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提升乡村价值,构建乡村振兴媒体推动力

2019-06-23 15:23 | 来源: 四川记协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提升乡村价值,构建乡村振兴媒体推动力

    ——以《四川农村日报》为例

    摘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演进及实施过程中,《四川农村日报》的采编实践表明,对乡村价值的厘清、激活和提升,有助于推动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据此《四川农村日报》大胆创新,构建更强劲、更持久的乡村振兴媒体推动力,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大局。

    关键词 乡村振兴;乡村价值;涉农媒体;“三农”工作

    《四川农村日报》是中共四川省委机关报《四川日报》的农村版,创刊66年来,始终面向农村,服务“三农”。近几年来《四川农村日报》陆续推出了直接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和脱贫攻坚事业的各类深度报道,推出了头版常设小言论专栏《田园小议》,推出了舆论监督报道专栏《农报眼》,推出了直接促进农产品销售的《电商》专版,推出了独具特色的农村学生作文专版,推出了以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为主旨的《乡村振兴论坛》评论专版和《大地周末》文化副刊……这一系列围绕乡村价值所作的探索和创新,得到了农业界、新闻界的广泛好评,在全国农民报系统好新闻评选中连年取得较好的成绩,特别是在2017年四川省新闻奖评选中,报社选送的参评作品100%获奖,其中一、二等奖获奖率达到7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1]。中央农办负责人在解读乡村振兴战略时指出,“实现乡村振兴,重新认识和发现乡村价值” 。[2]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朱启臻认为,乡村价值包括生产价值、生活与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方面[3]。本文从《四川农村日报》的报道实践入手,探讨乡村振兴与乡村价值的关系,以及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洪流中,涉农媒体又该有何作为等现实问题。

    一、着眼于乡村生产价值的提升,以助农增收为出发点,变身“媒体资源整合器”“农副产品包装师”“地方风情传播者”

    乡村的生产价值,是乡村价值体系中极为重要的方面。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民自古以来都是低收入人群。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为了大幅度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四川农村日报》一直致力于助农增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要做“媒体资源整合器” “农副产品包装师”“地方风情传播者”的目标,并展开了多种形式的尝试。

    (一)办活动,做好“媒体资源整合器”

    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四川农村日报》不仅大张旗鼓做好相关报道,还策划和举办直接服务于“三农”的活动,比如曾于2014年发起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战略协作平台。该平台联动省农业主管部门,整合各类媒体资源,以生产联盟、农资联盟、农产品加工联盟以及金融、保险、物流、全媒体等服务联盟为基础,通过现场对接会、专题研讨会,运用平面媒体、网站、微信、微博、手机报等媒介,让联盟成员间实现信息共享、产品交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助增收,做好“农副产品包装师”

    围绕农副产品的品质提升和促销,《四川农村日报》开辟大量的专版和专栏,以信息资源和传媒力量,服务“三农”,助农增收。《农技》和《创富》是《四川农村日报》两个特色优势版面,前者致力于为农户传授农技知识,后者则介绍增收方法和路径。两个版面都深受读者的喜欢。在新一轮改版中,这两个专版的出版频次更加密集,专版内容也更加符合当代农村生产实际。同时,《四川农村日报》增设了《电商》专版,介绍全国各地利用电子商务实现农产品井喷式增长的典型案例,启迪农户、合作社树立品牌意识、质量意识,此外还有计划、成系统、长时间地在版面上集中推荐地方特色农产品,并配发相关的新闻报道,帮助一些农产品入驻电商大平台。《电商》版引起了许多城市消费者的关注,他们自愿成为《四川农村日报》的“农粉”,通过各种微信群、 QQ群,参加报社组织的团购活动或现场采摘活动。随着线上线下活动的深入开展,该版已经与现代农业产业链战略协作平台形成了呼应、互动的关系,将使更多的农户受益。

    (三)重节会,做好“地方风情传播者”

    围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四川农村日报》助力乡村旅游、生态康养等产业发展。农民如何增收?除了实现农副产品的高附加值外,美好的乡村环境也是可以“变现”的:乡村游会给农民带来直接而又可观的收入。然而,乡村如何亮出自己的特色风情而赢得观光客的青睐,却是一个大难题。《四川农村日报》主动扮演“地方风情的发现者、传播者”,努力让美好的乡村,更好更快地走进公众视野。

