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安徽日报解读重大经济政策“活又透”

2018-02-08 09:21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在新的一年,实体经济如何发展,贫困户怎样奔小康,老百姓民生领域的“烦心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中央及安徽省都作了部署、开了“药方”。为让党和国家的重大经济政策深入人心,重大经济部署好明白易落实,1月15日至24日,安徽日报连续在重要版面推出6篇“2018经济工作关键词解读”报道。报道上连中央方针“天线”,下接安徽贯彻“地气”,通过百姓感受、企业经历、专家观点,化宏观为微观、抽象为具体、专业为通俗,为广大读者奉上一次喜闻乐见的经济政策“普及课”。 联系实际把脉趋势,重大政策“落地”说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是党中央着眼长远、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提出的重大部署和奋斗目标。安徽日报在这组报道中,将它们化为全省贯彻落实的具体部署,融入到安徽全省经济发展决策和发展趋势中解读,既做好了中央政策在安徽“生根”的宣传,又做足了全省部署在社会各界、各行各业“落地”的报道。

    首篇《高质量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开宗明义即点明:安徽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是做好新时代经济的根本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明确经济思路、政策与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报道接着联系经济大势和安徽发展阶段、发展基础,深入说明实施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必然性。那么,什么是高质量发展,报道分别列举了企业界人士、政府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的观点,使“高质量”变得具体丰满,使各地各业贯彻落实心中有了数、手中有了招,并进一步引申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提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提振实体经济等路径,提出了完善体制机制、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改革发展方向,推动高质量发展。在2000余字的报道中,理清道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及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就“高质量”决策部署的“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等一连串问题,“引导政府及社会各界统一认识、付诸实践,在全省形成以高质量为导向的竞相发展良好态势”。

    在《创新住平台建设: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报道中,从原始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三个方面,结合安徽发挥科教优势、加强创新的成效,用数据、事例清晰地说明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这个关键路径和趋势,从而也自然地讲明了安徽省委“加快推进‘四个一’创新住平台建设,形成由点到面的省域创新网络体系”的战略部署。再如《乡村振兴:为农民描绘幸福未来》一稿,以“乡村振兴”为关键词,以固本强基为立足点、问题导向为切入点、深化改革补齐短板为突破点,援引安徽实践之路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层层递进地梳理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缘由、内涵、路径和目的之所在,最后自然引出安徽全省今年“三农”工作的部署,有力凝聚了力量、有效提振了信心。关注民生顺应民情,抽象概念具体说

    民生改善、脱贫攻坚,这在中央及安徽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中是“高频词”,但这些概念相对抽象,如何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实事,化为老百姓切切实实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组报道,从党委政府着力点、社会大众关注点选准关键词,用百姓的切身感受和所思所盼描述概念,让经济报道“可亲可读”“贴近贴心”。

    “2018年初,合肥市民崔晓锋忙着看房,为的是买到优质学区房让下半年将上小学的儿子读上‘名校’……”在《民生改善:让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一稿中,一开始便举了这个让大家感同身受的例子。报道以市民之口说出“优质教育仍属‘紧俏商品’,期盼优质教育资源能均衡布局”的期待,引出安徽聚焦民生领域,持续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的举措和部署,并引用安徽省委党校张彪教授的观点,道出深化教育改革,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的必要性。从“学区房”说到“名校热”,立足民生解析了教育均衡发展,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让他们对于“民生改善”的理解深了一层、进了一步。

    脱贫攻坚怎么干?成效咋样?贫困户最有发言权。《聚焦聚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引用了脱贫户赵时德的话:去年在村里拿到400多元的大棚分红,今年养了300多只鸡,准备种2亩西瓜,每个月在村里做保洁还有800元工资收入……一系列数字,体现了贫困户受惠于产业扶贫的满满获得感,以此阐释了安徽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聚焦产业就业扶贫这个关键举措,提高贫困户受益度和实效,使政策解读非常有针对性、说服力。报道还针对全省9个深度贫困县和一些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任务重压力大,广大百姓盼脱贫求致富心切,着力将安徽省委省政府对这些地区和农户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举措,做大力解读和深入宣传,既将“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又“进一步激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确保年度脱贫攻坚任务完成,确保真脱贫、不返贫。立足易懂便于理解,专业名词通俗说

    经济报道的一个特点就是专业性强、政策性高、理论性深。安徽日报在这组报道中着力通过深入浅出的阐释、鲜活生动的描述,使“高大上”的专业术语便于理解。

    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重要抓手。什么是高质量发展?怎样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报道紧扣安徽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推动我省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这一关键论述,通过百姓语言、企业家视角和真实案例,将专业的经济术语通俗化、鲜活化。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高质量发展’”。报道以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语引入,并以普通人和企业家的视角论述他们的心中的“高质量发展”:“在铜陵市天门镇五峰村村民吴玉松眼中,高质量发展是‘政风清廉,环境优美,百姓生活有更多盼头’;在合锻智能董事长严建文看来,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通过自主创新、并购等多种形式,形成更多技术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报道还用安徽省发改委负责人的话“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来阐释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用华米科技公司负责人所说的“抓住消费者需求,做出高品质、高性价比、有特色的好产品,努力打造爆款产品”,来阐述适应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的意义。

    “去产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些专业的经济词汇也在报道中由典型的案例、生动的语言来“现身说法”。《供给侧改革:在培育新动能上求突破》一稿,以合肥宝龙达项目投资有限公司“华丽转身”的深切感受,阐述去产能、破除无效供给的具体含义:“该公司敏锐察觉到传统电脑行业面临的市场饱和之痛,在市场的寒冬中,成功从代工企业转型为拼技术和人才的新兴企业”。报道还用了“过剩产能特别是‘僵尸企业’,是要素配置扭曲的集中反映”“消除梗阻,需要强力落实老政策”“突出靶向,需要及时出台新政策”等形象描述,让读者对什么是产能过剩、如何领会和推进供给侧改革,有了鲜明而深刻的认识。

    鲜活话语的描绘、具体案例的说明、深入浅出的阐述,让经济报道读来“轻松而不硬”,让“高大上”的经济政策、经济术语更易看懂看明白,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央及安徽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人心、入脑入心。(张尚稳 王弘毅)

责任编辑: 任希佳
贺信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9581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