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与大家相聚在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的舞台,共同探讨“社会责任”这一沉甸甸的命题。对主流媒体而言,社会责任从来不是口号,而是一种行动的姿态——它写在新闻现场,也写在时代脉搏里。
红网一路走来,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在数字中国的浪潮中,媒体如何把“流量”变成“力量”?在法治中国的进程中,传媒如何让“法治之光”照进每一户人家?
在一次次探索与实践中,我们找到了自己的答案——用新媒体的思维做法治传播,用智能化的手段做群众工作。
就在2023年,我们推出了一个新平台——“问法湖南”5G智慧精准普法平台。它由湖南省委网信办、湖南省司法厅指导,红网自主研发,以“问法”促“普法”,让法治宣传真正进入“精准时代”。
这个平台的诞生,缘于一个朴素的问题:为什么有些普法活动上热、中温、下凉?为什么群众在面对法律问题时,依然无处可问?
于是,我们决定把这个“问”字做深做透——群众“问法”,媒体“送法”,政务“护法”,律师“解法”,形成了一个需求、服务、响应的闭环。
平台利用5G、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让法律服务有了数字经纬;通过“点单+派单”的系统匹配,让群众遇到问题时,能迅速找到身边的律师;通过“律师认领制”,实现全省2047个行政村的法律全覆盖,打通了普法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这一切,不只是技术创新,更是一种治理创新、社会责任的延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问法湖南”正是在这一指引下,探索新媒体与法治建设的深度融合。它让媒体不仅传播信息,更传递正义;不仅讲述故事,更参与治理。
截至目前,平台已吸引361家律所、1130名律师入驻,为3.1万多名群众提供了4.3万多次公益咨询服务,全网浏览量超过2亿次。AI法律服务模块实现7×24小时响应,智能咨询、案情推理、文书生成……让法治服务真正触手可及。
在刚刚过去的十月,平台荣获了2025年度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也先后入选中央网信办“全国网信系统十大网络普法创新案例”。这些荣誉的背后,是我们用算法守护公平,用数据传播正义的努力。
但我更愿意讲一个小故事。
前不久,有一位来自湘西的网民在平台上留言咨询:“我被拖欠工钱半年,不知道该怎么办。”
很快,AI助手就生成了一份专业的法律解答,当日值班律师也在线回复了他,指引他走上维权的路径。
后来他留言说:“证据全收集好了,马上去仲裁。第一次觉得,法律离我这么近。”
对红网来说,这样的留言,就是最珍贵的奖杯。
在“问法湖南”背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理念的跃迁。媒体不只是记录者,更是参与者、服务者、构建者。我们要用技术的理性,去守护社会的温情;用算法的精准,去回应人民的呼声。
这正是新时代主流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
回望这几年,红网不断探索新媒体的社会责任。从“红辣椒评论”点燃网络思想坐标,到“问政湖南”“百姓呼声”架起干群沟通桥梁,再到今天的“问法湖南”,用AI点亮法治微光。我们一直相信:社会责任,不是站在高处发声,而是俯下身子倾听;不是发布信息,而是解决问题;不是传播热点,而是点燃信任。
技术的尽头,不该是冰冷的算力,而应是有温度的智能;人工智能的未来,不只是参数与模型的跃迁,更是善意与责任的叠加。
在信息奔涌的时代,媒体要做的不只是传播,更是定向;
要让算法理解人心,让科技服务民意,让理性重回公共空间。
我们相信,未来的媒体,要有创新的锋芒,也要有人间的体温;既能乘风破浪,也能稳住航向;最重要的是,始终与人民同向而行、并肩而立。
当技术开始理解人性,当传播能够重建信任,当每一次信息的传递都能托起一点公平、传递一份温度。
那一刻,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平台或一个产品,而是社会信任的重生,是公共理性的回归,是法治之光照亮人心。
科技向善,媒体有责。
让我们以责任为帆,以信任为舵,让法治的星火,汇成时代的光;让主流媒体,在系统性变革的大潮之中,立得稳、行得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