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坚定“四个意识” 坚持守正创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8•21”重要讲话

2019-06-27 08:51 | 来源: 他荐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坚定“四个意识” 坚持守正创新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8·21”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集中阐明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职责使命、实践要求,深刻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统一、战略谋划与战术指导的统一,为我们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学习、宣传、贯彻讲话精神,要准确把握“九个坚持”的根本遵循,“五句话”的根本要求,“守正创新”的根本任务,“三个下功夫”的根本方法,“强起来”的根本目标,学深悟透,融会贯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一、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着眼长远发展,筑牢立社之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8·21”重要讲话中指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三个事关”深刻阐明了新闻舆论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毫无疑问,能否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对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意义。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主心骨”

    对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而言,政治方向是灵魂、是基础、是根本。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立足点、基本出发点。

    1.要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本质属性上来认识。

    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把新闻舆论工作作为自己的重要武器,强调新闻媒体要无条件服从党的领导。经典作家明确指出,报纸应当成为“党组织的机关报”,一切“无党性”现象都是绝对不允许的。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也一再强调,党“把报纸看作自己重要的工具”,党报“必须无条件地宣传中央的路线和政策”。

    显而易见,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从一开始就是为实现党的纲领而带领群众共同奋斗的政治工作;党的新闻媒体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宣传党的主张、团结广大群众的政治机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从来不是单纯的业务工作”。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我们必须牢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立场坚定,在事关政治原则等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

    2.要从新华社的地位作用来理 解。

    新华社是我们党创办和领导的新闻舆论机构,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重镇。从江西瑞金红中社发出的第一道红色电波,到延安清凉山发出的新华之声,从开国大典历史瞬间的精彩记录,到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的鼓与呼,无论是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还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无论是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还是新时代的奋进历程,我们都始终用笔和镜头传递着党的主张、人民的心声,记录着历史的风云、时代的步伐,书写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壮丽史诗,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重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华社姓党,是与生俱来、刻骨铭心的本质属性,是融于血脉、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在政治上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使命为使命。这是我们的初心使然、本色使然,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发展壮大之基。

    3.要从新时代新闻工作的职责使命来把 握。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这也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一要坚持“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万山磅礴看主峰。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是在长期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引导全党全社会增强“四个意识”、坚持“两个维护”,是新华社最根本的政治任务、最重要的政治责任。

    近年来,我们围绕总书记宣传报道,建立并不断完善“第一工作室”机制,集中新华社优质报道资源,加强重点选题策划,共播发有关报道1.8万余篇(件),推出《历史的选择,人民的期待》《无愧于新时代的精彩答卷》《习近平:新时代的领路人》等一系列扛鼎之作,《领航》《答卷》《誓言》等近40组全网流量过亿的刷屏之作,充分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大党大国领袖的风 采。

    二要坚持党性原则,站稳政治立场。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其核心就是坚持党管媒体。坚持党性原则,就是要坚决听从党中央的指挥,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所有工作都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做到爱党、护党、为党,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责。

    三要坚持政治家办社,增强政治能力。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始终把“讲政治”放在首位,既要成为熟悉新闻、业务精湛的“专门家”,更要做立场坚定、头脑清醒的“政治家”,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增强政治敏锐性与政治鉴别力,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贯穿于采访、编辑、核校、审发等采编工作全过程,体现到每篇稿件、每张照片、每块版面、每幅页面上,以政治标准作为把握导向的首要标准、根本标准。

    (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把准“定盘星”

    舆论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各种思想观念多样杂陈、各种角色竞相发声,真实的与虚假的、理性的与非理性的、正确的与错误的,思想舆论纷繁复杂。面对思想意识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就要在多元多样多变中立主导,在交流交融交锋中强主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命题”,也是我们必须担负的一个“战略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8·21”重要讲话中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为我们新形势下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方面,我们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关键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为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也正处在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摩擦的高发期,面临的风险考验前所未有。越是任务艰巨越需要坚定自信、鼓舞斗志,越是挑战严峻越需要同心同德、团结奋斗。

    要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方针,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振精气神,在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上下气力、做文章,坚定人们的“四个自信”,画好最大同心圆,凝聚最大公约数,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

    要大力弘扬主流价值观,让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理念、良好的道德观念入脑入心,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引导人们分清对错、好坏、善恶、美丑,激发起全社会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以宣传理想信念强基固本。要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持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以鲜明的主题宣传展现时代新气象,以准确的形势宣传揭示历史新方位,以深入的政策宣传激发奋斗新作为,以全面的成就宣传反映发展新局面,以生动的典型宣传展示社会新风貌,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深刻道理,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行”的生动故事,形成强大主流舆论场,增强人们的信心和底气。

