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民族文化源流长 长白山下飘馨香

2019-06-23 12:57 | 来源: 吉林记协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翻译稿-代表作1

    民族文化源流长 长白山下飘馨香

    洪吉男 李哲洙 金成杰 李全 金佳慧

    序言

    长白山下图们江畔,坐落着有60多年历史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勤劳勇敢的延边人民生活在这片热土上,以“汉族离不开朝鲜族,朝鲜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离不开少数民族”为座右铭,融入中华民族文化圈里,让独特的朝鲜族文化尽情绽放,续写着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新篇章。

    本报将推出系列报道“民族文化源流长,长白山下飘馨香”,到朝鲜族民族文化园地采风,采撷几朵鲜花以飨读者。

    闪光的创意 打造特色文化符号

    《红太阳照边疆》回荡在光东村

    红太阳照边疆 / 青山绿水披霞光 / 长白山下果树成行 / 海兰江畔稻花香……

    金秋季节,记者来到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这边疆的小山村因前几年习近平主席的造访,顿时名扬四方。都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踏进村口就听见嘹亮的歌声,原来是由老人们组成的光东村文艺演出队正在村上的广场演出呢。曾经唱响大江南北的《红太阳照边疆》的悠扬旋律回荡在村子上空。

    “今年一年我们就接待游客20多万名。还多亏了这支文艺演出队呢。”

    光东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金英淑向记者介绍说。

    平均年龄70岁的这支文艺演出队战斗力还挺强,但凡有游客来到村庄就要演出,有时一天就要演好几场,真是忙得不亦乐乎。据说,今年的演出场次达80场。

    “那些游客呀,观看我们的演出,都说不虚此行呢。说得我们心里美滋滋的。”今年71岁的演出队“大姐”朱今淑老奶奶欣喜地说。队员们反映,大家都有一股心劲儿,要把朝鲜族传统文化展示给远方的游客,所以再累也不怕,越干越有劲。

    光东村的文艺演出,已经成了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朝鲜族农夫节传承人吴廷默心系“御粮田”

    “御粮田”和“御谷米”是龙井市开山屯镇光昭村下泉坪的水田和那里的水田产的稻米的称谓。因为,这里的米过去曾为御膳贡米,供皇帝品尝而得名。

    为了让拥有尊贵“血统”的“御粮田”和“御谷米”华丽复活,有人默默付出了20年心血,不惜燃烧自己。这位朝鲜族有识之士,就是朝鲜族农夫节传承人吴廷默(65岁)先生。

    从2007年起,吴廷默先生就开始在图们江畔依山傍水的“御粮田”里举办中国朝鲜族农夫节大型活动,已然延续了九届,如今“御粮田”里的“农夫节”和“丰收祭”成功录入吉林省文化遗产名录。其间甘苦寸心知,吴廷默先生为发掘朝鲜族农耕文化自掏腰包的金额即达600万元。

    矗立在边陲小乡镇的国内首家移动装配式公益影厅

    去年11月,建立在龙井市白金乡的移动装配式公益影厅引起了记者的关注。作为政府文化扶贫政策的一环,落户白金乡的这座影厅不仅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家装配式公益影厅,还是国内首家建在边境线上的公益影厅呢。拥有50个座位的这个影厅,安有空调舒适温馨,与城市影厅相差无几。现在,每周放映两次电影,供群众免费观看。

    自打有了这家影厅,开阔了农民群众的眼界,丰富了边疆居民的文化生活。

    针对当地朝鲜族群众不大懂汉语的状况,乡政府除了放映上面配给的译制片,间或还要组织人力,自行翻译影片呢。

    百年部落延续中国朝鲜族居住文化之脉

    从图们市沿着图们江溯流而上,往南走20多公里,就会来到闻名遐迩的朝鲜族传统村庄百年部落(白龙村)。部落房屋风格各异,错落有致。在百年部落里历史最久的房屋,就是金京南居住的朝鲜族八间大瓦房,虽然经历了130年风雨洗礼,却傲然屹立,毫无损伤。

    百年老宅的主人金京南(66岁)堪称是村子里的传奇人物,就是他拿出自己在韩国打工所挣的钱,还有兄弟姐妹的钱,筹资300万元打造了这座百年部落。

    身居百年老宅,金京南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人不在,房子会留下。他说,等我们走了,也能让后人们亲眼看看祖先住过的房屋、使用过的物件,用全身心感受,让民族魂世代相传,这就是我一辈子的梦想。

