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深学笃行 | 光明日报社唐湘岳:做老百姓喜欢的记者是幸福的

2016-12-12 09:13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暨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颁奖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开设“深学笃行”栏目,介绍各新闻媒体和编辑记者的学习体会和落实举措。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光明日报社唐湘岳说:“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让我这个在新闻第一线奋斗了34年的记者,又一次充了电,加了油。我将努力做一个党组织信赖、老百姓喜欢的记者。”

    2014年,唐湘岳(左)在沈昌健杂交油菜基地采访

    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对全国的新闻工作者提出了四点要求。对此,我的理解是: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手中有舵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心里有底

    坚持正确新闻志向——手里有活

    坚持正确工作取向——脚上有泥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手中有舵

    在汪洋大海上行船,舵是少不了的。没有舵就找不到前进方向,就会偏离航线,甚至触礁船毁人亡。一个新闻工作者,不掌握好舵是不行的。掌好舵才能写出好稿。掌好舵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008年1月,唐湘岳(左一)在郴州抗冰抗灾前线采访

    要掌稳舵,就得加强学习,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写稿的目的是什么?你想通过稿子表达什么观点?传递什么声音,什么信号?这些值得记者思考。我们不能受西方所谓“新闻自由”理论的干扰,要坚定不移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来想问题、来写新闻,不要偏离了方向。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心里有底

    作为一个党的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心里有底,有自信,不被浮云遮望眼,不被表面现象所欺骗。如今的中国,每天都在发生各种事件,有大事有小事,有暖心的事,有寒心的事。我们应该报道什么呢?我觉得,要报道有利于国家兴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新闻素材。

    有人把新闻分为表扬稿和批评稿两类。且不论这种分类是否科学,但我以为,一个好新闻工作者,这两类稿都是要写的,不能只写一类。表扬,就是要弘扬正气,让先进典型感动人们,引领正确的价值观;批评,就是要打击歪风邪气,揭露阴暗面,让坏东西无处生根,祸害百姓。

    1998年,唐湘岳(左一)在长江麻塘大堤上采访

    当记者看见不正确的东西在发生在泛滥,有责任站出来说话。报道以后,大家齐心协力重视问题,解决问题。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社会上的坏东西毕竟是少数,是非主流,我们不能有某种偏好。

    我记得采访武汉的曲艺艺术家夏雨田,他说了一段关于相声艺术的话:“在发挥相声的讽刺功能时,不能一味追求揭得大胆,笑得过瘾,特别是反映人民内部矛盾更需注意分寸,注意社会效果。这如同排球比赛中的重磅扣杀一样,如果力量过大,落点不准,打到了界外,不仅不能得分,反而失分。在新时期,相声不应该只限于讽刺,只限于写阴暗面。生活中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那么多热气腾腾的景象,难道就与相声无缘吗?在花的世界里为什么只能写小虫?在阳光灿烂的蓝天下,为什么只能写阴影?我努力尝试用相声来表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虽然难度比较大,但这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也是相声发展的需要。”我把这段话写进了通讯《生命有限笑声永恒——记曲艺艺术家夏雨田》。夏雨田同志去世了,但他的话一直回响在我耳边,提醒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我2000多篇新闻稿件里,写先进典型的稿子占了绝大多数,笔下的刘先和、胡昭程、郑培民、夏雨田、袁隆平、石雪晖、李黎明、刘真茂、袁贤光等人物的事迹感动着读者,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

    这样做,我是有底气的,因为我们的国家是欣欣向荣的,我们的人民是意气风发的,我们的主流是好的,我们需要加油,需要掌声,需要更多的“中国好人”引领全国人民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坚持正确新闻志向——手里有活

    这个“活”,就是新闻本领,就是新闻技巧和手段。稿子写给谁读?不是日记只给自己收藏,也不是只给被采访对象欣赏,是给千千万万读者。不好好钻研业务,稿子写得没新意,没技巧,没热情,干巴巴,满是空话套话,谁愿意读啊?读者不是傻瓜,他们不喜欢就会忽略、会冷落你辛辛苦苦或者是粗制滥造完成的稿子,你的稿子就只是废纸一张、废话一筐,不会产生好的传播效应。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是演员,也适应记者。勤学苦练,精益求精方能写得一手好稿,练得一手绝活。每当采写完一个重大典型,在稿件发往编辑部见报前,我先发给一些与主人公没有直接关联的读者看看,他们是我稿件的“检测师”。如果有一个读者反映,没味道,读不下去。我会毫不犹豫把稿件“枪毙”,重新构思,甚至重新补充采访。

    唐湘岳(右)在采访中

    写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石雪晖,初稿有1万字,结果有的“检测师”不满意,我重写3遍还是没通过,最后写成3000字的通讯《一心为农民的好教授》,他们说被感动了,我才发给编辑部。见报后,石雪晖成了全国重大典型,稿件也获得了中国新闻奖。

    正因为我身后有一群无名而又严格的“检测师”,我才敢自信地把稿件发往编辑部,让更多的读者去检验。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付出的劳动会要多一点,但是效果好,值!在丰富多彩的生活面前,在老百姓朴实生动的语言面前,我永远只是一个小学生。

    坚持正确工作取向——脚上有泥

    人民永远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的讴歌主体,我们的服务对象。在写这篇体会时,我心情沉痛。我刚写完一篇人物报道《我倒也要倒在路上》,因为,11月23日,我的一个忘年交朋友、跟踪报道的主人公因病去世,我一边写,眼泪滴在键盘上。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湖南省宜章县退休干部、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标兵、“中国好人”袁贤光,这位84岁的老共产党员,一辈子把老百姓当天,心中时时牵挂着百姓的安危冷暖,被称为“永不下岗的活雷锋”“义工一号”“当代共产党员的楷模”。

    土改剿匪,他冲在最前面,大腿受过重伤;抗洪抢险,为解救被困群众,手骨被激流冲来的木头撞断;冲进烈火救人,他从三楼摔下,断了三根肋骨;

    拖着七级伤残的身子,走路一晃一晃,却长期照顾着47名残疾人、76名孤寡老人,为其中21名孤寡老人送终,每年为他们扫墓;

    帮助170多名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

    退休24年间先后担任过53个部门和单位的人民监督员,参与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多达1.2万多人次,为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为促进干部作风的转变,为推动体制机制的改革,倾情倾力,用生命维护了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生死与共、血肉相连的关系。

    要写老百姓,就得下基层,就得接地气,就得脚上粘泥。幸运的是,我从1982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起,就一直在基层当记者。每年有一半左右的时间在基层跑,湖南省很多偏远的地方都去过。我特别喜欢跑少有记者去过的地方,我特别喜欢写没有被报道过的默默无闻的人物。他们就像路边的野花小草,独自散发着清香。

    行走在希望的田野上,攀登在寂静的大山上,你会发现,人民才是推动这个世界前进的动力,人民的创造性是无穷无尽的,人民的精神世界是美轮美奂的。能够把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把他们的心声传递出去,做一个老百姓喜欢的记者,是幸福的。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

点击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 赵丹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8981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