    2.以弘扬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化宣传报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落细落小落实。要充分宣传英雄烈士、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铸牢精神支柱,弘扬文明新风,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

    3.以敢于亮剑激浊扬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就要在事关政治原则等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交锋、敢于亮剑。要针对各种错误言论、噪音杂音,发出主流声音,弘扬主流价值,发挥主流媒体一锤定音、以正视听作用。

    检验舆论导向是否正确,其衡量标准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四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坚持正确价值取向,筑牢“压舱石”。

    坚持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关乎“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决定着我们能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三个根本”,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也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只有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做到“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我们的新闻事业才有强大根基、不竭动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把人民作为我们报道的主体,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 怀。

    1.讴歌人民伟大实践。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3亿多人民每天都进行着新的实践、创造着新的奇迹、书写着新的史诗,这是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生动写照。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我们有责任用自己的笔墨、镜头、话筒,记录新时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弘扬人民的首创精神,展现时代的万千气象,揭示历史前进的逻辑。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充分反映在改革大潮中涌现出的改革风云人物,展示其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鼓与呼。

    2.顺应人民美好期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对我们的新闻报道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就要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充分反映群众的意愿、呼声、诉求,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发挥联系党同人民群众桥梁纽带作用。

    3.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就要有“铁肩担道义”的情怀,发挥舆论监督扶正祛邪、激浊扬清作用,坚持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聚焦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舆论支持。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方向不明南辕北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是我们做好新闻工作的根本立足点和基本出发点。既是根本性、基础性的,也是管全局、管长远的,只有牢牢把握、始终坚持,才能强基固本,行稳致远。

    二、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坚持守正创新,让新闻报道工作强起来

    守正创新者进,知常明变者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宣传思想战线“正本清源”的任务取得重大成效,现在进入了“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并要求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这是一个重大判断,也是一个重大任务。

    “守正”是根本,“创新”是关键,“强起来”是目标,三者有机统一。我们要把握时代新方位、找准事业发展新坐标、明确肩负的新使命,紧密结合新华社的职责定位,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处”“要害处”,摆脱制约“强起来”的思维定势、路径依赖、传统套路,全方位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让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强起来。

    (一)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入脑入心,让时代之音强起来。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五句话职责使命中,“举旗帜”是第一位的。举旗帜,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自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报道不断往深里走、实里走、心里走,让党的创新理论成为时代最强音。

    1.围绕一个“深”字,用透彻的阐释揭示思想真谛。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要把思想内涵讲透彻,深入揭示党的创新理论的精髓要义。当前,要重点在“进入”的基础上在“深化”上发力。通过评论言论、权威访谈、专家解读等多种形式,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丰富内涵、理论渊源、实践要求,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在深入领会的基础上自觉贯彻运用。

    2.体现一个“实”字,用鲜活的实践展现真理力量。

    做好党的创新理论宣传,要将抽象理论和生动实践结合起来,将深邃思想和问题回应统筹起来,将理性阐释与感性呈现一致起来,让群众在真实可感、鲜活生动的新闻事实中感受到真理力量。要紧密结合各地各部门工作实际,充分联系群众关切的具体事实,善于运用深入浅出的朴实语言,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提高针对性有效性。

    3.聚焦一个“心”字,用理论的温度激发心灵的共鸣。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在于其不仅占据“真理制高点”,也占据“道义制高点”,具有鲜明的人民立场和深厚人民情怀。做好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既要言之有物、晓之以理,也要动之以情、引发共鸣,在情感上认同,从心底里信服,做到在“入眼入耳”的基础上“入脑入心”,进而转化为坚定信仰和自觉行动。

    (二)准确把握时度效,让把关能力强起来。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一门科学,必须按照规律办事。准确把握“时度效”,是我们提升报道把关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的关键、要害。不管是主题宣传、典型宣传、成就宣传,还是突发事件报道、热点引导、舆论监督,都要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

    把握时度效,时是前提,度是关键,效是目的。

    1.准确理解“时”。时,就是时机、节奏。时效决定成败,速度赢得先机。要力争第一时间发布新闻信息、第一时间到达新闻现场、第一时间报道权威表态,确保首发定调、先声夺人、赢得主动,使报道做到“全时性、即时性,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零时差、零距 离”。

