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获奖者说|胡俭:下笨功夫 用真感情 做好记者

2017-04-26 08:57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编者按:胡俭是扬州日报社采访中心民生部主任,十几年来,他从一个心怀梦想的“草根记者”成长为“会讲故事”的优秀记者。一路走来,他坚持下苦功夫、用真感情、做好记者。在成绩和荣誉面前,他说更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正确舆论导向、正确新闻志向、正确工作取向,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用责任与情怀为梦想插上翅膀,一次次超越自我。

    2009年,胡俭(右)在汶川采访支教教师

    坚定方向,用好故事写好人

    把手写体变成印刷体,让文字变成铅字。中学时代,我就有这样的梦想。我在中学担任学生会主席期间,编演校园小品、创办校园广播、编发文学期刊,懵懵懂懂中接触到了新闻写作,把新闻记者当作最神圣的职业。即便高考落榜打工期间,起早带晚把生活中遇到的趣事,写在方格稿纸上,投递给《高邮报》、高邮电台,稿件发表或播出后的那种喜悦,无法替代。

    偶尔看到媒体招聘,大专文凭是起码条件,当记者的梦,始终鼓舞着我参加自学考试。苦心人、天不负,当我拿到文凭,正赶上了扬州日报招聘。因为基础差,在全靠十年拼搏争取来的岗位上,我更珍惜记者这份职业的使命。

    当记者,苦与乐,如影随形。采访中,有时候多看一眼、多想一步,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并且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2009年初春,部门的一位年轻记者向我抱怨,每天跑社区很辛苦,但总找不到好题材。当天,他好不容易遇到一件好人好事,一位好心阿姨来到花园社区,丢下3000元现金,托人转给社区的一对孪生脑瘫兄妹。好心阿姨捐款不留名,令采访陷入僵局。

    我陪同这位年轻记者再访该社区,并从小区监控录像上看到好心阿姨模糊的身影,编发了《好心阿姨,你是谁?》的“寻人启事”。次日,社区制作出超大海报,放大报道截图。当年是农历牛年,于是《最“牛”海报寻好人》的连续报道顺势而出。寻找好人的过程,就是放大真善美的过程,随后,社区组建了“好心阿姨服务队”,轮流照看脑瘫兄妹。一篇看似无法报道的线索,牵出写不完的感人故事。

    趁热打铁,我于是倡议策划开展月度“扬州好人”评选活动,在全国率先组织城市“月度好人榜”,引起央视《道德观察》栏目关注,短短两年时间,七下扬州访好人,制作了20多个“扬州好人”的专题片;随后,央视《向幸福出发》栏目寻踪而至,邀请“扬州好人”录节目、聊幸福。“扬州好人”成了扬州这座千年古城的“城市名片”。

    胡俭(右一)组织扬州好人义工进社区服务

    故事里的正能量,引导我向善向上。我还牵头组建了“扬州好人义工总队”,让越来越多的好人抱团行善。2016年记者节前夕的10月16日,央视《新闻联播》播放《践行新闻理想 传播社会正能量》的消息,我有幸出镜吐露心声:这些年来,我们扬州日报报道一批凡人善举,报道的对象主要是老百姓。什么是好记者?那就是用好故事写好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是我们记者的一种使命、一种担当。

    坚守信念,用心动情“走转改”

    2011年3月,我采写的消息《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当时,领导非要让我总结经验,我憋出了这样一段话:好故事总是“潜伏”在我们身边,抓住“好故事”,核心就靠三个字:“走转改”,并且要用心走、用情转、用功改。

    这篇834字的短消息,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云南曲靖是劳务输出大市,农民出远门打工害怕上当受欺负,当地负责劳务输出工作的人保局副局长陈家顺,以打工者的身份与农民工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一段时间,对当地用工环境熟悉满意后,再介绍更多的父老乡亲来打工。

    2011年初,“节后用工荒”席卷全国。正月初八,我随同相关用人单位,前往皖晋鲁豫等劳务输出大省,行程2500公里,跨省大招工,我采用行进式报道,记录了用人单位与务工人员的所急所盼。