    1.高度重视“春天三部曲”系列报道。“春花”“春茶”“春游”报道,构成《四川农村日报》开年重点报道“春天三部曲”,目的是把最美的春光、最美的春游目的地、最美的春游纪念品,打包发送给读者,也把美好的乡村环境“推销”出去。“春天三部曲”每年都要发几十个专版,仅是头版推出的看点照片,就有几十张;专版和专题报道之外,往往还会附上服务性极强的“乡村旅游攻略”,让读者“一报在手,踏青不愁”。“春天三部曲”我们已经坚持了数年,成为了报社的一个重要品牌。

    2.积极参与地方政府主办的节会活动。近年来地方政府大打节会经济牌,通过主办各种各样的节会来提高地方知名度。由于节会众多,加上主办者多为县一级或者乡镇一级政府,如果前期宣传工作没有到位,活动影响就不会太大。《四川农村日报》积极介入地方主办的各类节会活动,不仅在报纸上做图文报道,还联动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在全国影响较大的新媒体做直播或剪辑性报道,深受活动主办方好评。对于省上举办的较高层次的涉农节会,《四川农村日报》更是倾情投入,全流程介入、全方位展示。鉴于《四川农村日报》对四川省农博会的高水平报道,四川省政府办公厅曾发文通报表扬。

    3.精心报道新涌现出来的休闲农业业态,比如乡村民宿、农业主题公园、生态康养等,很多报道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针对性,受到报道对象和读者的广泛好评。

    二、着眼于乡村的生活与生态价值的提升,深入探究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打下深深的绿色烙印

    农村生活令人向往,天人合一的生态涵养,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无不体现着天地对农人的眷顾和呵护。然而近几十年来,乡村的环境状况却令人担忧:高污染高能耗企业下乡落户,农药、化肥、农用薄膜等产生的影响日益体现,传统村落日渐衰落……乡村的生活与生态价值面临严峻挑战,有鉴于此,《四川农村日报》采取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切中时弊,引发关注。

    (一)举旗帜,树理念

    《四川农村日报》通过报道大力宣传中央提出的生态、绿色发展理念,结合四川省委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告诉村民,什么是乡村真正的美,培育、树立和强化村民的审美理念。为留住古院落、古树、古镇,留住乡愁,报社开展寻找、评比“最美古村落”“最美古镇”“最美古树”等活动,激发村民的家乡自豪感。

    (二)曝问题,亮“红灯”

    《四川农村日报》突出问题导向,在头版开辟以理性、建设性为基调进行舆论监督的新闻专栏《农报眼》,聚焦农村生活、生态方面的问题,曝光一部分乡村环境方面的负面典型,广泛汇聚各方专家意见,为美丽乡村建设建言献策。《农报眼》的一些报道引起相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促成了问题的解决。此外,还有一些报道获得了各类新闻奖。

    三、着眼于乡村社会价值的提升,持续深入地关注粮食品质、乡村教育等问题,体现强烈的民生情怀

    乡村不仅是广大农民劳动耕作、养活自己的地方,更是农民通过自己的劳动,种养出粮食果蔬,养活全人类的地方,这就是乡村的社会价值。仅就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而言,乡村的产业价值并不显著[4],而从养活人类的角度而言,乡村的社会价值却是无可比拟的。与之相关的问题是:尽管农产品连年丰收、增产,但农产品的品质良莠不齐,令人担忧。农业如何从增产转向提升品质,从而实现增收?国民的餐桌安全,如何确保?《四川农村日报》从这些乡村舆论重点关注的问题入手,浓情报道,解疑释惑,体现出强烈的民生情怀。

    (一)为提升川米品质,一组追踪报道持续两年

    四川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大省,但是两年前我们的记者发现了一个现象:省内的超市里,再也买不到四川大米了。川内为什么买不到川米?因为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川米品质不佳,部分川米甚至沦为了猪饲料。那么,为什么不能提高品质,做强品牌?……《四川农村日报》派出多路记者,从乡村到城市,从田野到超市,从高校到厅局,与农民、官员、专家、经销商、粮食加工者等深入对话、交流,一起粮食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鲜活案例,在版面上源源不断地展开。两年来,《四川大米该如何突围?》《以优质稻为突破,川米能否香天下?》《高速增长10年,川粮按下慢进键》等20多篇追踪报道陆续见报,引发强烈反响。最终,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农民提高了种粮积极性,四川粮食的品质得到很大提升,四川好米重新回到市场,回到了四川人民的餐桌上。