    同时,也要注意防止脱离具体情况,片面地强调“抢新闻”。报不报、何时报、如何报?都要从大局着眼,做到谋定而后动。

    2.辩证把握“度”。度,就是力度、分寸。哪些新闻要突出报道、哪些内容要淡化处理,都要着眼大局,审慎考虑,掌握火候,讲究策略,既不能把小事说大,也不能把大事说小,防止为了取悦受众而“失向”、因盲目介入而“失准”、为吸引眼球而“失真”、为过分渲染而“失范”、为刻意迎合而“失 态”。

    要拿捏好尺度,内容表达平实客观,防止夸大渲染、用力过猛。要掌控好力度,该造势时造势,该突出的突出,该淡化的淡化,因事制宜、因时制宜。要调节好密度,掌握好介入点,在报道的数量、持续的时间上把握节奏,张弛有度,区别轻重缓急。

    3.重在把握“效”。效,就是效果,实效。要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高度把握传播效果,做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相统一,而不能为“抢时效”“蹭热点”而忽略效果,为“博眼球”“挣流量”而放弃效果。效果好的标准,就是“群众口碑好,社会共识 强。”

    准确把握时度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真与假、是与非、美与丑等界限分明的问题比较容易辨别,难的是如何把握“准”与“偏”的关系,如果分寸、火候、尺度拿捏不准,同样会造成负面效果。归根结底,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政治眼光、良好的专业素养、丰富的实践经验。要善于找准人们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做到引导舆论而不是引爆热点,引起共鸣而不是引发争议,凝聚共识而不是撕裂共识,确保导向正确、事实准确、风险可防、效果可期。

    (三)深化融合发展,让网上正能量强起来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是创新发展的关键、要害所在,我们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充分认识传媒格局、舆论生态、受众需求发生的深刻变化,准确把握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特点,积极适应移动化、可视化、社交化的发展趋势,强化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网上舆论热点在哪里,舆论引导就要跟进到哪里的意识,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尽快实现媒体融合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目标,着力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竞争力强的新型主流媒体,让网上舆论引导能力强起来。

    1.形态上要多样,构建传播新矩阵。

    应当看到,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在给传统媒体关上一道“门”的同时,也打开了一扇“窗”。关键要主动参与、有效运用互联网这一新的传播武器,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在继续做好传统通稿线路,服务传统媒体用户的同时,更加积极地面向互联网这一主战场,抢占信息传播制高点。要着力创新发稿方式,变文字图片的“二人转”为文字、图片、音视频“三位一体”,变一篇通稿打天下为“大珠小珠落玉盘”,变单一、单维、单向报道为全媒、多维、互动传播,变传统业务与新媒体业务“两张皮”为“一盘棋”。

    得用户者得天下,得青年者得未来。忽视互联网就等于放弃今天一半以上的阵地,失去年轻人就会失去全部未来。要努力适应网民特别是年轻网民特点,在经营好“镇版”的“大稿子”同时,在能产生“刷屏”之效的“微传播”上下功夫,积极运用二次元、3D、H5、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使报道既“可读可听可看”,又“可互动可分享可体验”。

    2.传播手段上要先进,占领传播制高点。

    推进融合发展既要有新理念引领,也要有新技术支撑。对先进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决定着融合发展能走多快、能走多远。我们要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性和前瞻性,瞄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让先进技术更好地为新闻报道服务。

    3.体制机制上要创新,重塑采编新格局。

    推进融合发展,关键要在信息生产、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体制、组织架构、队伍建设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做到融为一体、合而为一。要更好地发挥全媒报道平台的龙头作用,构建报道指挥一体化、组织管理扁平化、编辑加工集约化、新闻传播精准化、内容推送智能化的新的采编体系,形成同一主题“统一策划、N次加工、多元生成、全媒覆盖”的新发稿流程。要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推动全社资源优化整合,在初步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基础上加快深度融合,最终实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目标。

    (四)加强对外报道,让国际传播能力强起来

    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其关键、要害就是要坚持“内外并重”工作格局,实施“两步走”发展目标,努力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上实现突破性进展。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等重大挑战,让人们不断发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之问”;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令各国纷纷探寻中国“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随着我国外宣工作从被动转为主动,国际舆论格局的此长彼消,使得“如何增强国际话语权”成为我们必须回答的“使命之问”。我们要坚持正确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加强对外报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展示中国形象,努力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引导力和影响力。

    1.展形象,就是要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首要任务。要围绕总书记重要活动、重要讲话和重大主场外交、重要出访等,用海外受众听得懂、能接受的方式,大力宣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宣传习主席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具有世界意义的新理念新阐述新论断,使之成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成为国际社会读懂中国的标识。