    报社领导肯定我“新春千里走基层”的作风与成果。按理,报道任务可以画句号了,但我心有不甘。因为路途中偶然听说了“局长打工”的线索,虽然当事人是云南曲靖的干部,媒体上也没有只言片语的报道,但我隐约感到:故事背后,更有故事。

    我于是回访了陈家顺曾经打工的鞋厂,根据采访到的信息,完全可以写成一篇“局长打工”的人物通讯,但我想,如果草率处理,就会造成新闻资源浪费。我要寻找最新的新闻由头,还要当面核实情况。

    耐心等待一个多月,终于等到陈家顺第二次护送老乡来扬州,我逮到了采访机会。他在扬州逗留时间很短,趁他中午约请几位老乡吃饭时,在饭桌上,我见缝插针聊了一会儿。他常驻浙江义乌,曾经多次化身农民工考察务工环境。他的一句话打动了我:“共产党的干部,不就是为老百姓打工吗?没什么值得宣传。”

    这位低调大哥,令我肃然起敬。我决定用讲故事的形式来写消息,把背景素材穿插在故事中,用一则小故事,回答了两个社会热点问题:“干部该怎样做官”“企业该怎样用工”。

    一个小故事,树立起一个全国大典型。2012年12月下旬,中国记协在京召开第七届中国新闻奖暨长江韬奋奖研讨会,一致认为这篇作品有四个好:新闻题材好、社会反响好、表现形式好、“走转改”好。

    坚持梦想,不忘初心和本色

    2016年,我有幸参加第三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并通过层层选拔获最佳选手奖,还最终登上央视舞台。取得这样的成绩,对于当初参赛的我来说,“打死我也不信”。因为,我不仅形象“黑矮挫”、普通话“土掉渣”,最要命的是,我平时说话还磕巴。

    根据单位“指令性”安排,临赛前一周,我写好演讲稿,题目叫《下笨功夫用真感情》,用一个“笨”字扣题,讲了两个采访对象的故事,一是农民工颜展红打三份工攒钱的“笨功夫”,来完成他爱心助学的承诺。再一个就是“打工局长”陈家顺靠陪老乡打工的“笨功夫”做好劳务输出工作。自己也花了一番“笨功夫”,把演讲稿背熟了,最终在省内胜出,获得赴京复赛的机会。

    报社领导给我打气,“要争取好名次”。我只能报之一笑,我就是“打酱油的”。领导接过话茬,即便是“打酱油”,也要打一壶“好酱油”回来!于是找播音老师帮我断句划重点、找报社领导帮我提炼主题,每天下班后,专心致志改稿、背稿、说稿,在卫生间里,对着镜子反复练习,先用手机录下音频听,再录下视频看,然后在客厅里讲给家人听,讲给同事听,从肢体语言设计到神态表情把握,一点一点改进。赴京复赛时,竟然意外胜出。

    进入决赛训练时,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殷陆君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你要相信,台下的观众永远是最聪明的,记者要俯下身子讲述”。何止是演讲,平时新闻采写、做人做事,不也是一样的道理吗?

    我把自己的打工成长故事融入讲稿中,以《我和两位打工仔》为题,故事脉络更清晰,我虚心向指导专家请教,向参赛的同行请教,甚至向宾馆旁听客服人员请教,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因为在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越讲越投入,常常讲着讲着,就忍不住流泪。大家都说我是进步最大的一个。央视录制现场,11名选手当中,中宣部常务副部长惟一点名点评“《扬州日报》记者的打工局长故事讲得好”。

    好记者讲好故事——2016年记者节特别节目”视频截图

    2016年11月9日的《人民日报》这样报道我:“既会讲民生故事,更要学会用小故事讲好大方针、大政策,做一个让党委政府满意、让人民群众喜欢的‘故事大王’。”

    从2016年7月28日江苏省内演讲初赛开始,到参加全国复赛决赛、央视录制,再到2016年11月8日受邀参加江苏新闻传播创新工作座谈会,历时整整100天,把我讲故事的潜能一点一点地激发出来。回首这难忘的100个日夜,对于我来说,既是一次怎样“讲好故事”的集中培训,更是一次如何“当好记者”的集中教育。(胡俭)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 刘艳丹 张泽月
贺信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2364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