    百年部落还举办过两届中国朝鲜族传统摔跤大赛,按古老习俗对夺冠的大力士发放大黄牛做奖品。

    百年部落已成为展示中国朝鲜族居住文化的鲜明文化标志,成为游客慕名而来、流连忘返的美丽景点。

    “东方第一村”防川,一跃为中国名村

    位居中国大陆最东头、号称“东方第一村”的珲春市敬信镇防川村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

    吉林省首部名村志《防川村志》,详细记载着防川的历史与人文、地理、风土、民俗以及经济社会建设状况。《防川村志》被选定为国家级重大文化发展工程项目而得以编撰,2017年12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名村志丛书》发行仪式上荣获中国名村志文化项目奖。

    防川村在历史上先后遭受了两次消失的厄运。第一次是1938年,日本侵略者强行驱赶村民,整个村子消失了。第二次是1957年,发了场大水,图们江泛滥,村子被冲走。1965年,政府任命姜泰元为防川村党支部书记,并让以姜泰元为首的18名朝鲜族党员移居到防川。

    “吃水不忘挖井人”,在今年防川村改建为传统文化村的大工程中,为了纪念以姜泰元老书记为代表的开拓者,村民们特地在村后的湖畔建起一座“泰元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如今的防川村已成为中国朝鲜族特色村庄、吉林省八景之一、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4A级景区。

    防川村有着拥军爱民的好传统,部队指导员兼任防川村党支部副书记,朝鲜族村民和边防战士结下了骨肉深情。逢年过节,村民们都要带着美味的打糕,可口的菜肴,前去慰问坚守边防的子弟兵,还为战士们献上一台文艺演出。每当新兵入伍,村民为他们举办欢迎会,老兵退伍全村人依依惜别,谱写着军民融合的新篇章。

    著名诗人贺敬之曾经来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留下著名诗句:“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

    如今的延边村村百业俱兴、传统房屋横看成行竖成列、生态文明彰显宜居。更兼村村政通令行,人人安居乐业。如今的延边乡村成了名副其实的朝鲜族传统文化的摇篮。

    翻译稿-代表作2

    听歌看舞 领略民俗文化精华

    洪吉男 李哲洙 金成杰 李全 金佳慧

    《道拉吉与茉莉花》,两个民族传统民谣的“相恋”

    “朝鲜族传统民谣,历经100多年风风雨雨,峰回路转,在这块热土上生根开花,融入中华大家庭,发出灿烂民族文化的光辉。”

    说着这番话,延边歌舞团团长金辉告诉我们《道拉吉与茉莉花》是将中国亚热带山地自生自开的茉莉花和以深深山沟里的桔梗为素材传唱多年的民谣嫁接在一起的融合节目,每当重要活动或巡回演出的时候不仅是延边歌舞团,连其他一些文艺团体都采用舞蹈或伽倻琴弹唱等多样形式,将这档节目搬上舞台。

    《道拉吉与茉莉花》是2007年1月,在延边电视台春节晚会上第一次推上舞台的。当时,《茉莉花》由延边的朝鲜族演员们倾情演唱,《道拉吉》则由北京的其他民族的演员们热情演唱,到高潮部分托出全体演员同台的民族大团结的场景,拨动了万千观众心弦。每当洋溢着浓郁民族情绪的《道拉吉与茉莉花》的旋律回荡在舞台,总会激起观众热情呼应,台上台下水乳交融,柔美旋律触拨观众热血沸腾。这台节目因别出心裁的挑战和创意,带给观众深沉感动和绵长回味。

    《道拉吉与茉莉花》于2012年被选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大型庆祝活动献演节目,在大型广场艺术公演中安排在第三场,向满场数万观众展示了和谐文明的延边崭新风貌,尽情表达了紧密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的延边各族人民共同心愿。

    《道拉吉与茉莉花》将茉莉花洁白无瑕,馨香沁人与道拉吉朴素无华、坚韧纯情融于一体,已成为珍贵的文化财富。

    密江洞箫,传承70年民间艺术命脉

    以1994年全国边境文化长廊现场会为契机,珲春市密江乡的洞箫从老百姓家的堂奥和田间地头吹上全国舞台,成为独特的边境文化。后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密江乡命名为“中国朝鲜族洞箫艺术之乡”。

