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浙江广电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副主任孟文林:他们为什么行?

2025-11-13 16:45:25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川源蹲点工作室是浙江广电集团新闻立台的典型代表,也是以实际行动推进系统性变革的实战案例之一,从2023年3月成立至今,刚刚两年有余,却不断带给我们惊喜与启示,不断带给我们推进内容传播形态创新的改革信心。

  川源蹲点工作室对7000多人的浙江广电集团,近300多人的新闻中心来讲,绝对是一个微型组织。他们不是靠管、靠扶持、靠砸钱搞出来的,而是靠创新实干,靠基层的信任与支撑,靠支持创新的内容生产环境。成立后,他们连续3年获得中国新闻奖,今年再次获得一等奖,而作为川源自身,已经连续7年获得中国新闻奖,并在去年获得第18届长江韬奋奖,她依然脚步不停,带领团队不断刷新着我们对工作室的认识。从最初的定位只是一个创优团队,到建立全省基层观察点,她带头开展一系列业务实战,无私给予,从自己干到大家干,改进作风文风,引领传统基层媒体记者积极转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工作室更多的可能性。我代表融媒体新闻中心谈几点具体做法。

  为实干家担当 搭建创新平台

  川源长期扎根基层,在基层干部群众和媒体行业中有着令人信服的公信力和号召力,这是中心和集团的特殊资源。对于这样有内驱力的专业人才,我们不需要定制KPI,而是更多让他们在宣传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比如在浙江省委宣传部主导的重点理论宣传专栏《第一视点》中,他们团队就在大家都还不知道怎么做这类节目的时候,以《春节故事》系列“理论+故事”“细节+典型”“历史+回响”的表达方式,奠定了栏目的表述基调与样式;在全国两会、浙江省两会报道中,《川源“两会”观察》年年是品牌;我们在《浙江新闻联播》中开设常态化专栏《川源蹲点观察》持续关注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重大决策、基层改革实践、民生实事,在浙江基层持续扩大影响力。

  大处搭台,更要小处支持。举个例子:关于改稿子。十年前我就听说,川源的稿子很难改,因为她的稿子同期声特别多,她总是坚持坐在值班主任身旁一起审,总是剪两个版本的片子进审片间。如果她遇到的是思想僵化的主编和领导,肯定就被“咔嚓”了。因为相信,让她的坚持没有落空。也让大家知道,电视的文稿不是拿来抠字眼的,尊重现场才能留住精彩。

  为改革者撑腰 推动发展向前

  浙江省广电系统有一张由地方台紧密配合的新闻协作网,内部有严格的打分考核机制,每一条有地方台参与的报道,都由栏目组打分,按照贡献量给予相应的分值,特别是《浙江新闻联播》更加严格,我们在不打破原有运行多年的打分机制的情况下,拿什么去激励这样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我们的方法是,集团副总编辑直接对接扶持工作室,在新闻协作中的基层观察点挂牌和选题对接中,副总编坚持每站挂牌,对接当地一把手资源,排摸区域重点观察选题。在集团“名嘴”项目中给予川源蹲点工作室30万元的资金支持,协调中心各部门支持工作室工作的推进。

  为名栏目助力 做强名记者品牌

  川源蹲点工作室有几样拳头产品:《川源蹲点观察》和《一瞬间》,这些都需要常态化的品牌打造和维护。我们坚持让名记者与经营分离,坚持新闻立台的纯粹底色,树立和引导初心坚持。同时,川源蹲点工作室在今年记者节前充分酝酿升级,做强“广电+”,强化全媒体赋能发展的方向。用好用足新闻资源,树立记者IP,使之成为无价之宝,推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

  川源不是一位仅仅会创优会拍片的记者,她和她的工作室,从4个人到400人的背后,足以证明,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浪潮中,要讲大道理,越要干好小事情;要让别人改起来,越要自己先动起来。川源蹲点工作室就是行动派的代表,他们有无限可能,我们要做的就是全力支持,一起干!

责任编辑: 张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