    2.展形象,就是要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关键环节。要坚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我为主、融通中外”的传播理念,占领道义制高点、聚焦情感共鸣点、找准共同关切点、回应认知疑惑点,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坚持本质论,展现真实的中国。反映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当代中国人的精彩生活,让全世界看到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和发展进步本质。把握多维度,展现立体的中国。要把中华文明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以此向世界表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也是中华文明的再度辉煌,是中国人民在精神上从被动转为主动的根本性转折。体现整体性,展现全面的中国。在充分反映我们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对世界做出的重要贡献同时,也要讲“两个没有变”的基本国情,实事求是,客观平实,自信不自大、昂扬不张扬,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 国。

    3.展形象,就是要坚持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的科学方法。要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开展国别研究、靶向施策,更加有章法,更有针对性、实效性。要坚持内外有别、外外有别,贴近中国实际、贴近国际关切、贴近海外受众,由“粗放式”向“精细化”,做到传播对象精准、议题设置精准、方法运用精准。要进一步提高国际新闻的自采率、首发率、落地率,提高对外主动发声能力。要落实重塑外宣业务、重整外宣流程、重构外宣格局要求,进一步深化对外发稿线路改革,强化线路总监制,优化配置外宣资源,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五)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让工作本领强起来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层层递进的实践逻辑,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用好这“四句箴言”“八字要诀”,不仅是转作风,改文风,打造精品佳作的根本方法,也是我们增强本领、锻炼队伍的关键要害。

    1.遵循实践规律,锤炼脚力。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指出,社会实践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来源基础。认识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实践出真知”。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发现真理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遵循实践规律必须树立群众观点。以实践为课堂,拜人民为老师。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要报道事实、还原真相,必须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成为“客里空”。

    2.遵循认识规律,锤炼眼力。

    发现新闻如同观察海上冰山,既要看到浮在水面上的小部分,更要看到深藏在水下的大部分。要提高眼力,就要以唯物辩证法为“显微镜”,具有由表及里的眼光,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为“广角镜”,具有由此及彼的眼光,善于从个别中发现一般,从典型中揭示普遍;为“放大镜”,具有从微观中把握宏观的眼光,善于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为“望远镜”,具有从偶然中发现必然的眼光,能够在孤立的、意外的事件中发现带有规律性问题。要善于观察,善于捕捉,善于发现,炼就一双能“见人之所未见”的慧眼,善于在平淡中见精彩,于寻常中见奇崛。

    3.遵循思辨规律,锤炼脑力。

    毛主席1939年给《新中华报》的题词就是两个字:多想。所谓“多想”,就是要善于思考、善于概括、善于判断,能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如毛主席深刻指出的,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并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要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就要以全面的、辩证的、历史的眼光看问题,以理性分析对感性认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深刻揭示事物本质、主流、趋势,跳出“横看成岭侧成峰”,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提出“人人心中有”、却又“人人笔下无”的真知灼见。

    4.遵循传播规律,锤炼笔力。

    精彩之作必有神来之笔。笔力,是优美、鲜活、生动的文字,是精准、精辟、精深的表达,是让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的精彩呈现。

    要提升“笔力”,就要力求内容短、实、新,摒弃长、空、假。不妨用“四个山”来比喻:一是“开门见山”,文章开头要直截了当,简洁明快,不穿靴戴帽。二是“文似看山”(不喜平),行文上要有故事、有情节、有节奏,引人入胜,不要平铺直叙。三是“稳如泰山”,报道文风要厚重、大气、质朴,平实平稳,清新自然,不造作、不轻飘。四是“一览众山”(小),主题立意要高,视野开阔,高屋建瓴,不就事论事。唯此,才能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佳作。

    需要明确的是,在互联网这一新的传播环境中,要求我们不仅要有“笔尖”之功,能“妙笔生花”,还要有“指尖”之力,达“刷屏之效”,既要当“大手笔”,也要做“键盘侠”。

    坚持“守正创新”是“强起来”的关键、要害。我们要在守正中强基固本,在创新中发展壮大。要聚焦新闻报道主业,从关键环节、要害问题入手,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提升。要以提高政治能力为根本、以提高专业本领为关键、以培养优良作风为基础,进一步正学风、转作风、改文风,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

    三、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聚焦突出问题,补齐业务短板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积极履职尽责,有效引导舆论,主力军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更加凸显。但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闻信息需求”相比,我们在报道中还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一)着眼增强报道实效,提升重点报道的质量水平

    重点报道代表了新华社采编业务的高度,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能够有效牵引带动日常报道、进而全面提升新华社整体报道质量和水平