    前不久记者来到密江乡,密江乡新民乐艺术团(2017年11月建立密江洞箫协会,2018年11月注册为密江新民乐艺术团)的团员们正在挥洒汗水排练新节目。以百年老宅为背景,身着节日盛装的村子里的农民演员们登台彩排,那悠扬的洞箫旋律和我们民族传统乐器长鼓,和谐交融、相得益彰,展示独特风采。

    密江洞箫活动的领头雁金振守介绍说:“为了延续中国朝鲜族密江洞箫艺术的命脉,彰显密江洞箫魅力,传承和发展洞箫文化,结集有志同道成立了新民乐乐团,目前拥有53岁到72岁的17名团员,都是民间洞箫爱好者。”他说,“目前以洞箫、短萧和唢呐等三种乐器为主,每周三次在珲春市和密江做集中排练。”

    密江洞箫从第一代传承人韩信权到如今的第三代传承人李吉松,已有70年傲人历史。

    民族传统乐器洞箫,经民间艺人的传承,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镂刻民族悲欢、传递希望、歌唱幸福生活的传统乐器,那悠扬的旋律当中浸透着民族的历史与情趣,民族的气息。

    炕头演出,送艺术进乡乡村村

    将精美歌舞送进热炕头,让乡间草屋洋溢欢声笑语,和龙市文化艺术馆艺术团(2000年和龙市艺术团和和龙市文化馆合并而成)的炕头演出,已然延续了61年,一直和广大乡民亲切相伴,成为和龙市乡村农民翘首以待的人气节目。

    其中,炕头演出的人气节目“三老人”(朝鲜族小品的一种)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用独具延边特色的乡气乡味,给乡亲们带来欢笑。

    61年间,和龙市文化馆艺术团的演员们跋山涉水辛勤耕耘,创造出惊人记录:炕头演出行程达30多万公里、创作出1000多个文艺节目、演出场次一万多场、观看人次达300多万。

    “如今还有面包车代步,可过去想都不能想。那些演出需要的音响道具、电信器材什么都我们都手提肩背,有人还顶在头上,徒步迎着风雨暴雪走遍全县,连最偏僻的穷乡僻壤都没有放过。”

    和龙市文化馆馆长崔英姬感慨地说着,将话题转到“三老人”。说是延边朝鲜族曲艺形式之一的“三老人”能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仗着“炕头演出”这样一种独特的演出形式。

    “三老人”类似多口相声,装扮成三个老头儿的演员们惟妙惟肖的演技,时不时引起哄堂大笑。专家们高度评价说“三老人”是与时俱进,及时反映社会问题,在笑声中表扬先进,传播正能量的好节目。

    无愧于歌舞之乡的美誉,延边处处洋溢欢歌曼舞。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仅广场文化活动一项就已经坚持了20多年,如今已基本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的群众文化品牌。除了“洞箫之乡”还有“象帽舞之乡”、“民俗活动之乡”、“长鼓舞之乡”,名扬海内外。

    在中华大家庭中,延边民族文化植根自己民族的土壤,汲取各民族文化精华,成长为各种文化有机融合、显示勃勃生命力的独具异彩的文化,装点着更加美好文明的新延边的明天。

    翻译稿-代表作3

    产业与文化的亲密接触

    洪吉男 李哲洙 金成杰 李全 金佳慧

    金达莱与金达莱村,还有旅游产业

    每逢春天,延边山野金达莱竞相开放,一簇簇一团团,把整个延边装点成花山花海。金达莱顺理成章地成为延边州花。每当金达莱盛开时,和龙市西城镇金达莱村就要举办金达莱国际文化旅游节。自打2006年举办首届活动,今年已届第10次,金达莱旅游节已然成为和龙的“脸面”,延边的“品牌”。

    其实,追溯起来,金达莱村和金达莱还不是“原配”呢。一开始金达莱旅游节花落天然金达莱最为繁茂的明岩村。可是,2010年明岩村被洪水淹没,全村83户村民就搬迁到如今的金达莱村。

    村庄定名为金达莱村也有故事。经历大洪灾,解决村民“衣食住”成为燃眉之急,承蒙党和政府的关怀、政策的扶持,特将既为延边州花又是和龙市花的金达莱取为村名,将迁移后的明岩村命名为金达莱村。

    随之,突出金达莱村全部村民是朝鲜族这一民俗文化条件,凭借位于自治州首府延吉和著名景点长白山之间这一地理位置以及越来越发达的交通优势,制定出民俗旅游景区发展规划,正式启动了民俗旅游开发,为解决村民“衣食住”问题迈出了切实有效的第一步。

