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保持人民情怀 做时代的记录者——写在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记协贺信一周年之际

2019-06-25 08:56 | 来源: 他荐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保持人民情怀 做时代的记录者

——写在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记协贺信一周年之际

    米博华 韩韶君

    2017年11月8日,在中国记协成立8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记协发来贺信表示祝贺。记者节到来之际,重温总书记的贺信,更深切地感受到贺信提出的“坚定‘四个自信’,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唱响奋进凯歌,凝聚民族力量”,不仅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而且是新闻工作者建功、立业、成才的根本遵循。许多新闻工作者结合多年的理论和实践充分认识到,保持人民情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在新时代的重要体现,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在新闻工作实践中的展开和运用,对于我们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保持人民情怀就要回答好“为了谁、依靠谁、谁享有”这一根本问题

    人民情怀,就是自觉服从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这个大局就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通过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使中华民族国泰民安、永续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

    经验证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人民群众凝聚力,事关国家前途命运。所有这一切,都与老百姓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

    解决“为了谁”的问题,就是解决人心向背问题。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的执政目的、发展理念脱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就会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保持人民情怀,就是要把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放在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基础之上;就是要通过新闻报道宣传党的主张、传递方针政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向心力,使中国老百姓认识到党领导的现代化事业就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

    人民情怀,就是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党的根本宗旨决定了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方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以自己的行动表明,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就是人民立场。这也正是党性和人民性高度统一的理论逻辑和实践基础。坚定的党性就是坚定的人民性,人民性归根到底就是坚定的党性。改革开放40年,我们提出了许多改革举措、经历了很多政策调整,但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最根本的目的。新闻理念、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受众群体、媒介技术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以互联网移动终端为代表的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对舆论生态的影响至深且巨,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宗旨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这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人民情怀,在当下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信息服务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势必将大幅度增加,这是现代化社会的重要特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人民群众对于包括新闻在内的各种信息需求呈现出多元趋势,新闻传播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日益凸显。同时,不同受众接受信息的习惯和方式存在差异,对于信息的个性化需求不断上升,一般性的信息已很难满足受众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依然沿袭陈旧过时的新闻理念,表达千篇一律,回应含糊迟滞,都会大大减弱新闻舆论工作的效应。特别是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不仅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而且要研究互联网条件下新闻传播的规律,解决能力不足的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方面、高品质的信息服务。

    保持人民情怀就要适应媒体格局新变化,进一步提高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当前,媒体格局、传播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也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新闻舆论工作中体现人民情怀,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走融合发展之路,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在“四个力”上发力。据报道,截至2017年,人民日报及社属报刊创办的新媒体平台覆盖总用户数达到6.35亿,人民日报客户端累计下载量达到1.99亿,人民日报微博总粉丝超过9400万,人民日报微信关注人数近1300万。通过媒体融合更好地为老百姓提供信息服务,是近年来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为代表的主流媒体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实践。有报道说,这样的实践改革了管理体制,从过去的以报纸版面为中心开始转向报纸与新媒体齐头并进;变革了运行机制,以互联网思维,凸显移动优先、一体发展的理念;再造了新闻生产流程,建立起适应融合传播的策采编发网络和流程。经验证明,围绕内容生产、媒介技术、运营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改造新闻生产流程、推动信息技术升级、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才能深度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为广大受众所喜闻乐见。也充分证明,传统媒体没有因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而衰落,而是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积极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在新媒体传播领域中巩固了舆论重镇的地位,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的优质产品和服务。

    不断推出新的信息产品,在“四个力”上做文章。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呈现出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发展特点的时代,以往的信息产品生产方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人民群众对信息的需求呈现出即时、可视、互动等特点,如果无法满足这些方面的需求,也就无法在信息传播中占据主导位置。通过融合发展,推动我们的主流媒体科学运用先进传播技术,增强信息生产和服务能力,更好地传播党和政府声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是我们把握群众需求和时代特点的精准研判。

    新华社通过移动网络技术对客户端进行改版升级等,都是改进服务的成功尝试。比如,通过推出全息化、直播态的“现场新闻”,使信息产品的生产流程从线下转为线上,实现了信息产品的线上采集、生产和播发。“现场新闻”激发了传统主流媒体的生产力,发展创新了信息产品的生产方式。同时,依托“现场新闻”推出“现场云”,为媒体用户提供了融合发展平台。有报道说,截至2017年8月,“现场云”入驻机构达1012家,发起直播报道1.2万多场,为入驻媒体提供了基于移动端的全媒体采编发功能,采编人员可以通过即采即拍即传实现即收即审即发。

