为蓝本制作了视频《“苏超”的作业,怎么抄?》。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用“钩子式标题”吸引点击,用网友评论铺垫情绪,用“苏超”热梗化解严肃,最后引导观众阅读原文,这条视频真正实现了“小众阅读”到“大众传播”的跨越。
在选题上,我们兼顾“乘风”与“驭风”:既追热点,如“算法加剧家庭矛盾”“戈壁标语修复”等社会议题,以理性穿透情绪;也深耕本地,如常州“越输越讨喜”现象、江苏13城精神风貌等,用“在地感”赢得共鸣。其中,《常州为啥“越输越讨喜”?》因视角独特、情感真挚,获得大流量,获得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我的代表作”栏目推荐。
我的第三点感受是,从“后方”到“现场”是一套方法的重构。
“苏超”冠军之夜,我来到比赛现场评论。
球场瞬息万变,拍摄环境的不可控因素也很多,我提前一周就开始“沉浸式准备”,收集信息、准备素材、提前沟通……从对战双方的背景到“苏超”13支队伍的气质,从现场特殊球迷到赛后音乐播放顺序,我掌握了大量可能出现的情感爆点。最终,我确定了一个致敬所有人的评论主题——《今夜,千万双手举起奖杯》。
终场哨响的那一刻,确定性的准备成为应对不确定因素的最大底气。现场唱响《我和我的祖国》,歌声混着欢呼声点燃了球场。这是极具感染力的播报背景,但时机也转瞬即逝。尽管泰州队夺冠出乎我们所有人的意料,尽管现场的欢呼声让我听不见自己的说话声,但凭借扎实的准备,我一气呵成完成了现场评论。
这条评论在各大平台获得了大流量,也是全网率先发出的“苏超”决战之夜的现场视频评论。让我感动的是,网友看懂了这条评论。有人留言说,感谢记者没有忘记我们环卫工人;有人评价说,记者展现了江苏的文明底蕴、政通人和;还有人感叹道:没能到现场,但听到激情洋溢的现场评论也是精神享受。网友的支持,让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我的第四点感受是,从“流量”到“留量”是一种价值的坚守。
我们追求流量,但绝不迎合流量。党报视频评论的核心竞争力是思想深度。例如在“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系列谈”三篇中,我们用新四军节约增效的历史故事开篇,把政策讲得有趣有料;在治安管理法修订解读中,标题直击百姓关切:“‘被打还手即互殴’成为历史,和咱老百姓有啥关系?”这些实践让我坚信,真正的“留量”,源于对内容的敬畏、对受众的尊重、对主流价值的坚守。
媒体变革的浪潮奔涌向前,但党报的使命从未改变——只是表达方式需要与时俱进。从文字工作者到镜头前的表达者,变的只是角色,不变的是初心。如今,我站在镜头前已从容许多,但依然带着23岁刚入行时的热忱。我相信,只要我们敢于走出舒适区,用真诚拥抱技术,用思想赋能传播,就一定能让正能量拥抱大流量,让主流声音在短视频的舆论场中成为“定盘星”!
最后,我想以栏目的一则作品的标题结尾:“确认过眼神,你我都是复兴路上赶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