    党和政府的灵活政策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国家少数民族发展基金援建的地窖泡菜公司,已经开始创收。地窖泡菜公司的分红款、办民宿赚取的住宿费、民俗纪念品销售款等保障了村民安定的经济生活和温馨的养老生活。

    “2017年前来金达莱村旅游的游客共计32万人。今年的金达莱节仅开幕当天就有13.5万人光顾。竟然还有从法国来的游客呢。”金达莱村第一书记金永海介绍说。

    中国结的启发引出的朝鲜族民俗结

    中国结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融聚在中国结的精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特别在民间,中国结象征的团结、幸福、平安的内涵和精巧、细腻的编织技艺,深受男女老少喜爱。

    有这样一位巧手匠人,他往中国古代文明元素注入朝鲜族民俗因素,将其升华为民族特色文化符号,他就是龙井市新华村村民朴京勋。

    朴京勋于2005年,在四平偶遇中国结匠人,他当即被它迷住了,便自掏腰包参加学习班学艺,掌握了中国结编织手艺。朴京勋是肯动脑筋的人,他一边琢磨、一边动手,把朝鲜族传统文化嫁接到中国结上,别具一格的朝鲜族民俗结应运而生。

    朝鲜族民俗结与中国结尽管意义与脉络相近,但却有着一定差异。朴京勋先是别出心裁地在中国结的盘结与穗子之间镶嵌上一个小小的簸箕,接着把一色红的中国结的穗子,换上了富有朝鲜族民族特色的五彩丝线。然后,在簸箕上点缀了红椒、青椒和花生,完成了有别于中国结的民俗作品,后来给它起名为朝鲜族民俗结。

    用在朝鲜族民俗结的所有作品,当然都出自朴京勋的一双巧手,这民俗结不愧是饱蘸着民族情的民俗编结工艺品。

    靠着政府的重视和党的少数民族政策的扶持,险些成为一个人的“雕虫小技”自生自灭的民俗编结工艺品,成为龙井市旅游品牌。朴京勋已被选定为民俗编结传承人,民俗编结工艺入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族传统乐器进军内地,走向世界

    延吉市民族乐器研究所是全国唯一的朝鲜族乐器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正在引领朝鲜族乐器的创新、生产和传承。

    他们的研究超出乐器的范围,譬如朝鲜族传统舞蹈象帽舞的主要道具象帽,他们已经研究多年,发明出用模具印制的方式,实现了象帽批量生产,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对显示我们民族的智慧、勤劳的顶水舞使用的水罐,也经精心打磨提高了其美感,不仅满足了观众的观赏要求还便利于舞者驾驭。

    延吉市民族乐器研究所目前主要生产长鼓、鼓、小鼓、扁鼓、大锣、小锣、牙拍等打击乐器,洞箫、短萧、长笛、大笒、中笒和小笒等管乐器,伽倻琴、牙筝、玄鹤琴、奚琴等弦乐器共三大类40多个品种的朝鲜族乐器。

    近年来,乐器需要激增,这里的乐器早已越过东北三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四川、深圳等全国各地大学,甚至远销到韩国、朝鲜、日本和马来西亚等海外各国。

    大酱蕴文化,成为文化产业

    企业家李东春是把朝鲜族传统食品之一大酱升华为文化,将其打造成生态文化产业的主人公。朝鲜族传统大酱已于2009年登载吉林省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深入挖掘朝鲜族传统食品蕴含着的物质功能和文化元素,倡导文化食品时代,每年都要举办生态文化节与传统大酱五德文化节,还要召开以发掘传统发酵食品为主旨的国际学术会议。

    为了弘扬和传承传统食品文化,将6月9日定为“大酱节”,年年举行千户同场酿大酱的传统大酱酿造体验活动。这样的体验活动不分民族,汉族参加者占70%以上。不仅动手酿造大酱,还有许多摄影家、书法家、美术家慕名前来,记录这动人的时刻,用作品交流和学习民族传统文化。

    如今的延边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高铁开通,打下传统食品名扬四方的坚实基础,发展前景令人鼓舞。

    延边于2007年提出“文化强州”战略,积极实行扶持民族文化发展的各项政策,坚定不移地将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当作21世纪黄金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投入、常抓不懈。

   上一页 1 2 3 4  

责任编辑: 赵丹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1617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