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举行好新闻研讨会

2018-05-23 15:19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交流研讨会现场

为获奖者颁发证书

    5月16日下午,首都女记协好新闻(2017)交流研讨会在中国记协举行。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王冬梅、北京市妇联副主席赵丽君与近百名首都女新闻工作者、专家学者就如何书写新时代的好新闻进行了一次长达150分钟的交流。

    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陈芸在致辞中说,“研读获奖作品,我们能深切感受到女记者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那份坚韧与执着,深切感受到女记者大气与精巧的叙事风格,深切地感受到女记者驾驭重大时政报道的能力明显提升,捕捉细节讲故事的能力明显提升,使用新技术的能力明显提升。”

    2017年度,共有85篇作品获得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好新闻奖。其中特等奖3篇;一等奖5篇;二等奖16篇;三等奖61篇。

    新华社获奖作品《习近平:新时代的领路人》将故事化表达进行到底。文中涵盖近50个故事和典型细节,使这篇1万多字的特稿读起来既权威立体,又饶有趣味,引发国内外舆论高度关注。新华社对外部政文室主任孟娜在经验交流时回顾了主创团队在长期时政报道中积累素材、精心搜集文献资料,在彼此的启迪和碰撞中创新表达的写作历程。她认为,“细节的力量、表达的力量、团队的力量是这篇人物特稿获得海内外影响力的三个因素” 。

    人民日报获奖作品《反家庭暴力法实施一年多,看公权力如何管好“家务事”——不让爱受伤害》, 在社会问题报道中立足建设性和正面舆论引导,让人们看到公权力足够清晰的法律依据,让受害者有了维权意识,也让普通人明白家庭不是法外之地.人民日报记者谢雨发言说,“我想,能够在新闻一线亲历和见证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是新闻人最大的荣幸,能够用手中的笔推动社会进步改写普通人的人生,是我们最大的自豪。”

    中央电视台获奖作品《南苏丹 我的身后有祖国》再现中国政府快捷安全撤走侨民的壮举。中央电视台记者陈丽与大家分享她的驻外感受,“在节目中,我只不过是再现了这一份真情实感。我的身后有祖国,这不仅是当年南苏丹撤离侨民的真切体验,也是我时时刻刻真切感受到的伟大力量。”

    发言者娓娓道出写作背后的感人故事,不时引起台下倾听者会心的微笑和阵阵掌声。照片、视频、直播片段……获奖者精心制作的PPT引得台下听众不时举起手机拍照留存。

    研讨会上,分享的内容不仅有重大时政,也有民生话题;既有国内聚焦,也有对外传播;既有首都媒体人的广阔视野,也有女记者特有的柔性视角与人文关照,全方位描绘出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时代画卷。

    中国青年报上海站记者王烨捷讲述了《马路中间“钉”14年 上海最牛钉子户终搬离》背后的网络直播感悟:“直播的力量,在新闻领域如何发挥作用?我认为,调查报道直播应该算是一个方向”;北京晚报社区新闻部记者刘琳以《以钉钉子精神写民生》为题,讲述了通过报道推动老楼加装电梯背后的历程;检察日报社正义网记者杨柳讲述了拍摄短视频《坚守》过程中的思考:“如何用最恰当的镜头、最动人的表达展现检察官的执着,我们费了不少心思” 。

    会上,既有奔波在采编第一线的女记者的写作感悟,又有来自学术界女学者的理性分析。什么是好新闻,如何做出好新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主任张小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方洁、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副教授王琴从不同维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方洁认为,“好新闻首先要有社会关怀,可以是重大议题、社会焦点和痛点的思考,也可以是民生话题细致入微的持续报道。其次好新闻要有信息增量,能够传递信息的同时为读者答疑解惑。最后,好新闻还应该有审美愉悦,让读者有参与传播的愿望。”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张倩为本次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获奖作品精准画像:获奖作品体现出女性新闻工作者对重大时政主题高超的驾驭能力;重视典型细节和故事化表达,趣味性、可读性强;立足建设性和正面舆论引导,社会问题报道中让读者看到希望和解决问题的路径;聚焦基层,注重调查研究,获奖作品向一线调研倾斜。

    座谈会的结语来自北京市妇联副主席赵丽君。“听了大家的发言,深深被你们的敬业精神感动。祝愿大家写出更多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负伟大时代的首都故事、中国故事。”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责任编辑: 赵丹
贺信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72003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