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其命维新
——访问沈阳日报第一任总编辑宋平纪实(上篇)
见到宋平同志
2018年4月16日上午。北京。一次特别的访问。
我们见到了宋平同志——我们的第一任总编辑。在从小所受的教育和学习的党史中,我们知道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有一个共同点:低调内敛,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们为国家和人民谋求福祉,初心不改。
真的,我们见到了宋平同志。如沐春风。
宋老的身体很硬朗,耳聪目明,思路也很清晰。
在采访中,宋老的两个表情让我们印象深刻:凝神倾听以及灿烂的笑容。他鼓励我们和他合影,说自己100岁喽,沾沾他的福气。我们年轻的视频总监身兼摄影、摄像,一直忙着拍,想把所有的细节都录下来、拍下来。没来得及合影,宋老惦记着,贴心地问一句“你还没照吧”。合影留念后,他又说:“我有个照相机,(用)胶片的,可(我)买不起胶片。”如此风趣。我们大笑起来。我们心怀忐忑,小声商量:好不容易来一趟,还是争取见一下同样100岁的陈老(他的夫人陈舜瑶)吧。老人家听到了,让工作人员去叫正休息的陈老。我们还是不忍心打扰,主动放弃了这个请求,才算作罢。短短40多分钟,他为我们这些后辈着想了很多,很多。
宋老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他喜欢别人叫他“宋平同志”。
有幸见到宋平同志,对于我们来说,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创业者那里,见证了我们这张报纸和这座城市的初心。不忘初心,其命维新。2018年11月2日,是沈阳解放70周年;2018年12月20日,是《沈阳日报》70岁的生日。这张纸整整70年,卷风卷雨,已嵌入沈阳的血脉,记录着城市的历史、见证着城市的巨变。
这张纸的诞生,与宋平、陈舜瑶夫妇有很深的渊源。
陈舜瑶是《工人报》名义上的第一任总编辑,而宋平则是《工人报》实际的第一任总编辑。这看似矛盾、在今天不大可能发生的事情就发生在70年前。
创刊立业
我们的话题从《工人报》创刊开始。
“宋老,创刊时大概有多少人?”
“人不多。记不太清楚了,没多少人。出报试刊的时候,陶铸同志去了,亲自到印刷车间,他重视。不过,他很快南下了,就是出第二期的时候他找编辑部的同志开完会,嘱咐一下、强调一下就南下了。”
《工人报》是《沈阳日报》的前身,1948年12月20日创刊。
刚解放的沈阳就成立了一个特殊的机构——党报委员会,以宋黎、李都、刘亚雄、宋平、朱维仁、于北辰、陈瑞光、张承民、陈舜瑶、薛光军、叶克同志组成党报委员会。以宋黎为书记,李都为副书记。
党报委员会成员名单里,就有宋平与陈舜瑶夫妇的名字。
1948年12月2日11时,党报委员会召开首次会议,李都主持,陶铸参加会议并讲话。会议记录上记录了这样一段:“党报委员会的组成,共计十一人。李都任社长,叶珂(克)为副社长,陈舜瑶为总编辑。”从这份原始档案上,我们看到了涂改的痕迹:社长人选原是宋平,后来他的名字被涂掉后改为“李都”。我们今天解读这份档案,情形大概是这样:有新闻从业经验并在东北总工会任职的宋平,被列为工人报社社长的首选。随着讨论的深入,宋平夫人陈舜瑶又成为总编辑的人选。社长只好重新研究,选择了刚创办了《沈阳时报》的李都。随之,又一个问题来了——陈舜瑶暂时不能到任。首次党报委员会的最终决议是:宋平先行总编辑之责。记录上写道:“总编辑,宋平负责。副总编辑,由叶珂(克)同志负责。”右侧空白后加上的备注:“陈(舜瑶)未到前,由宋平负责。”
