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由大转弱,却仍淅淅沥沥滴在绵江上,道路泥泞,但树格外绿、草分外青。“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里野猫哀号叫,树树梧桐叶落完,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十多位身着花布蓝衣的大嫂唱起了《十送红军》。
在江西省瑞金市武阳镇武阳村采访时的一幕至今萦绕在我的脑海。彼时,采访的主题是红九军团自闽入赣抵达瑞金时走过的“长征第一桥”。
1934年10月8日,红九军团到此地时发现只有一座简易的小木桥,无法满足一万多人的过桥所需。为迅速转移撤出,需要拓宽加固桥面。当地百姓纷纷捐出家中门板、木凳等物料供搭桥使用,甚至有新婚夫妇带来了婚床,白发老人献出了棺木。
“心里不要慌,眼睛看木桩。搭好红军桥,一起上前方。”当年组织搭桥的当地干部邹光林的侄子邹红波在河边告诉我们,在打木桩时有个年轻人不慎砸破了手,他不顾流出的鲜血,带头唱起这首《打桩歌》,鼓舞众人继续搭桥。
彼时,红九军团刚刚踏上长征路,前路艰辛。是什么支撑他们一路前行,是什么让他们攻坚克难,是什么让他们舍生忘死,又是什么让百姓对红军矢志追随、坚决拥护?开启“再走长征路”报道,我们将沿着先烈们的足迹去寻找答案。
探访“长征第一桥”时的天气和歌唱,把我们带入了当时的情境;与采访对象一遍遍沟通,我们的思绪也回到了80多年前的时刻。再加上前期大量阅读的积累,我们的采访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
挖掘历史的采访,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负得起历史的责任。所以,稿件不容错过任何一个细节,不能放过任何一丝疑惑。同样一段事实,我交叉采访了烈士后人邹红波及武阳镇党委书记曾康华,把他们所说的内容互为佐证和补充。
“当时天气怎样”“百姓怎么得知部队要从这儿经过”“看到百姓来帮忙、送东西,红军又是怎么做的”“你是从谁那儿得知这些的”“你听说这些事情时,讲述者和你都是多大”……
一系列的问题与答案,记录了满满正反两页纸,四散的箭头与各式的括号指明了逻辑关系。一边采访,一边记录,一边思考:主题是什么,从什么地方切入,需要哪些故事支撑……
一天忙碌的采访结束后,团队聚在一起,讨论着今天的收获、各自的题目、写作的框架等,既避免了重复无效劳动,也互相补台充实完善,更集思广益凝练升华了主题。
在此次报道中实践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把红军长征的精气神与故事书写出来,去感动读者、教育读者、鼓舞读者,就是我们新华人、新时代的记者传承长征精神的最好实践。
6月11日,新华社对外部记者刘斐(左)在江西省瑞金市丰垅村采访梁文河老人(右)。