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舆是乎|文化客厅,新风尚中的“精神港湾”

2025-11-27 17:08:04 | 来源: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字号: 打印

  最近,你有没有一种“文化座位”不够坐的感觉?

  夜校一座难求,剧场票秒光,书屋人潮汹涌,非遗工坊排长队……不知不觉间,高品质公共文化空间已成百姓身边最炙手可热的“文化客厅”。

  它们为何如此“圈粉”?魅力不只在形式,更在于那份屏幕无法替代的“真实感”。以持续升温的“剧场热”为例:今年上半年,全国演出市场交出亮眼成绩单:16.05万场演出、2055.01万人次观众、54.02亿元票房。数据背后,是那一方舞台所独有的情绪连结——演员的呼吸、观众的共鸣,那种“此时此刻、非你不可”的在场体验,构成了文化消费中不可替代的“灵魂触点”。

  但“圈粉”易“留粉”难。真正让公共文化空间扎根于时代的,是它与个体生活的深度“融合”。

  在北京东城,书屋与茶香交织,构筑起都市人的“精神绿洲”;在福建三明,山水之间点缀着可读书、可赏景的农家书屋,让阅读与自然共生。人们不再满足于“看过”,而是追求“看好”、讲究“过瘾”。文化消费的升级,正推动“文化客厅”从一时热闹走向常青、长红。

  它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殿堂”,而是轻松自在的“生活现场”。书店一角、景区一隅、乡村一舍……这些“小而美”的场所,以温柔姿态嵌入现代生活的毛细血管,重塑着新时代城乡文化生态。

  这份恰到好处的“松弛感”,离不开政策精准“浇灌”。从资金扶持到消费激励,从人才培育到秩序规范,“有形之手”营造出阳光雨露般的生长环境,让公共文化空间有温度、有活力、高品质,也让更多人愿意走进来、坐下来、常回来。

  “文化客厅”的兴起,折射出当代人对高品质精神生活的“刚性渴望”。它不只提供内容,更承载情感;不只满足需求,更安放身心。它是一座城市的情感地标,也是一方水土的魅力窗口。

  一碗茶、一本书、一出戏,酿成了日常的滋味。当这样的空间亮起灯火,成为心灵可以停泊的港湾,人自然愿意常来——因为在这里,心有所属,身有所安。

责任编辑: 张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