    (二)为孩子留一盏“希望的灯”,农村学生作文专版全国罕见

    农村孩子是乡村的未来。农村孩子的成长、教育问题,关系着乡村价值,特别是乡村社会价值的实现。《四川农村日报》特别关注农村孩子的成长。《作文课》专版每周出版一期,原则上只刊发农村乡镇学生和农民工子弟作文。“它很可能是全国唯一专门刊发农村学生作文的专版”,一位著名教育专家盛赞,“《作文课》的创办是为缺少关爱的孩子留一盏希望的灯。”城市学生对发表作文不足为奇,但对于偏远山区的农村孩子(有相当一部分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而言,发表一篇文章,可能就会被其视为自己跟家乡以外的世界,建立了某种联系;而对农民工子弟而言,发表一篇文章,可能会被其视为“城市开始接纳自己”。读者也对《作文课》评价甚高,称之为“农村娃娃起飞的摇篮”。

    四、着眼于乡村文化价值的提升,致力于乡村治理体系的健全和文明和谐乡风的形成,做乡村文化振兴的积极践行者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中央提出,要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5]……乡村文明的养成与乡村治理体系的健全密切相关。用浸润的方式以文化人,以修养提升的方式培育文明乡风,《四川农村日报》把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融入到版面的字里行间,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

    (一)重“头人”,树典型,助力构建善治乡村

    火车快不快,全靠“头人”带,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以及新乡贤、新农人、大学生村官、农村合作组织负责人等有识之士,在乡村矛盾化解、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四川省提出的“四好村”建设(“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把美丽乡村的环境营造和乡村思想文化建设对接起来,《四川农村日报》开辟《聚焦“四好村”》《农民夜校》《第一书记》《村里的新乡贤》等专栏进行经常性报道。对最美乡村医生、最美乡村教师驰而不息地进行报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身边人的嘉言懿行影响村民,巩固乡村思想文化阵地,助力构建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二)“大喇叭”“悄悄话”,吹播乡村文明新风

    见贤思齐、见德思义、尊老爱幼、守望相助、礼义传家、邻里和睦……为进一步倡导乡风文明,《四川农村日报》加强言论引导,每周推出《乡村振兴论坛》评论专版,致力于做乡村治理特别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舆论大喇叭”;为及时回应村民现实关切,自2017年7月起,《四川农村日报》在头版开辟小言论专栏《田园小议》,除了非常特殊的原因以外,原则上每期报纸头版都要推出《田园小议》,三四百字,用乡亲们的口吻说话,把话说到乡亲们的心坎上。读者称赞,“这种小言论接地气,说大白话,让人很受用,是咱乡村的‘文明悄悄话’。”

    (三)做专题,传文明,滋养乡村精神生活

    为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宣传报道,滋养村民精神生活,美化村民精神家园,《四川农村日报》每年都开展“农民读书征文”活动,还开辟《大地周末》文化副刊,着眼乡村文化的梳理和确认、乡村风物的记录和激活,字里行间浓缩城乡生活的嬗变,展现新时代新农村的风光美人情美;推出《舌尖上的山川风味》《身边的非遗》《镜头下的四川古村落》《作家眼中的四川历史名人》等系列深度专题报道,激发村民的文化自信,提高村民的审美情操。

    《大地芬芳》基层文艺作品专题特别值得一提:以县域为单位,定期、集中刊发当地艺术家的书画摄影作品。所发作品反映当前四川新农村生活的主旋律,呈现新农民的精神面貌,省美术家协会称“这种报纸定期推出基层艺术家作品的做法多年未见,值得大力发扬”,是“乡村振兴的艺术表达、蜀乡山河的基层刻画”。

    近年来,围绕乡村价值的激活与提升,《四川农村日报》开展了上述一系列的采编实践。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们发现,乡村的生产价值、生活与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对应的恰恰就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有鉴于此,《四川农村日报》将大胆创新,构建更强劲、更持久的乡村振兴媒体推动力,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大局。

    参考文献

    [1]董峻、王立彬.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7-12-30.

    [2]高云才、朱隽、王浩.乡村振兴,顺应亿万农民新期待[N].人民日报,2018-1-14.

    [3]朱启臻.乡村振兴与乡村价值的发现和提升[N].光明日报,2018-7-3.

    [4] 国家统计局.2017年四季度和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结果[EB/OL].国家统计局官网,2018-1-19 .

    [5]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Z].新华社,2018-2-4.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1502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