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深学笃行| 四川广播电视台刘成安:导向要正确,传播要有效

2016-12-09 08:59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暨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颁奖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开设“深学笃行”栏目,介绍各新闻媒体和编辑记者的学习体会和落实举措。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四川广播电视台刘成安认为,持之以恒抓政治方向、抓舆论导向的同时,务必要更加重视补齐能力水平不高、理想情怀欠缺的短板,着力抓好新闻志向、工作取向方面存在的不足,切实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正确+有效” 提升舆论引导力

    引导社会舆论是主流媒体最重要的能力。主流媒体必须导向正确、引导有力。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导向正确不能取代引导有力,内容正确也不等同传播有效。方向、导向正确,无法掩盖我们能力水平的不足。

    刘成安(中)在"5.12"汶川地震灾区采访灾后重建

    十八大以来,主流媒体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导向问题,而是在纷繁复杂、多元多样多变的舆论场中如何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问题。我们不仅要说正确的话,更要有效地说正确的话,在关键时间节点,在重大事件、重大问题上,仅仅满足于声音的正确,就可能导致自娱自乐式的无效传播。分寸就是水平,导向通过效果体现,新闻舆论工作最终要看效果。对趋势的研判、对规律的把握,从议题设置到切入时机的选择、力度的增减、节奏的掌控,直接决定着传播效果。

    总之,正确是前提,有效是目的,“正确+有效”,是衡量主流媒体能力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也是检验我们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的重要标准。

    传播思想和价值观 提升持续创新力

    总书记在讲话中要求我们“勇于改进创新”。创新能力是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主流媒体的职责不仅在于传播新闻事实,更在于传播思想和价值观。有思想的传播、有价值观的传播才是最有力量的传播。在新闻事实的传播中融入思想、价值观并实现有效传播,就必须创新。

    创新新闻舆论工作的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推进媒体融合从相“加”迈向相“融”,以传统主流媒体的内容优势赢得新媒体条件下的传播优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创新也意味着要改变简单追求铺天盖地、大水漫灌的传播方式,空洞说教的话语方式,千报一面、千屏一面的呈现方式。将“短、实、新”的文风贯穿到每一条新闻中,更加注重精准投放,更加注重效果,更加注重受众体验。

    不忘初心 践行“工匠精神”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但总有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可以生生不息、代代传承。范长江、邹韬奋、穆青等新闻前辈,他们的家国情怀穿越时空,滋养、激励着今天的新闻人。新的时代,仍然需要理想情怀;新的使命,呼唤名篇佳作,要求不忘初心。

    四川有这样一位记者,为了获得一手素材,在金堂、南充、广元三地纵横数千公里,从获得线索到追踪到见报,耗时5年。《金堂南充两大火电项目为什么被叫停》获得今年中国新闻奖。他的获奖感言是:新闻不是一锤子买卖,我们新闻行业同样需要“工匠精神”。

    央视的大型新闻专题片《大国工匠》获得了今年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记者在拍摄中一拍就是几个小时,一动不动。主创人员告诉我,工匠们是怎么做的,我们的记者就是怎么拍的,在展示工匠的精湛技能时,我们也践行着“工匠精神”。

    而“工匠精神”,正是“职业精神”的体现。包含“工匠精神”在内的“职业精神”,是一个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品质。理想情怀、梦想信念、执着坚守是这种精神的重要内涵。今天,传统主流媒体正在艰难的转型之中,在80后、90后日益成为新闻队伍主力的今天,坚守、弘扬理想情怀是多么的重要。

    刘成安在芦山地震灾区采访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走基层,心中才会有人民;去现场,镜头才会有感动;在路上,版面才会有力量。用心灵感受时代脉搏,用脚步丈量时代变迁,用坚守践行新闻理想,努力成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这是总书记的嘱托。

    波澜壮阔的时代、民族复兴的伟业,为我们践行总书记的嘱托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无限可能。前所未有的挑战考验着新闻人的初心,在匆匆前行的新闻人生中,把个人抱负融入“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的崭新实践,就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初心,也是我们追求的崇高目标。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

 

点击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 赵丹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892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