    一要提高思想站位,明确“写什么”。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从来都是同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立足大局才能找准坐标,着眼大局才能有所作为。重点报道就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结合重大活动,抓住重要节点,发现重大典型,揭示具有时代高度、思想深度、历史跨度、情感温度的重大主题。

    重点报道的分量,取决于思想的含量。一些报道之所以失之于轻、失之于浅,主要就是由于思想立意不够高、主题开掘不够深,归根到底是大局意识不强。只有准确把握大局、自觉服务大局,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谋划,才能使报道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当然,强调大局观不是大而无当,而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墨,化大为小、以小见大,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以小人物表现大情怀,以小故事展现大时代,用一滴水反映太阳光辉。

    二要创新表现手法,明确“怎么写”。事实证明,凡是媒体采用高、受众反响大、传播效果好的报道,都有几个共同点:一是主题开掘要精深,防止浅尝辄止。要在思想内涵上深入挖掘,在主题提炼上反复思考,力求在揭示事物本质上入木三分,反映发展趋势上高人一筹,努力写出有思想、有观点、有创见的报道。二是采访写作要精心,用心用情用功。通过扎实采访获取一手素材、鲜活事例和生动细节,通过反复推敲打磨稿件的内容、结构、语言。要带着感情采写,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只有做到有心,才能“独具匠心”,只有真正用心,才能写出“走心之作”。三是内容表达要精彩,努力从“高原”到“高峰”。要做到“铁的事实、好的道理”,以耳目一新,引人入胜的方式表达,需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追求,只有精益求精,止于至善,才能使报道不拘一格、不落俗套、独具特色、独树一帜,不仅成为扛鼎之作,也能成为精品力作。

    三要强化精准传播,明确“给谁看”。重点报道要传得开、叫得响、留得住,关键看能不能打通“最后一公里”,将“内容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面对传播渠道、接受对象发生的深刻变化,从“读报一代”到“触屏一代”,不同群体、不同代际之间的阅读需求各异。要求我们既要有面向纸媒“高大上”的“镇版之作”,也有针对屏媒“微轻小”的“刷屏之作”,既能影响“关键少数”,也能面向广大群众,变“粗放式”大水漫灌报道为“个性化”定制的精准化传播。

    (二)着眼增强引导能力,提升议题设置的质量水平

    议题设置决定着舆论引导的主动权、话语权和舆情走向。随着传播格局深刻变革,互联网、智能手机、社交媒体等日益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信息传播方式已从过去的“垂直式”变为“水平式”,信息发布主体从过去主流媒体的“唯一”变为“之一”。传统主流媒体议题设置主导作用受到冲击,甚至出现“报纸跟着网站跑、网站跟着公号跑”的现象。能否成为“第一”,是我们需要正视并必须回答的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明的议题设置,往往都是时机、技巧、方法的最佳运用。

    1.时机要得当,就要应势而动。要准确把握议题设置的时间窗口,围绕党和国家工作重点、重要时间节点、广大群众共同关注点、海内外舆论热点,精准设置议题,主动加以引导。

    2.技巧要得法,就要因势利导。议题设置要讲策略、讲技巧,技巧得法就能实现“四两拨千斤”事半而功倍的效果。所谓“巧”,巧在不动声色、不着痕迹宣传,巧在借力打力、自然而然宣传,巧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宣传。

    3.方法要得力,就要顺势而为。要遵循传播规律,科学谋划议题如何铺垫、造势,高潮、声势如何形成,后续报道如何扩大、延伸等,力求取得最佳效果,防止零敲碎打,虎头蛇尾。

    (三)着眼增加有效供给,提升内容生产的质量水平

    要通过推进新闻信息报道供给侧改革,着力改变长期形成的以面向传统媒体供稿为主的思想观念、采编方式、报道结构和发稿模式,大力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切实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不断提升报道质量、水平、效益。

    无论舆论生态、传媒结构、受众需求如何变化,主流优质原创内容永远是“硬通货”、是“稀缺品”。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的“金字招牌”,决定我们的新闻报道应当是社会需要的“优质产品”、用户放心的“免检产品”、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国优产品”。要在“原创性”上着力。深入基层一线,掌握一手材料,挖掘独家新闻,在媒体竞争中做到“人无我有”。要在“权威性”上着力。巩固强化中央新闻受权发布地位,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充分体现国家通讯社的不可替代性,做到“人有我准”。要在“深刻性”上着力。着力体现报道的思想内涵,以高人一筹的立意、站位、视角,以独到观点、深刻见解、透彻阐释给人以思考和启迪,做到“人有我深”。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 安雪晴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1772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