    打造多功能、全方位服务平台,在“四个力”上下功夫。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媒体立足自身特点,着力打造多功能、全方位服务平台,为人民群众提供新闻信息、音频视频、即时通信、资料检索等多方面公共服务,才是壮大发展的必由之路。杭州日报旗下的都市快报通过媒体融合,从单一的纸媒转型成为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公共服务平台,内容涵盖新闻、教育、健康、电子商务、旅游、法律援助等多个方面,为受众提供了新闻信息,更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涵盖吃、穿、住、用、行、娱等多方面的综合服务。这一实践给我们提供了重要启迪,就是主流媒体完全可以借助集学习、工作、生活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服务平台,传播新闻信息、宣传形势政策、开展理论学习、进行社会教育。

    保持人民情怀就要把新闻舆论工作提升到更高水平

    我国新闻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不断突破。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保持人民情怀,就必须不断改进创新,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精神,提升新闻舆论工作质量和水平。

    不断创新,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新闻舆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要靠实践来检验,要让群众来评价。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也要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和评价工作成效的准绳。

    新闻舆论工作应保持敏锐性和开放度,打破传统思维定势。主流媒体历来在受众中具有权威、严肃、可靠的声誉,但同时也要着力研究各个年龄段,特别是80后、90后等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和习惯,把正面宣传报道同生动的表达、及时的反馈、线上线下的互动结合起来,在生动活泼的报道中,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营造奋发向上舆论氛围。在内容创新方面,要追求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运用丰富的语言、形式、方法、技巧,推出富有时代气息、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作品。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出现,对新闻舆论工作方法创新提出了极为迫切的要求。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必须高度重视新技术条件下的多方面创新: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客户端、海外社交媒体、移动直播等多传播平台,采用微视频、微电影、微动漫等多传播方式,进一步增强新闻产品的服务性和吸引力。

    改进文风,增强新闻报道亲和力、感染力。新闻报道不接地气、缺乏真情实感、形式呆板单调等问题,依然是改进文风的重点和难点。比如:在解读政策性报道中说空话比较多,实质性内容比较少;在会议性报道中,“八股味”浓,过于看重文字的套路;在成就性报道中,角度偏窄,阐述较浅,流于表面等。经验表明,运用群众语言,反映群众呼声,抒发群众感情,新闻报道才有真正的生命力,也才能真正入脑入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的思想最鲜活、语言最生动。深入群众,你就来到了智慧的大课堂、语言的大课堂。”新闻报道要多用朴实无华、言简意赅的语言,做到官话民说,空话、套话、大话不说,老百姓才愿意听、喜欢看,听得进、看得懂。

    解疑释惑,宣传党的主张和声音。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国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有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这是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爬坡过坎所不能回避的。如,收入分配的公平公正、医疗教育的均衡发展、就学就业的现实难题,都要认真探讨研究,给予充分报道。特别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大国关系和周边国家关系始终为老百姓所关心、所关切。要及时发声,解疑释惑,增进共识,凝聚力量,鼓舞士气。新闻舆论工作要关注社情民意,与人民群众心连心、面对面,同呼吸、共命运,把笔尖、镜头、话筒对准基层百姓,聚焦人民生活,反映人民诉求,回应人民关切。

    强化监督,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强化舆论监督,首先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以发现和解决问题、推动改进工作为目的,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促进改革、维护稳定中发挥积极作用。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应该看到,我们在舆论监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离社会各方面的期待、与老百姓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监督的力度不够大,顾虑还比较多,效果还不够明显。保持人民情怀,就要在强化监督方面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既要敢于揭短亮丑,直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又要在公正客观报道具体事实的基础上,把握事实全貌,斟酌分寸时机,使舆论监督的报道最大限度发挥正面效应。

    去低俗不媚俗,弘扬社会正气。媒体在改进新闻报道方面不断取得进步,但低俗之风、媚俗之风依然是突出问题,老百姓反映十分强烈。在社会类新闻中,有不少渲染暴力、凶杀、色情,含有迷信色彩和伪科学的报道;在娱乐类新闻中,有大量炒作明星丑闻、绯闻的报道。这些低俗而不通俗的报道、充满欲望而缺少希望的报道,给人以纯粹的感官刺激,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应强调,主流媒体必须在去低俗、不媚俗方面做出表率。那种把收听率、收视率、发行量、点击率等指标混同于人民群众满意度的认识是片面的;那种只强调经营创收、广告收益等指标,将这些指标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是错误的。新闻媒体应始终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自己的社会责任,时时照照镜子,常常检视自己,通过制度建设和行业自律,使我们的媒体更加清洁、健康、文明、进步。

    (作者米博华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韩韶君系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流动站博士后)

    责任编辑:陈利云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1692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