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陈凯星:践行“四力”要求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2019-06-19 17:18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深入践行“四力”要求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主任 陈凯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明确了媒体当前处于“全媒体时代”这一历史方位,提出了“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媒体任务,和“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媒体使命,指明了“运用信息革命成果”的媒体发展路径。对照学习和实践,有以下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意义

    一是释放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的强烈信号。党的十九大以来的集体学习中,已经第三次就新闻事业发展相关课题进行研讨。本次学习直接聚焦“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从过去提“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任务”到这次要求“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从加强顶层设计到提出采编发流程再造,认识不断深化。

    二是将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意义上升到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将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放到“全媒体时代”大背景下,将媒体融合发展上升到不断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的高度。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时不我待。

    三是为媒体融合发展绘就路线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主流媒体寄予殷切期望。近年来,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贯彻落实社党组部署,从推动“现场新闻”实践,到打造全球首个智能化编辑部,一系列新媒体产品达成“刷屏”之效。

    二、积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提出一系列新论断,是我们做好工作的着力点。总书记指出,“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一是加快智能化编辑部建设。新华社率先提出打造智能化编辑部,以新媒体中心作为试点单位,全流程嵌入“媒体大脑”技术,坚持以“以智能技术为基础、以人机协作为特征、以大幅提高生产传播效率为目标”。AI合成主播报道实现量产,不断探索新的新闻场景应用。同时正在开发国内首个“智能化时政动画短视频生产平台”,像PPT一样批量生产动画短视频,大大提升了动画视频的生产效率。

    二是以“大可视化”战略抢占5G先机。全媒体时代与5G时代相叠加。5G通讯具有大流量、低延时等特点,短视频、视频直播将成为新闻资讯和数据信息获取的主流方式,同时极大地改善VR、AR和MR等技术体验,演化出全新的媒体形态,带来真正震撼的体验。

    三是处理好“四个关系”。近年来,新华社从输出作品到输出产品,现在又进一步向输出工具、输出平台、输出服务升级。“现场云”协同3100家媒体用户,正在从全国最大的新闻直播平台,变成最大的短视频生产协作平台。新华社客户端打造移动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领域的航空母舰。

    三、聚焦“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积极探索推进“四全媒体”建设

    总书记在讲话中第一次提出“四全媒体”的概念,本质上也提出了新的平台终端产品标准和新的融合发展方向。

    一是全程媒体。一个事件从发生到结束,无时无刻不处在传播的链条中。以新华社新媒体中心“现场新闻”和现场云为例,用一台手机即可实现前方即拍即采即传、后方即收即审即发。实现与以往采编场景完全不同的“行进式报道”,推动全程关注、全程发稿的“直播态报道”的广泛应用。“全程媒体”对报道时效、协同效率的高要求,将进一步推动媒体向在线生产转型。

    二是全息媒体。一是形式多元,图文、视频、AR等新闻呈现更为立体;二是万物皆媒,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等新技术拓展新的新闻场景;三是给用户的阅读体验实现各取所需。“现场新闻”最早推出全息直播,我们正在不断提高现场新闻和现场云的全息生产能力,显著提升了单兵的全息生产能力。

    三是全员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一台手机就能构成一个传播平台。“现场云”以一台手机撬动新媒体转型,一是释放媒体人生产力,实现一体化生产。二是激活社会化生产,在线协同大量通讯员,形成覆盖广泛的“一张网”,产能得以低成本快速扩张。三是推动非媒体与自媒体参与主流资讯生产。

    四是全效媒体。我们理解“全效”就是“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对于新媒体而言,全效媒体还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应的统一,以社会效益检验经济效益,以经济效益壮大社会效益。

    四、推进系统化创新,助力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以守正创新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试点建设智能化编辑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全流程嵌入,推进系统化创新,助力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一要“富”脑力:思想要有高度、报道要有深度、创新要有力度。以创新方式传播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重大主题,推出创意融媒体产品。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报道中,创意推出音画交互产品《主旨演讲 摘金句、看重点!》,第一次将“金句”报道升级为“金声+金句”,当日浏览量达2397万。《习主席的书房》,首次将原生AR技术引入高端时政报道。

    二要“亮”眼力:强化大数据分析研判,增强辨别能力。网络空间信息庞杂,人工智能协助编辑记者在海量数据中智能发现肉眼看不见的新闻线索、研判新闻价值、处理新闻素材,实现“见所未见”。进博会期间,“媒体大脑Magic”6天时间生产稿件500余条,大幅提高了新华社视频新闻的生产效能,极大地增强了新闻线索、新闻素材、新闻资料的发现和处理能力。

    三要“壮”脚力:以源头端创新为重点,增强资源聚合能力。以智能产品研发协作为切口,打造大数据协作平台,定期生产智能化数据产品。基于“现场云”平台内容加工的短视频产品已成品牌。平台发起“你很了不起”等大型新媒体互动征集,短视频《产妇急需输血 麻醉师用体温焐热冰血袋》的报道,一个暖心画面感动了网友。

    四要“强”笔力:以人工智能技术为辅助,增强创作能力。我们推出全球首个AI合成主播,受到海外主流媒体极大的关注。“人工智能真的来了!”随着智能化编辑部试点建设的推进,我们还要进一步推出智能化工具,打造更多智能化生产的“基础设施”,不断增强采编人员“笔力”。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正在迈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阶段,如何进一步促成融合质变,仍有待我们对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主任 陈凯星)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1560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