根据这份决议,中共沈阳特别市工委下发了正式文件《关于创办工人报几个问题的通知》:“……陈舜瑶同志任总编辑,在陈舜瑶同志未到前,由宋平同志负总编辑责任。”一张党报的创办与一对革命夫妻有如此渊源,绝对是值得纪念的一段传奇。
“陈老(陈舜瑶)当时什么原因没到任?”对于这件“悬案”,宋老说:“她(陈舜瑶)当时在哈尔滨,工作还没交代完。”“当时创刊的条件艰苦吗?”宋老说:“(《工人报》创刊时)都从简吧,沈阳有些基础,接收了国民党一家报纸(即国民党新六军军报《前进报》)。工人报(社)人不多。”位于和平区衡阳街26号的一栋二层楼就是前进报社,被接收时就像一个废弃多年的工厂,院内的垃圾和脏水与冰雪混在一起,冻成山丘,办公室结满蛛网,玻璃破碎。印刷厂里只有一台旧轮转机,半张白纸都找不到。好在,当时接收的不只是《前进报》,还有别的报纸。今年98岁的王曾回忆说,他和高风等人接管了《东北公报》两台16页平板印刷机及其职工,又协调市总工会弄来报纸印刷所需要的锌版、铜版……
1948年12月20日清晨,四开四版的中共沈阳特别市工委机关报——《工人报》,与沈阳人民见面了!报头套红,是由陶铸题写的。
宋老还记得后来任总编辑的刘黑枷,说他是“老记者”。听说沈阳日报社要设立黑枷新闻奖,他很高兴。那时,刘黑枷是通采部主任,撰写了《工人报》创刊号的发刊词,开头就写道:“东北已经全部解放,东北人民的任务是恢复与发展生产,支援关内,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工人报》既是中共沈阳特别市工委机关报又是工会机关报,服务对象包括工人、店员、苦力等。《工人报》创刊号一版刊发了工友张有功写的一篇文章,里面说:“沈阳从来也没见过预备给工人看的报纸,我前几天看到你们报的试刊,心里高兴得不得了,从解放军进来以后,各工厂都来了工会工作的干部,比如我们厂子就成立训练班,每天来教员讲话,开小组讨论,又筹备成立工会……”还发了一则消息说“本市军需部各工厂在11月7日到10日均先后开工”,当时口号是“前方要得急,后方赶得快”。
当时,宋老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在东北总工会,担任东北总工会常委兼宣传部副部长。工会工作一直延续到1952年离开沈阳,在此期间他历任东北总工会文教部部长、秘书长、副主席。这也意味着,他要把更大的精力放在工会工作上。
宋老说:“那时候工会主要是办企业,沈阳企业多。刚解放,敌伪人员还有着呢,留用的也都是旧职员,工会(的人)都到工厂里去工作,到国营企业里去,管的事也具体一些……”从点滴描述中,我们依稀能想象出当时工会工作的忙碌。在那个特殊时期,工会与企业是一体的。沈阳经济重建充满艰辛,但速度却是惊人的。沈阳为全国解放提供了大量物资,成为我军的重要后方。
这,跟我们如今理解的工会工作有着很大的区别。
所以,宋老告诉我们:“(当时)报社的事儿没怎么管,一开始接收的时候管一下,因为我主要在工会。”他还告诉我们那时是陈浚办报。“陈浚是后来才来的,办过报,就交给他了。”抗战期间,宋老和陈浚在《新华日报》“共事”过。宋老是在重庆《新华日报》,而陈浚则在华北《新华日报》任职。陈浚当总编辑的时间也不长,离开《工人报》后还担任过东北总工会劳动报社社长、总编辑、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浙江日报社党委书记等职。
陈舜瑶因另有任用,来沈后未到《工人报》工作,但她并没有离开新闻事业。据《东北日报简史》记载:1952年9月13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筹备会沈阳分会成立,《东北日报》的李荒任主任,而她与陈浚均为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